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在雙方裝備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有經驗的軍隊當然比沒有經驗的軍隊更加能打仗。但是如果雙方的裝備水平差距太大,經驗也彌補不了裝備水平差距帶來的戰鬥力差距。
在抗戰開始的時候,就有一部分國軍高級將領認為,中國長期處在內戰狀態,軍閥混戰,連年不休,從將領到基層軍官都經驗豐富,而日本自從日俄戰爭之後,沒有再經歷過大戰,雖然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但從將領到基層居民觀都缺乏實戰經驗。比如李宗仁在回憶錄里就吐槽日軍雖然戰術素養確實高,但基本上沒有戰略。
但是當戰爭真正爆發的時候,國軍將領很快就發現,日軍的武器裝備非常先進,遠遠超過了國軍的裝備水平,這種差距完全不是國軍將領和基層軍官的經驗所能夠彌補的。幾乎所有的國軍將領都承認,日軍無論是在戰場紀律還是在戰鬥小組戰術戰術水平上,還是在射擊的精準度上,都遠遠超過國軍。
無論是白崇禧對淞滬會戰的總結,還是薛岳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之後的總結,都提到了這一點。尤其是射擊的精準度問題,國軍從最高層到最基層的軍官都承認,相比於日軍,國軍的射擊精準度實在是太差了,子彈浪費非常嚴重,很多時候都是盲目開槍。這就是國軍到徐州會戰之後,有經驗的老兵已經幾乎消耗殆盡,而新兵倉促上陣,缺乏訓練導致的。
在抗戰爆發時的國軍當中,以中央軍嫡系部隊的裝備水平最高,與日軍的裝備水平差距也就最小,所以淞滬會戰以中央軍為主體的時候,國軍還是能夠抵擋一陣子的。日軍雖然佔有制空權和制海權優勢,但也沒有按照他們事前所說的,在三個月之內就迫使中國投降。
其他地方軍閥部隊的裝備水平要比中央軍差好幾個等級。其中有些軍閥部隊的裝備水平相對好一些,比如桂系部隊,雲南來的滇軍,以及西北軍出生的59軍,裝備水平相對高一些,戰鬥力也就相對強一些。而川軍的武器裝備水平最差,戰鬥力也就比較差一些。
日軍和國軍的裝備差距最大的就是火炮的數量,以及可以用於作戰的飛機的數量。因為日軍的火炮數量佔據絕對優勢,所以日軍就像我的團長,我的團里的孟煩了所說的那樣,炮兵轟完步兵沖,步兵沖完炮兵轟,雖然戰術呆板,但是卻能無往不利。
日軍的制空權優勢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淞滬會戰爆發之初,國軍的空軍還能抵擋一陣,但國軍的空軍很快就被日軍全部消滅了,既無力反擊,也沒有能力為國軍陣地提供製空權方面的保護。所以日軍每次作戰,都可以先用飛機進行空中偵查,指引炮兵轟炸,在步兵進攻不利的時候,也可以用飛機俯衝掃射。
但國軍中高級將領戰爭經驗豐富的優勢也不是完全沒有用處。因為國軍中高級將領都普遍經歷過長期的內戰,所以戰場經驗比較豐富,雖然進攻的時候受制於裝備水平差距,這種經驗沒有多大作用,但在戰場上處於不利狀態的時候,逃跑的時候這種經驗就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也是因此,雖然日軍除了兵力數量,在各方面都佔據優勢,也多次包抄了國軍的後路,對國軍形成了包圍的態勢,但是日軍在整個侵華戰爭過程中,卻沒有打成一次對國軍的軍級以上單位的成建制殲滅戰。這就是因為國軍將領一般都熟悉地形,所以總是能夠在日軍的包圍圈中找到縫隙逃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