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會幻想自己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這樣他們就能擁有財富,享受奢華的物質生活。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一位民國富家公子,他放棄榮華富貴的優越生活,投身革命,做出巨大貢獻,他和無數革命先輩用青春和生命換來我們今天幸福生活,換來了今日中華民族的富強。
這位富家公子來自福建閩東寧德市的蔡家。蔡家是當地名門望族,清朝後期蔡家的蔡步鍾在四川雅州知府任上因擒拿石達開有功,顯赫一時,陞官至雲南按察使,正三品銜,並收藏了石達開的隨身青鋼寶劍,帶回家中珍藏。1907年,蔡家添了一個男丁,取名蔡澤常。這個孩子從小就喜歡舞刀弄劍,特別喜歡家裡那把石達開的青鋼寶劍。沒想到,幾十年後,這把青鋼寶劍成了辨認他身份的關鍵,家人和後代苦苦尋找他幾十年,昔日戰友憑這把寶劍才順利得確認了他的家人,由此揭開了感人至深的英雄往事。
咱們從頭講起,蔡澤常幼年接受了良好的教育,6歲入私塾,14歲入福州格致中學讀書。他的父親蔡祖熙, 博古通今,喜歡「西學」,懷有愛國情懷;蔡澤常的外公林理齋,是一名舉人兼實業家,興建茶葉精製廠。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下,從少年時起, 蔡澤常就表現出了同情弱者、平等待人的性格。
蔡澤常在16歲時,到寧波上學。他的舅舅林振翰也在寧波,舅舅知識淵博,精通外語。他是中國第一個把波蘭柴門霍夫博士的《世界語》翻譯成中文的人,並著有世界語和有關鹽務的著作百餘萬字。蔡威與舅舅朝夕相處,從舅舅的身上學到很多,眼界更為開闊。
1925年,他來到上海惠靈英語學校讀書。接觸了上海新文化、新思潮,他的思想有了更新的變化。蔡澤常沒有選擇繼承祖業,做安穩的富家公子,而是選擇為天下勞苦大眾謀解放。
1926年,19歲的他毅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隨後他被派回家鄉開展黨的地下秘密工作,在一次外出活動時被捕入獄,家人花重金打通關係才換來他平安出獄。害怕牽連家人,蔡澤常告別父母和懷孕的妻子,再次返回上海。他一邊在同濟大學讀書,一邊秘密從事地下革命活動,為了秘密工作的需要,也為了家人的安全,蔡澤常改名蔡威。不久,妻子分娩,生下一個男孩。由於當時險惡的社會環境,蔡威無法回家看望妻兒,託人給妻子帶去書信,給兒子取名「植生」。
1931年上半年,周恩來安排蔡威參加中央特科秘密無線電培訓班學習,當時上海正處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白色恐怖中,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捕殺共產黨人。蔡威遵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傳妻兒」的鐵律,不論發生何種險情,都要將工作隱瞞到底,他切斷了和家鄉的一切聯繫。蔡威聰明並且勤奮好學,不久就掌握技術,順利從特科秘密無線電培訓班畢業。
當時革命根據地的紅軍隊伍里還沒有像樣的通訊工具,正好徐向前率部隊在黃安全殲國民黨軍第69師,繳獲了一部完整的電台。蔡威見着這一寶貝,欣喜若狂,急忙進行檢修。幾天後,悅耳清脆的信號聲在鄂豫皖蘇區響起,蔡威用這台「戰利品」,收到了千山萬水之外的黨中央的賀電,也就是說,日後的聯繫,不再是個問題,紅軍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千里眼和順風耳」。
如果說,紅軍是一支堅強隊伍,那麼以蔡威為首的「聽風部隊」為紅軍提供了源源不息的養料,讓每次進攻都收穫頗豐,讓每次準備都有所得。
在鄂豫皖蘇區期間,為了擴張勢力,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勢同水火,三天一小仗五天一大仗,如果光靠硬拼,是絕對不可能每次都勝券在握的。時任中央軍委鄂豫皖分委會參謀的蔡威,就如同一把隱形的利刃,雖退居後方,卻能夠通過破譯敵軍來往訊息,知悉最為準確的情報,讓紅軍在敵軍鬆懈、萎靡時,來個突然襲擊,將國民黨的部隊一舉拿下。
中央紅軍長征前,蔡威配合紅四方面軍,先後奇襲四川軍閥田頌饒、四川軍閥劉湘、守敵劉存原、露米山王陵基部隊、郝耀庭旅、粉碎劉湘的六路圍剿,以少勝多、截獲大批物資、收繳大量年貨,紅軍捷報頻傳,蔡威也被授予了勞模的稱號。
