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秦剛亮明了中方的強硬態度,不到24小時,拜登就緊急服軟,白宮方面發聲對華不尋求衝突。美國真的改過了嗎?拜登背地裡做的事證明,美國不值得信任。
7日,外交部長秦剛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答記者問,期間明確表達了在諸多議題上對美國錯誤行徑的批評,更指出中國不可能對美國的針對性動作「打不還手」,尤其在一些局勢相對緊張的地區,還清晰地划出紅線。
秦剛外長作出表態過後,美國立刻如臨大敵,不到24小時,美國總統拜登就緊急服軟,就在3月7日當天,白宮發聲稱不希望與中國發生衝突,並強調美國「尊重一個中國政策」,此外,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也稱美國要尋求與中國建立「一種有下線、有護欄的關係」,「防止競爭演變為衝突」。
不難看出,拜登的確是服軟了,所以白宮發聲明確強調不想和中國發生衝突,但是這能夠說明美國在獲悉中國的強硬立場過後,就改過了嗎?恐怕未必。首先,美方的表態中明確強調了,尊重一個中國原則,但「不準改變有關區域現狀」。這番話延續了美國一貫的混亂邏輯,即尊重一個中國原則,但不準中方捍衛本國領土主權完整性,是毫無意義的許諾。
再者,拜登一邊嘴上對中國服軟,私底下卻拉攏法國,背地裡在忙着「聯法抗中」的事項。
8日有俄媒報道,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拜登展開了談話,而在談話當中,除了就俄烏衝突展開討論以外,也談到了「印太」局勢,在應對所謂的「中國挑戰」方面,展開了對話。可見,法國未來很可能會選擇和美國合作起來,針對中國。
綜合這些事實,我們不難看出,美國是不值得我們信任的,他們也絕對不會放棄打壓中國,此外法國的態度也很值得我們關注。
和拜登討論針對中國,馬克龍無疑做出了一個錯誤選擇。近期法國的日子並不好過,作為歐盟最具有話語權的國家之一,因為俄烏衝突的緣故,歐盟變得更為依附美國,這令曾試圖尋求歐洲戰略獨立的法國立場十分尷尬。歐盟不需要兩個「扛把子」,和美國比起來,法國無疑是更適合做「小弟」的那個。而且法國除歐洲以外,其勢力基本盤在非洲,但中國當下在非洲影響力正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發展,當然事實上,中國在非洲重點發展的地區和法國的控制基本盤並不完全重合,但問題就在於,美國為了制衡中國,從去年開始,也將在非洲和中國競爭或者說是「對抗」抬上了日程,這就真的給法國帶來了負面影響。所以事實上,法國在國際舞台的影響力,正受到一定挑戰,就在近期,馬克龍還在公開場合和剛果(金)總統發生激烈爭吵,鬧得灰頭土臉。
所以大家不難發現,法國當下的處境艱難,很大程度上都是美國帶來的。但在這種情況下,法國卻選擇和美國協同,針對中國,這等於會助長美國蠶食法國在國際上的勢力。這一定程度上也體現出當下歐洲國家的無奈,其實就對抗美國來講,法國算是整個西方集團當中最賣力的了,法國歷史上就曾退出北約,而且在國際上也屢屢和美國唱反調,比如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在聯合國竭盡所能反對北約出兵的不是美國的死敵俄羅斯,而是法國。在這次俄烏衝突當中,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立場也有別於其他美西方國家,雖然參與援助烏克蘭和制裁俄羅斯,但是對俄羅斯卻並沒有表現出特彆強烈的敵意,同理,此前其實馬克龍對華敵意也並不強。
我們無法妄斷馬克龍為什麼如今開始毫無顧忌地和拜登討論針對中國,但我們可以看出一點,如今連法國都接受美國的拉攏,可見美西方陣營受美國影響實在過於突出,而美國一向主張拉攏更多盟友針對中國,這樣一來,在美國的影響下,很多歐洲國家即便今天仍然和中國交好,但隨時也會背離中國,轉向為美國的霸權服務,出賣自身。
當然,就如我們最初所提到的,秦剛外長已經明確表達了中國對美國種種遏制與打壓行為的強硬立場,所以事實上,無論拜登是緊急服軟也好,還是背地裡「聯法抗中」也罷,中方其實都有所準備,有信心應對一切來自美方的打壓或者迫害。
美國也不應該幻想拉攏更多盟友就能戰勝中國,從拜登服軟一事我們就能看出,美國正越來越清楚自己其實已經無法戰勝中國了,這樣拉攏越來越多盟友針對中國,也是沒有意義的,獨自針對中國也好,私底下拉攏法國搞「聯法抗中」也罷,都無法戰勝中國。相反,這隻會越發加速西方的整體沒落,這樣的結果,也是拜登所無法承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