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有好有壞。壞的,可以毫無創意,更甚者會淪為企業用以打擊對手的工具 (這樣的例子應在歐美各國的專利登記冊比比皆是) ;另一可能性是有創意但沒人懂得用,最後落得孤芳自賞悲慘收場。那麼好的新科技呢?其意念新穎以及「以人為本」(即普通人也容易學懂) 當然是必須條件,同樣重要的是,它需具有地方智慧。
何謂「地方智慧」﹖一個解讀是這新科技的應用,能因應不同社會各自特殊局限而作出調整,令資源使用效率在面對不同局限的社會中能得以提高。近年多人談及的是 Uber 。兩位欄友曾指 Uber 的創意不在其為打車 Apps ,而是這 Apps 能提高「順風車」供應彈性,從而改善整體交通效率。的士在美國很多城市是十分稀有,無論打車 Apps 如何厲害也對改善交通幫助不大。我在明尼蘇達州讀研究院時從未搭過的士,見到的士的次數更是十個指頭也數得出。幸好以美國標準來看,其他公共交通工具 (公交車和輕鐵) 尚算不錯,不然我這個沒車的窮學生肯定會成為毒男中的毒男。
美國不少地方的公交網絡比明尼蘇達州差,的士既少且貴。同時私家車空載率十分高,很多司機不介意上班途中多載一些「同道中人」。換句話說「順風車」市場在這些地方有供求,欠缺的是把兩者聯繫起來的平台。Uber 的成功在於利用資訊科技建立一個將「順風車」供求有效聯繫起來的平台,從而改善不少地方的交通狀況。只要某地的士供應較缺乏或相關管制較嚴,其的士服務價格愈高昂,Uber 在這些地方的生存空間便會較大。
香港的士數量多年維持在約1.8萬部,但的士服務收費在「國際標準」中不算十分高,加上香港公共交通網絡十分發達,因此不難理解在六年前已成立的 Uber ,為何最近才有限度進駐香港。Uber 在香港前景如何?要取決 Uber 在香港的應用能否具地方智慧的特質了。相信很多人都有苦等也打不到車的經驗,不少中上產嫌泊車麻煩,但又想出入有靚車接送。
換句話說,要發展一個配對的士或豪華轎車供求的市場平台應有空間,Uber 故仍有市場價值。事實上,收入水平較高的港島區有不少人使用 UberBlack ,九龍區亦有不少人用 UberTaxi 。Uber 在香港最終是成是敗我不敢說,但肯定的是,沒有「地方智慧」的環球科技,也只能是死路一條。
(作者:梁天卓香港中文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亞太研究所經濟研究中心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