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25日,廣東珠海,家人帶着兩位幼兒坐兒童推車。圖/IC photo
1月10日,深圳市衛健委公開徵求《深圳市育兒補貼管理辦法》意見,綜合考慮深圳市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嬰幼兒養育成本等因素,按照遞進式差異化的補貼思路,初步擬定深圳市育兒補貼標準如下:一孩、二孩、三孩平均每年可領取的金額分別為2500元、3667元、6333元。
其中,生育第三個子女且辦理入戶登記的,擬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10000元,另外每年發放3000元育兒補貼,三年累計發放補貼19000元,平均每年可領取6333元。
另外,近日山東濟南出台新規,加強生育政策支持:本市戶籍202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二孩、三孩家庭,每孩每月發放600元育兒補貼。
在現實中,育兒成本是影響年輕人生娃意願的一個重要因素。育兒補貼這樣的「真金白銀」受到不少人歡迎。發放育兒補貼,是鼓勵生育的一項重要措施。
到目前為止,出台育兒補貼的城市,並不限於深圳和濟南。這些鼓勵生育方案的出台,傳遞出越來越多城市拿出真金白銀鼓勵生育的信號。
攀枝花率先出台育兒補貼政策
2021年5月31日,中央決定實施三孩政策之後,各地開始陸續出台育兒補貼的政策,其中,四川省攀枝花市成為首個發放現金來補貼二、三孩生育的城市。
2021年7月28日,攀枝花市公布《攀枝花市關於促進人力資源聚集的十六條政策措施》,其中規定,對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戶籍家庭,每月每孩發放500元育兒補貼金,直至孩子3歲。
2022年10月31日,攀枝花市副市長唐忠柱受訪時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已兌現2021年度符合條件的650名新生兒育兒補貼金95萬元,648戶家庭享受到了政策帶來的紅利,預計2022年享受育兒補貼金的家庭將超過2000戶,兌現育兒補貼金大概1000萬元。政策實施一年來,全市出生人口數量較政策實施前一年增長了1.62%,其中,能夠直接體現政策實施效果的二孩出生增長了5.58%;三孩出生增長了168.40%。
「三孩出生大幅增長,是國家從2021年5月起實施全面三孩政策與我市育兒補貼金政策效應疊加釋放的一個結果。對比分析兩年出生人口數據表明,我市群眾的生育積極性在育兒補貼金政策的激勵下有所提高,政策實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唐忠柱說。
一些地方育兒補貼覆蓋到一孩
2022年11月1日,陝西省安康市寧陝縣政府印發《寧陝縣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意見》,提出優化生育、養育、教育政策,對符合政策生育一孩、二孩、三孩的夫妻,一次性分別給予2000元、3000元、5000元的生育補助。由此,寧陝縣成為國內第一個將現金補貼覆蓋所有生育家庭的地方。
此前,各地的發放育兒補貼措施,目標對象主要是二孩、三孩家庭尤其是三孩家庭。相比之下,陝西省寧陝縣公布的生育補助措施中,明確把一次性生育補貼範圍擴大至一孩。
深圳近日公開徵求《深圳市育兒補貼管理辦法》意見,也把一孩納入了育兒補貼的範圍。有業內專家認為,給一孩發放育兒補貼,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年輕夫婦的生育意願。
各地育兒補貼政策發放方式並不同
各地出台的育兒補貼政策,發放方式並不相同。
有一次性發放的,有按月、按年發放的,還有一次性發放和按年發放相結合的。
2022年10月,長沙市衛健委、財政局印發的《關於發放三孩育兒補貼有關事項的通知》規定,對合法生育、符合條件的三孩(及以上)家庭每孩將一次性補貼一萬元。
2021年9月,甘肅省臨澤縣發佈《臨澤縣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實施意見(試行)》規定,二孩每年發放5000元育兒補貼,三孩每年發放10000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三歲。
雲南則推出一次性發放和按年發放相結合。2022年12月,雲南省五部門印發的《雲南省生育支持項目實施方案》規定,2023年1月1日起,對符合政策條件的家庭發放一次性生育補貼(二孩補貼2000元、三孩補貼5000元),育兒補助(二孩、三孩0-3歲期間每人每年補助800元)。
而推出按月發放補貼的,也不僅僅是攀枝花市。2021年10月21日,新疆石河子市政府出台《關於促進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發展的實施方案》規定,對符合規定生育二、三孩的戶籍家庭,每月每孩各發放500元、1000元育兒補貼,直至孩子三歲。
提升生育率需要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
出台育兒補貼政策的背景是出生人口連續多年下降。從2017年至2021年,我國的出生人口已經連續五年下降。
從各國的經驗來看,提升生育率是一項綜合的社會工程,僅僅靠發放育兒補貼是不夠的,還需要構建一個對女性生育友好的社會,包括帶薪生育假、托育公共服務以及保障女性公平就業的權利。
近年來,法國和瑞典是歐洲生育率最高的兩個國家,其鼓勵生育的措施包括:發放育兒補貼、保障女性產假和父母育兒假、托幼保障等。
此外,法國和瑞典在父母育兒假制度中,融入家庭角色的性別平等觀念,通過法律規定父親的家庭責任,不但能促進男女兩性職場中的機會平等和家務勞動中的責任分擔,而且有利於消除就業市場中的性別歧視。
事實上,我國各地已出台的鼓勵生育措施,也在着眼於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例如,濟南的鼓勵生育方案除了提出育兒補貼以外,還提出符合政策規定生育子女的夫妻,女方享受158天產假,配偶享受不少於15天陪產假,三周歲以下嬰幼兒父母各享每年累計不少於10天育兒假。國家規定的產假期間,生育津貼按國家和省、市有關規定執行;產假、陪產假、育兒假期間,視為出勤,工資照發,福利待遇不變。
濟南的鼓勵生育方案提出,要加強住房保障支持。符合租賃住房補貼申請條件的,提高保障面積標準,每增加一孩保障面積標準增加15平方米。生育三孩的繳存職工家庭,申請住房公積金貸款購買首套自住住房的,一人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家庭最高可貸額度提高至60萬元,兩人及以上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職工家庭最高可貸額度提高至100萬元。
多地陸續出台多種鼓勵生育措施,其有望產生的積極成效值得期待。
撰稿/何亞福(人口學者)
編輯/柯銳
校對/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