蔡威的一封又一封的電報,讓紅軍進可攻退可守,心中有譜,才不至於每一場仗都損失慘重。不過,國民黨可不是紙老虎,一兩次獲取了核心軍事信息後,他們多留了心眼,幾次三番的修改密碼,不讓紅軍短期內就了解到他們的走向,但蔡威不怕,破譯難度越高,他就花更多時間,投入更多精力,經過深入偵聽、追蹤、對照、判斷,解決了關鍵難題,也最終完整地破譯了敵軍的第一部密碼「通密」。
後續不論敵軍如何更改密碼,蔡威都能遊刃有餘的破除,甚至可以直接將電報內容念出來,讓紅軍的後顧之憂得以排解。1935年8月,紅軍總司令部二局成立,專門負責無線電技術偵察工作,蔡威被幾位首長極力推薦,成為了局長。
雖然他是富家子弟,卻寧願捨棄萬貫家財,不畏各種艱難困苦,默默奉獻,最終還是在長征途中,1936年8月,因長期挨凍受餓,過度疲勞,營養不良,患有胃病、腸炎,又感染了重傷寒,沒有藥物,在甘肅岷縣蔡威不幸離世。
他是長征中獨一份的「千里眼順風耳」,是紅軍部隊的「聽風」英雄。徐元帥說:「蔡威同志是一位優秀的紅軍幹部,在破譯工作方面是有獨特建樹的。」
蔡威逝去後,由於行軍匆忙,葬於荒山野地——甘肅省岷縣維新鄉卓坪村外河灘的一座小山包上,為他送行的,是日夜兼程陪伴着的眾多戰友和部隊首長們。
由於無線電技偵工作和隱秘戰線的特殊性,蔡威犧牲後,他的真實身份成了一道難以破譯的密碼。
1982年春節,即將從北京軍區副司令崗位上退下來的徐深吉請老戰友宋侃夫、王子綱聚會。徐深吉在戰爭年代曾是七十三師的一位副團長,蔡威的電台經常和七十三師一起行動,他們是生死之交的戰友。而宋侃夫和王子綱則都是紅四方面軍電台的創始人,與蔡威同是紅四方面軍「情報三傑」。如今,宋侃夫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王子綱剛從國家郵電部部長的位子上離休。
交談中,他們又談到了老局長蔡威,勾起了對他的深切懷念,幾人決定立即行動起來,尋找蔡威的家鄉和親人。他們又聯繫了已離休的總參三部政委陳福初、副部長馬文波、烏魯木齊軍區司令員肖全夫等幾位蔡威的老戰友,開始了尋親行動。
但他們只知道蔡威是福建福寧府人,不知道具體是哪個縣、哪個村。於是,徐深吉和肖全夫先後寫了紀念蔡威的文章,發表在日報上。很多人讀到了他倆的文章,一位張姓老人從福建福鼎(舊屬福寧府管轄)主動找上門,說他有位失蹤的弟弟張白弟很像蔡威
老將軍們通過多種渠道對張白弟的情況進行了解和比對後,感覺雖然有些情況對不上,但有些情況還真有點兒相似。在差不多就要確定認親時,馬文波想起了當年在金川江畔蔡威對他聊過一番話。
當時天氣晴朗,蔡威和馬文波沿江緩步而行。望着滔滔的金川江水,蔡威感慨地道:「丹巴以下就是大渡河了。」「看到大渡河,就想起了兵敗江邊的石達開。」馬文波說。「是啊!你想不到吧,石達開隨身佩戴的那把寶劍,現在還保存在我們蔡家呢。」蔡威說。「石達開的佩劍?」馬文波有點兒好奇,石達開隨身佩劍怎麼會在蔡家。「對的,我見過還舞過這把劍,非常鋒利,上面刻有『青鋼寶劍』四個字,的確是件稀世珍寶。從這件事上講,我的祖先愧對農民起義軍啊!」接着,蔡威向馬文波講述了一些家事,還談到自己有妻室,還有一個沒見過面的兒子。蔡威講的關於石達開佩劍的事,讓馬文波感覺新鮮又神奇,印象深刻。
馬文波當年是蔡威的得力助手,吃住一起,也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馬文波和蔡威一起戰鬥生活的四年中,在緊張繁忙的工作之餘,時常促膝談心。馬文波知道,蔡威出生在一個大官僚、大地主家庭,家在福建福寧府,祖上曾在四川做過官,家裡藏一把石達開佩劍——青鋼寶劍,舅舅在寧波鹽務稽查所工作過,本人已婚育有一子。現在面對張姓老者,他覺得一定要慎重,所以沒有馬上認定張白弟是蔡威本人。
1984年,宋侃夫以中共中央整黨工作聯絡員的身份,來到福建。工作之餘,他繼續查找蔡威的祖籍和親人。在福建省委協助下,經反覆查訪,排除了張白弟。同時,與福建寧德黨史辦建立了聯繫。後經寧德地區黨史辦協助,和寧德蔡家接上了頭。
其實寧德蔡家也一直在尋找戰爭年代失蹤的蔡澤常。蔡澤常的妻子臨終前再三囑咐兒子蔡作祥(植生),一定要找到父親的下落。蔡作祥曾到上海、福州多次尋找,但因缺少線索而沒能找到。解放後,蔡作祥(植生)多次給上海市委去函要求幫助調查,上海市委也曾委託公安局多方查找,但因蔡威去蘇區時是由中央特科派出的,事關機密,不僅很少人知道,更無檔案記錄,因此雖竭力尋訪,終無所獲。
