近日,XBB.1.16毒株成為不少市民關注的焦點,甚至有市民擔心會否引起新的大流行?
對此專家表示:至今醫學界對於XBB.1.16的研究尚未有具體確切的結論,不必過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
XBB.1.16毒株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WHO)今年1月首次發現XBB.1.16,並在3月22日將其列為「監測下的新變種病毒(VUM)」。據悉,XBB.1.16被稱為Arcturus,別名「大角星」,是BA.2.10.1和BA.2.75的重組或雜交變體,它們都屬於奧密克戎變種BA.2的後代。
根據全球各國報道,XBB.1.16已經在印度、新加坡、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29個國家出現,且XBB.1.16感染病例都出現了快速增長趨勢。該病毒目前佔據了美國中南部地區新冠病例的21%以上,並導致印度新增新冠病例重回過去8個月新高,或成為全球下一個主要變種病毒。
中疾控已監測到新毒株
4月15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佈了《全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情況》,其中指出,自2022年12月1日以來,共監測到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328例,新發現136例本土重點關注變異株,124例為首次發現,其中,包括15例XBB.1.16和2例XBB.1.16.1,這也是我國首次檢出XBB.1.16。
圖片來源:中疾控
XBB.1.16毒株具有更強的"生長優勢",癥狀新增結膜炎
3月底,WHO新冠技術負責人瑪麗亞·范·科克霍夫博士公開表示,XBB.1.16在刺突蛋白中有一個額外突變,使傳染性提高,並有致病性提高的可能性,即具有強免疫逃逸能力;東京大學一項研究則表明,XBB.1.16的傳播效率比XBB.1和XBB.1.5毒株高約1.17至1.27倍。因此,各國專家提醒老年人群、患有基礎疾病及合併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人群提高警惕。
NBC新聞報道中稱,與此前已經出現的奧密克戎變種不同,XBB.1.16感染者出現了一種新的癥狀——結膜炎(或稱紅眼病,特徵是眼紅、有沙礫感並伴有瘙癢)。在印度,一些感染XBB.1.16的兒童出現眼睛發癢的情況。印度兒科醫生、印度兒科學會免疫委員會前主席Vipin vashishtha博士上周在推特上寫道,這是一種不常在其他新冠病毒變種中注意到的癥狀。
人群抗體水平日漸衰退,新冠疫情是否再次大規模爆發?
此前,有流行病學專家提出,感染新冠後半年內人體內可維持較高的抗體水平。但是隨着病毒的迭代升級,抗體「保質期」的日漸逼近,人們不免開始陷入新一輪擔憂。
南方科技大學公共衛生及應急管理學院魏晟教授表示,「4個多月前,大多數人已經感染過了新冠病毒,所以整體上,我國人群的相應抗體還維持在相對高的水平。此外,每個人的抗體衰退時間也不同,再加上存在一定範圍內的隱性感染,因此目前人群並不是普遍易感。從長遠來看,疫情會有反覆,但再次大爆發的可能性是沒有的。」
專家提醒,不必過分恐慌。普遍認為,即使發生第二波疫情,規模也會大幅降低。因此,過度囤積眼藥水是沒有必要的。並且,並非只有新冠一種病毒會誘髮結膜炎,多數結膜炎是由腺病毒引起,腸道病毒、單純皰疹病毒等也都是這一疾病的發病原因。
總之,需要密切關注新冠變種病毒的發展情況,採取預防措施,同時也要理性對待這一問題並不必要過分恐慌。
面對新的傳染力更強的新毒株,我們應該如何預防?
雖然 XBB.1.16 比現有的變異毒株更具有傳染性,但戴口罩仍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個人防護措施。
點擊添加圖片描述(最多60個字)
今年 4 月 12 日發佈的《關於印發預防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公眾佩戴口罩指引(2023 年 4 月版)》已經明確指出 3 類應佩戴口罩及 3 類建議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場景,您仍可根據個人免疫力等因素選擇進行佩戴。
並且這個春夏,除了需要警惕新冠肺炎,也需警惕多種呼吸道傳染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科學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傳播風險,防止疫情擴散蔓延,減少交叉感染。
此外,仍要做好其他個人防護措施,堅持勤洗手、常通風、分餐制、用公筷、保持 "1 米線 " 社交距離。如果有發熱、乏力、乾咳等不適癥狀,儘早到就近醫療機構就診(如有發熱,需前往發熱門診)。
此外,美國芝加哥公共衛生局局長Allison Arwady博士認為,新出現的變種屬於奧密克戎分支,如今的新冠疫苗仍能夠為個體提供免疫保護。對於過去沒有接種或接種程序未完成的人群,現在是一個很好的接種時機。
4月17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戴連攀在接受科技日報獨家採訪時也表示,如果要有效防止再次感染,在體內抗體顯著下降前再次接種新冠疫苗是有必要的。
「新冠病毒未來也有可能會在一定時間段、一定地域範圍內流行,這個規律目前為止並未研究清楚。」戴連攀解釋,疫苗接種是預防傳染病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通過防患於未然,減少感染時帶來的危害。未來的新冠疫苗接種策略,比如間隔多久接種,仍需要進一步研究後由相關權威部門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