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1906年-2002年8月7日)
開國中將劉忠,在他50多年戎馬生涯中,曾立下赫赫戰功,尤其在長征,解放戰爭,人民軍隊教育事業上貢獻突出,先後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劉伯承評價劉忠「長征,劉忠功不可沒!」。胡耀邦則評價他是「有功之臣」。
2002年8月7日,劉忠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今天是劉忠將軍逝世18周年紀念日,祖國網特發此文,以表追思。
1906年,劉忠出生在上杭鎮才溪村一戶窮苦農民家庭,生逢亂世,兒時的劉忠過得並不太平。在伯父、舅父的資助下,他只念了三年私塾,由於家庭貧困,無奈中途輟學。為了生計,12歲的劉忠開始外出當起了泥瓦匠。童年的劉忠飽嘗生活的苦澀,他在回憶錄《從閩西到京西》一書中寫道:年年的過陰曆年,地主就要來逼債,過着「富人過年,窮人過難」的日子。而做瓦匠學徒,被工頭打罵也是家常便飯,受盡了欺壓和屈辱。偶爾回家,母親每每見到瘦骨嶙峋的兒子都心如刀絞,抱着他痛哭,說:「兒啊,我們家太窮了,只好讓兒吃這種苦。娘相信,兒會有出頭之日的。」 1927年,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途經上杭,劉忠目睹了起義部隊把從地主那裡沒收的財產分給窮人,這讓他看到希望的曙光。1927年,才溪鄉組織農民協會,劉忠毅然報名參加。
劉忠將軍為後輩們講解才溪革命鬥爭史
長征「先鋒」,在血戰湘江中留有遺憾
1934年6月,由於紅軍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準備開始長征,劉忠便跟隨部隊開始了長征。考慮到在長征時要經過多個地區,到處充滿着未知,因此紅一軍團決定組建偵查科,在軍團首長的反覆物色下,決定任命劉忠為偵察科科長,長征開始後,紅一軍團為前鋒,他則為全軍團負責偵察,打先鋒。
1934年11月,紅軍突破敵人的三道封鎖線。紅2師攻下湖南道縣後,師參謀長李棠萼奉命率紅5團立即向湘江前進,佔領界首一帶的渡口,為此,劉忠已經率軍團便衣隊走在前頭,偵察全州、桂林的敵情。20日,劉忠到達湘江邊的界首村,渡過湘江,在全州城一帶偵察。21日上午,他派了好幾個偵察科的參謀,化裝進入全州探聽虛實,獲悉全城內只有民團,國民黨正規軍尚未到,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情報。
這時,李棠萼已經率領紅5五團到達了界首村,部隊停下來了,卻沒渡湘江。六縱立即跑過去,告訴他:「你們速渡湘江,佔領全州」。可是,李參謀長猶豫不決,說:「我必須電報軍團指揮部,聽命令再行動。「機不可失。」劉忠說,「你快進全州城,再電報給軍團首長呀!李參謀長仍然沒有同意,還是發了電報請示紅一軍團。在這種極關鍵的時刻,機不可失,可軍團長也要被動地聽候紅軍總部的洋顧問李德的命令,等到李德下達「渡過湘江,進佔全州命令時,良機已失,國民黨中央軍前衛已進全州城,並在城外佔領了陣地,布置了機槍陣地。結果,紅5團只好搶佔覺山鋪,落入了下風,於是紅軍主力被阻止在湘江岸邊,不得不與敵人展開大戰,爭奪渡口。湘江血戰,紅軍主力由8萬人,銳減到3萬。後來紅軍主力好不容易脫險,轉向貴州,在路上,劉忠向紅2師政委劉亞樓說了此事,劉亞樓說:「太可惜了!如果佔領全州城,通過敵封鎖線可能會順利些,我們過湘江肯定不會流那麼多的血,死那麼多的人。」
《血戰湘江》電影海報
中央紅軍在長征路上一次次化險為夷,離不開劉忠所率領的偵察部隊的功勞,血戰湘江、四渡赤水、大渡河、夾金山和臘子口等戰役中都有他的身影,也因此他被稱為「先鋒中的先鋒」。
做得偵察當得參謀,解放大西南的功臣
抗戰爆發後,劉忠擔任抗大(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2期6隊隊長,後來又調任抗大第六分校校長、386旅副政委, 在河北涉縣、山西武鄉地區辦校,為部隊培養精英,作出了重要貢獻。在這一時期之前,劉忠一直以來都是政工幹部,在軍事上不顯山露水,不過,事實證明,一位好的政工幹部,同樣也有可能成為一位好的軍事幹部。1942年,劉忠擔任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由於他原本是政工幹部,一下轉到軍事主官,很多人對他並不看好。
當時,不少領導認為我弱敵強,主動出擊討不到好處,但劉忠卻認為就應該主動出擊,佔據主動權,劉忠的意見多次得不到軍區領導們的同意,他氣得將望遠鏡丟到桌上,說既然我這個司令說的話,你們當放屁,那我也沒有必要再當下去。其他人聽後,臉色也不好看,他們接受了劉忠的提議,主動向日軍發起了攻擊,果然,敵人沒有料到這一招,完全處於被動,第二個月,軍分區便將四千鬼子打退。
抗戰勝利後,陳賡擔任四縱司令員,劉忠出任參謀長,後陳賡推薦他當太岳軍區司令員。1948年,軍區部隊改編成華北野戰軍第1兵團第15縱隊,劉忠擔任司令員。劉忠帶領第15縱隊歸屬徐向前指揮,參加了山西戰場的解放戰爭,1949年3月,15縱隊整編為華北野戰軍第18兵團第62軍,下轄184、185、186師,劉忠調任62軍軍長,作為解放太原的圍殲主力部隊,負責攻取太原東山四大要塞淖馬陣地,戰鬥取得了輝煌成果。1949年4月太原、臨汾戰役後,62軍在劉忠率領下南征北戰、西渡黃河,7月在陝西扶風、眉縣戰役中擔任正面主攻任務,解放寶雞,為解放大西北和大西南奠定了基礎。扶風、眉縣戰役結束後,參加了以追殲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副長官馬鴻逵的隴東戰役、甘肅臨夏戰役,滅盡馬匪,替西路軍將士報仇雪恨,一洗血恥。隨後參加了蘭州戰役,橫掃大西北。11月在甘肅岷縣集結,挺進大西南。至1949年底,62軍各部,沿途解放了甘肅武都、陝西寧強、四川廣元、劍閣、綿陽等縣,進駐四川。