蔡作祥一家在1950年被認定為革命烈屬之家,蔡作祥被安排在霞浦縣銀行工作。1955年,寧德縣蕉城鎮崇文街認為失蹤的蔡澤常下落不明,證據不足,不符合烈士資格,因而軍烈屬撫恤待遇被取消。1957年,受「左」傾路線影響,蔡作祥因家庭出生地主及社會關係被定為「不純分子」,被清洗回家,靠在城郊村落當民辦教師維持一家六口生計。因生活艱辛,蔡作祥積勞成疾。1974年,蔡作祥帶着太多遺憾去世了,他一生未見過父親,也未弄清楚父親的情況,49歲臨終前,一再囑咐妻子和4個孩子(兩兒兩女)要繼續尋找,兩個兒子蔡述道和蔡述波接過了尋找爺爺蔡澤常的擔子。
1981年年底,寧德縣委黨史辦收到了廣東省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陳應中(1926年任中共福州地委黨團組織部部長)從廣東寄來的一份證明材料。材料中提到1926年福州地委派往寧德工作的有兩名黨員,其中一名叫蔡澤鏛,也是寧德人。在這之前,黨史辦一直把鄭長璋視為北伐戰爭時期寧德唯一的中共黨員。蔡澤常的出現,不能不說是寧德黨史的一次重要的發現。
1984年,宋侃夫以中共中央政黨工作聯絡員的身份,來到福建。工作之餘,他繼續尋找線索,在福建省委協助下,他終於和寧德蔡家接上了頭。
老將軍們都很開心,他們把蔡澤常的孫子蔡述波約到北京接頭。見面後蔡述波說,父親蔡作祥是從爺爺的一個戰友口中得知爺爺改名蔡威了,但沒有更多其他線索。由於蔡威留給幾位老將軍唯一的線索就是那柄石達開的青鋼寶劍,於是馬文波就和蔡述波講了那柄寶劍的事。
關於青鋼寶劍,蔡述波起先並不知情。回去後他向家族中的老人們詢問,得知祖上曾有人做過官,而且確實有過一把石達開的佩劍,但是佩劍已在1956年上交政府了,可能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馬文波立刻派兩位同志到中國歷史博物館查看,但中國歷史博物館並沒有此劍。他們又查訪了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和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均無此劍。但蔡威的老戰友們沒有放棄,他們決定派人到福建寧德去一趟,實地查訪。馬文波將軍領受了這項任務。
1985年6月,馬文波帶着夫人和兩名工作人員南下。他們先到上海蔡威讀書的學校查訪,但沒有查到線索。之後,他們來到福建寧德。在當地政府部門協助下,他們找到了寶劍傳承人——蔡澤常的堂侄蔡作柯老人。馬文波還通過走訪、座談等方式,了解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情況,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寧德蔡家就是蔡威的家。
但是,青鋼寶劍依然不明下落。隨行的兩位工作人員到福建省博物館查訪。館長說交上來的文物堆滿了倉庫,尚未清理,近期會抓緊清查。馬文波一行只好先行返京。不久,福建省博物館終於找到了這把寶劍,蔡威的老戰友們欣喜若狂。很快,由馬文波執筆,宋侃夫、王子綱、肖全夫、陳福初、李永悌六位老戰友聯名寫的調查報告放在了國家主席李先念和徐向前元帥的案頭。
1985年9月12日,徐向前元帥批示:「蔡威同志是一位優秀的紅軍幹部,在破譯工作方面是有獨特建樹的。他的遺屬理應享受烈屬待遇,請中辦告福建閱辦。」
1985年9月14日,李先念主席辦公室批示:先念同志說,他熟悉蔡威同志。蔡威和宋侃夫、王子綱等同志對四方面軍無線電通信和技術偵察工作,做出過重要貢獻。
1986年7月,徐向前元帥親筆題詞:「無名英雄蔡威」。
1998年5月,蔡威長孫蔡述道在寧德市黨史和民政部門工作人員陪同下,來到了甘肅岷縣朱爾坪。幸運的是,當年參加埋葬蔡威遺體的李俊明老人還健在。大家在李俊明帶領下來到阿婆灣,找到了埋葬蔡威的那片田地。經挖掘,一具遺骸顯露出來。大家穆然肅立,向烈士致敬。一路輾轉,蔡威烈士的遺骨終於回到了故鄉寧德。
蔡威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後人將會永遠記住這位無名英雄。同時,蔡威的真實故事也改變了人們對富家子弟「花天酒地」的錯誤認知,身為富家子弟,他勤奮刻苦學習的程度,早已超越了絕大部分人,他的憂患意識,為國為民,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如今,坐落在寧德市蕉城區的「蔡威事迹展陳館」,人流如織,大家都會來看望紀念這位深藏功名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