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國士兵為什麼到了1944年還打不贏日軍,仍然丟城失地,失去衡陽、桂林?
除了高層指揮失誤外,也與士兵打仗不行有關。
中國士兵一貫是不怕死,敢於犧牲的,為什麼打仗還不行?美國教授易勞逸經過長期的研究找到了其中的原因——餓,體力不行。他在《毀滅的種子》一書中說:
「那些從最初的訓練和走往分配部隊的危險跋涉中倖存下來的士兵,很快將面臨甚至比日本人還更為致命的挑戰。它們是飢餓、寒冷和疾病。……
由於軍中口糧不足,士兵們常常成為清道夫,從任何他們所經過的村莊或碰到的農民那兒偷取東西。結果,老百姓們把國民黨士兵視為如瘟疫或什麼其他自然災害,常常看到他們到來時便逃走。
儘管作各種諸如此類似的努力來補充其伙食,在戰爭後期,大多數國民黨士兵都蒙受營養不足之痛苦,這嚴重地影響了他們作為士兵而行動的能力。早在1941年,熊式輝將軍就報告說,浙江的士兵們沒有肉或油可吃,他們身體產生的熱量是如此之少以至於即使在熱天里也要穿着冬天的服裝。1944年10月,當魏德邁將軍就任常凱信的參謀長時,他首先把他的注意力主要放在部隊的調動和部署問題上。然而,在一個月內他就意識到士兵們已虛弱得不能行軍,不能有效地戰鬥,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處於半飢餓狀態。」
中國士兵處於飢餓狀態,虛弱得行軍都走不了,冷得夏天都要穿棉衣,還怎麼去打仗?自然打仗不行。
為什麼中國士兵會餓成這樣呢?難道是糧食不足?易勞逸說:
「實際上,如果規章制度能得以執行,士兵們的食物是足夠的。例如,中央軍的部隊每天分配有24盎司米,每月有足以買 一磅豬肉錢(地方部隊的配給量要少得多)。但是管理鏈條中上上下下的腐敗,通常吮吸去這些定量供應的食物和錢的一部分。然後,在某一時刻,肉、鹽和油將從士兵們的月伙食中消失,他們只能得到一點點煮熟的蔬菜,以為他們的主食增加一點味道和營養。」
那麼,「吮吸去這些定量供應的食物和錢」的人是誰呢?《真實的四大家族》一書為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