劉忠軍長率62軍通過雅安文輝橋
在劉忠將軍回憶62軍進軍大西南的回憶文章中,有這樣的記述:我軍奉命參加解放大西南,在近一個月的長途行軍、作戰中克服了種種困難,行程二千五百華里,消滅敵四千五百餘人,敵向我投誠起義一萬餘人,解放縣城8座,勝利完成了掃清隴南殘敵,奮勇進軍四川,參加解放大西南的任務。
劉忠軍長與起義的原國民黨西康省主席劉文輝握手
領導籌建軍事學院,開闢人生新「戰場」
1950年,劉忠奉命到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報到,參與籌建軍事學院的工作。劉伯承校長熱情地握着劉忠的手,歡迎他的到來。劉忠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院務部長兼政治委員、解放軍軍事學院副教育長兼物質保障部部長。
1953年,劉忠開始參加高等軍事學院籌建,擔任副院長兼院務部部長。在此期間,他在劉伯承同志的領導下直接參与了高等軍事學院的選址、規劃設計、建設乃至校園的植樹綠化、教學保障、內務等工作,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有力保障了學院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1969年,中央軍委決定撤銷高等軍事學院、南京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合併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劉忠又參與了軍政大學的籌建工作,並擔任第一副校長。從1950年10月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起,至1972年2月,劉忠在人民軍隊教育事業上,開闢了人生另一處「戰場」,續寫了作為軍人的榮光。
1951年,南京軍事學院領導與蘇聯總顧問羅赫里斯基合影(後排右一為劉忠)。
為革命離家數十載,母親卻在乞討
1955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副校長的劉忠被授予中將軍銜。此時,國內的局勢已經基本穩定下來,劉忠開始派人打聽家人的下落,可是一直以來都沒有任何消息,這讓已經離家近30年的劉忠內心非常不安,於是,他決定回家去尋找親人。而在回去的路上,劉忠將軍遇到了自己多年前的一個鄰居,經過詢問,鄰居帶着愧疚說:是我沒有照顧好你的母親,你常年不在家,你的母親這麼多年來一直都靠討飯為生……劉忠將軍在向他打聽完母親的下落之後,又經過了一番尋找,終於找到了自己多年不見的母親。看着衣衫襤褸、瘦骨嶙峋的母親,劉忠又哭又喜,哭的是自己這麼多年來沒能照顧好母親,才導致母親淪落到這個地步,喜的是母親還活着,終於能夠盡自己的一份孝心。他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對不起了,兒子不孝,兒子回來晚了!」劉將軍的母親則喃喃地說道:「回來就好,你回來就好!」這一幕,讓在場的村民無不動容。後來,劉忠把母親接到了城裡居住,悉心照料,再也沒有離開過母親身邊。
劉忠將軍和母親在南京中山陵
身殘志堅撰寫回憶錄 抗癌「明星」
1979年,73歲的劉忠正式離休。雖然賦閑在家,他卻總想着該給後輩留下些什麼。經過認真思考,他下決心寫回憶錄。他說:「這才是應該留下的革命遺產啊!」只要他決定去做的事,不成功絕不回頭。從此,劉忠開始每天筆耕不輟,雷打不動地寫起了回憶錄。1983年1月,他患了肺癌。放療、化療接踵而來,但是劉忠硬是通過治療和氣功鍛煉闖了過來。1985年中秋節,他突發腦溢血,被送去了三〇一醫院急診。手術後深昏迷整整16天,他以頑強的生命力再次從死神手中掙脫出來。身體稍有恢復的他,不顧家人的干預,繼續寫回憶錄。他說:「我是一個老黨員,要活到老,工作到老。生命不息,戰鬥不止。回憶錄沒寫完就沒有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給自己制定了作息時間,嚴格執行。同時他保持心情舒暢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終於戰勝了肺癌,還被評為京津滬三市的「抗癌明星」。
在秘書的協助下,他最終完成了近20萬字的長篇回憶錄《從閩西到京西》和《閃光的足跡》。楊成武特意為該書寫了序言,稱讚其「能征善戰,是一員戰將」。
1985年,劉忠將軍在長治烈士陵園祭奠烈士。
1988年,劉忠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勳章。授銜之時,他感嘆道:「我是一個倖存者,中國革命的勝利首先要歸功於革命先烈和在戰場流血犧牲的烈士。
90歲時的劉忠將軍
本文系祖國網據相關歷史資料編輯整理。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