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大陸決定武力統一台灣,台軍能夠抵抗多久?
2010年,前台灣「立委」李敖就此問題質詢時任「國防部長」李傑,李回答「能抵抗兩個禮拜」。
2016年,「國防部長」馮世寬稱,可撐一周以上。一年後此人又改口,稱可以抵抗兩個禮拜。
2021年,美國前印太司令戴維森稱,外界評估台灣有防守7天的能力,美軍則需要17天才能馳援台灣。
可以看出,美台對外統一了口徑:台灣至少能抵抗一個禮拜,兩周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台灣當局領導人蔡英文在接受CNN採訪時也是揚言,台灣可以撐兩個禮拜以上。
但蔡英文同樣有過這樣的表態:台灣在堅持24小時後,就可以將希望寄託到國際社會施壓大陸上了。
看來,蔡英文其實對台軍的戰力非常清楚,她的內心恐怕也不認為台軍能夠有效抵抗24小時以上。
不光是台灣領導人,台灣民眾也不相信可以能夠持續下去。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6月21日最新民調顯示,過半數的受訪者表示,如果大陸武統台灣,不相信台灣可以跟烏克蘭一樣撐100天。
而在美國學者哈里斯等人的預測中,一旦解放軍動手,那麼14個小時就可以拿下台灣。
筆者認為,一到兩周只是美國和台灣的「官方辭令」,是給台軍加油打氣用的,根本不足為據。各方有識之士實際上早已達成共識,解放軍實際拿下台灣的時間是以小時計的。
那些頑固分子唯一能夠指望的是美國會在第一時間軍援台灣,甚至擊敗解放軍。但現實恐怕會讓這些人大失所望。
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前天發表聲明,稱美國海軍神盾級導彈驅逐艦「鍾雲」號在當日例行性通過台灣海峽。這是今年美國第一艘進入台灣海峽的軍艦。
但根據彭博社的數據,算上1月5日「鍾雲號」的這次,美國去年一共也只派出九艘軍艦通過台灣海峽,這是四年來最低的水平。在南海,美國海軍去年全年一共進行了四次航行行動,也是六年來最少的一年。
美國海軍減少活動,與大陸軍事活動的持續增加形成了強烈對比。《聯合早報》統計得出,2022年共有3445架次大陸軍機在台海活動,日均九架次。在佩洛西竄台的8月份,大陸有855架次軍機飛越台海,日均27架次,打破歷史紀錄。
隨着軍力不斷成長,解放軍正組成遠征型打擊機群隊形,頻繁越過第一島鏈進行實戰化演練,未來演練次數只會繼續提升。
在解放軍的鋒芒下「敵消我長」,未來幾年美國軍艦進入台灣海峽的次數只會越來越少。和平時期尚且如此,一旦爆發戰爭,美軍出兵軍援台灣的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
但無論美軍出不出兵,我們都要以最小的代價完成祖國的統一。目前,解放軍的「圍台軍演」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起手式。
我們知道,大陸武統台灣在純軍事上幾乎沒有困難,但經濟貿易和地緣態勢變動並不是靠軍事就能解決的。
開弓沒有回頭箭。對於大陸來說,一旦決定武統台灣,就必須取得速勝,絕不能像俄羅斯一樣陷在烏東泥潭裡。當然美台勢力對此也很清楚,大陸既然要求速勝,他們追求的當然就是「拖」,給中國大陸的經濟「放血」。
而「放血戰術」的最佳應用位置,就是台灣海峽。
因為台灣海峽是中國、日本、韓國等由北亞地區通往世界各地的主要航道,也是中國南方通往美國的最直接航道。中日韓等地出發的東北亞貨輪都要經過台灣海峽,將貨物送往西方。全球有近半貨輪通過台灣海峽,每天都有運載約100萬桶石油的油輪經過。
如果台灣海峽被宣布為戰區,將會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經濟產生不小衝擊,上海、大連、天津等主要港口都依賴台灣附近海域的航道,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中國經濟金華地區更是首當其衝,哪怕是最輕的影響也會當地人民的工作和固定資產價格。
所以對大陸來說,絕不能貿然開戰,最起碼也要確保「台灣海峽」不會成為給大陸經濟「放血」的傷口。
因此,我軍在2022年多次展開「圍台軍演」,這就是在為未來衝突中「封鎖台灣」作預演。
「圍台軍演」有兩個好處,
一是可以檢驗大陸方面的經濟承壓能力,補足短板;
二是能夠通過利用這種軍事與非軍事之間的「灰色地帶」,讓對手沒有馬上全面開戰的理由,將衝突升級的責任放到美國等其他行動者身上。
台灣是一個島嶼,天然容易成為海空封鎖的對象,不像烏克蘭有可以運送軍火的陸路邊境。這在兵法中是所謂的「絕地」,根本不可能依託外部資源輸血。現在台灣很多人還以為自己是「背水一戰」的韓信,其實只不過是「自登絕地」的馬謖。
台灣的經濟精華區位於西岸,也就是正對着大陸的那一邊,東岸地勢陡峭,不利於船運發展。這對於解放軍的「圍台軍演」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們完全有能力將高雄港、台中港、基隆港納入震懾範圍,甚至可以直接以預想中的「攻擊目標」對待。
而美國方面並沒有對等的回應措施。聯絡盟友經濟制裁大陸在這種情況下極為困難,因為大陸並沒有攻擊台軍。就算髮動經濟制裁,看看今日的俄羅斯就知道,這只是「自損八百」的七傷拳。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接受二選一:要麼眼睜睜失去台灣這一第一島鏈上的「不沉航母」,要麼馬上開戰,全面升級事態。哪個選項對於美國都不是好的選擇,「圍台軍演」實際上壓縮了美國的選擇空間。
看到這裡,對歷史比較熟悉的朋友應該都反應過來了,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平模式」。
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數十萬大軍已經將北平圍得水泄不通,這才逼迫傅作義放下武器。當年的「北平模式」就是「以武逼和平解放」,與今天的「以武促統」有異曲同工之處。
「北平模式」的成功離不開四大因素:
一是解放軍將北平圍得水泄不通,外援全部斷絕;
二是東北野戰軍入關,隨時準備給予北平守軍致命一擊;
三是天津只用了29個小時便宣告解放,北平守軍已無鬥志;
四是北平城內大量的地下工作者和普通民眾的支持;
在台灣為提上,這些條件目前解放軍還不完全具備,特別是對「台獨分子」的心理震懾上還需要加強。
當然,這是目前來看最好的解決方案,但「台獨分子」需要知道的是,我們不光有「北平模式」,還有「天津模式」。
如果「台獨分子」執迷不悟,與人民和歷史潮流為敵,那麼「天津模式」用在台灣身上也不是不可以,這次解放軍可能連29個小時都不需要了。
民族復興的歷史大勢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祖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對兩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希望台灣當局能夠清醒認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