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關將至,目前各地感染感染高峰有所回落,不過感染後的人數還是達到了一個相當的規模。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陽性比例佔到了76%左右,這個數字是比較驚人的。我仔細看了一下調查情況,這份調查參與的人數在5182人,樣本數較少,只能說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從大家實際生活中說,「陽」了的人還是比較多的,畢竟這個「小奧」的傳播性強,與感染者有接觸,尤其是在社交距離以內的接觸,基本上是跑不脫了。
以上差不多就是我們大陸這邊的感染情況。
那麼海峽兩岸的另一岸——台灣是什麼樣的情況呢?
要知道,我們大陸管控的放開在國際上屬於很晚的一批,而台灣就比較早了。
台灣目前的感染以及死亡人數都在不斷上升,而且不少民眾已經出現了二次感染。除常規的上呼吸道感染,有不少居民還出現了其他的不適癥狀。
這樣的情況出現,不由得讓人擔心起了「長新冠」、「後遺症」問題。
有沒有這個可能呢?
其實在台灣也有這樣的質疑,島內一位重症科醫師也有發佈類似的言論,這個問題可能落在每個人身上,與大家息息相關,自然也在網路上引發「軒然大波」。
他說了什麼?
這位醫生叫黃軒,事情的開始就是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分享了美國一所研究機構的報告。該篇報告大致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
新冠患者在感染之後,其腎臟、腦部以及心臟都容易出現加速老化現象,尤其是經確診「長新冠」以及重症住院人群。
要知道,這三個部位可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而且輕症患者可能也難以「倖免」。因為在二次、反覆感染中,器官加速老化也是有可能發生的。
其中提到的加速老化是什麼情況呢?
大家的共識——人是註定會生老病死的。
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身體的運動協調能力會下降,我們的皮膚會鬆弛長皺紋,我們的器官功能也會衰退。
這個衰老過程是無法避免的。
所謂的「永葆青春」也就是延緩這個衰老過程。這就像是游戲裏的滿血條,隨着過關斬將,會慢慢下降。
一般速度下,我們的腎功能會在3-4年內下降3-4%。但是新冠就相當於助推劑,可以把這3-4年縮短為1年!
這其中的機制,這位醫生也根據自己所學和查閱資料給出了兩個要點。
1 . 感染後,病毒在體內引起炎症反應,這時候我們的身體容易產生血栓,堵塞重要臟器。
2.激活體內微生物活躍,這可能導致體內微平衡破壞,加強免疫反應,甚至出現免疫系統攻擊自己器官。
這樣的消息,相信每一個感染過的朋友看到都是心中一緊,因為自己就很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特別是那些本身體質比較差,而且感染後不適癥狀持續的朋友,甚至於有些朋友已經開始焦慮、後悔、害怕種種情緒湧上了心頭。
那他說得有沒有道理呢?
- 台灣目前疫情形勢。
這一點我在文章之初就有提到,不過講得也比較籠統。
具體的情況是怎樣的呢?其實台灣早在21年的下半年,就採取了要逐步放開管控的措施,直到22年4月份,開始了逐步的「全面放開」。這點也是之前說到的台灣放開較早。
正是因為這點,他們的感染趨勢能從數據中分析一二。在22年的十一月,這一年累計確診患者有800萬例,是全島人口的1/3。目前每天都有雙位數的死亡病例。
這樣看大家可能沒什麼感覺。
那累積到今年1月有多少呢?14898例。這個數據還是來自台灣官方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數據。
而現在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它的二次感染力有6.6%。這個數字其實也不低,還是有中招風險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民眾的二次、多次感染風險上升。黃醫生作為一名重症科的醫師,其在臨床工作中,可能已經見到了不少二次感染的案例。
科學研究支撐。
這位島內醫生的理論支撐主要來源於他分享的那篇研究文章。
這個研究是由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的臨床流行病學中心主任,一位叫阿利的博士提出來的。
他收集了國內各地數百萬人的數據,對他們的那三個部位進行研究,從而發現並得出了上述的論斷。
這是經科學研究得出的結論,我們現在也很難反駁。
不過在這點上,寶島當局的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進行駁斥。稱這項研究具有滯後性。
確實,一項研究的開展往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好幾年的時間,該項研究所採集的數據是阿爾法、德爾塔的毒株,而現在已經是奧密克戎了。
前者的致病力可比奧密克戎強了不少,這三者之間對器官的損傷有無差異,沒有直接的證據表明,短時間內我們也很難有明確的論斷。
所以,現在「奧密克戎」會不會成為我們器官衰老的助推劑,這個問題是很難下絕對的結論的。
那他到底說得有沒有道理?
我認為是有一定道理的,而且可能對於大陸來說,台灣的情況也有一些警示意義。這位黃醫生主要是從目前的感染形式、自己工作所看到的狀況以及目前已有的一些研究參考作為出發點來發表看法的。
他以及他列舉的文章所表明的論斷,可能現在確實沒有百分之百的證據表明是完全正確的。但是本意上只是從這些點出發來呼籲大家提高警惕,防止二次、多次感染,可能無意造成大家的恐慌。
這其實是沒有問題,而且在目前感染形勢下對民眾來說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他們會更積極地去保護自己。
而且目前臨床上存在「長新冠」、「後遺症」的情況不在少數,二次感染、多次感染可能對於那些首次感染癥狀重,且長期存在「後遺症」的感染者、老年人、體質虛弱者來說真的很要命。
再者是目前國內外都有新冠誘發或引起血栓疾病、或者其他後遺症的報道以及研究,秉着科學嚴謹的態度,不能說二者之間就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因為在研究中這個也是很難證明的。
但是這二者之間有沒有一定聯繫呢?這個我們也是不能否認的。
在未知的風險面前,提高警惕,總是不會出錯的。
參考文獻
[1] 胡芳芳趙燕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長期後遺症負面影響及對策建議[J]. 中國公共衛生, 2022(9).
[2]周澧秦川. 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凝血異常機制與中醫血瘀證候[J]. 中國比較醫學雜誌, 2022(01):89-96.
[3]台灣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佈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