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正月初三夜,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隨後便揮師回到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趙匡胤在開封即位,改國號為「宋」。自此開始了兩宋三百年的歷史。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趙匡胤在即位之前,曾有十幾年的軍旅生涯,期間他曾和九位將領結拜為兄弟,稱「義社十兄弟」。這十人之中,自然是趙匡胤成就最高,那麼在趙匡胤成為皇帝後,他的九位結拜兄弟的結局又如何呢?本文就跟大家一起來簡單地了解一下。
義社十兄弟分別是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其中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四人沒有查到他們相關的資料,至於結局怎樣就不得而知了。能找到的是楊光義曾擔任過保靜軍節度使,劉慶義擔任過忠遠軍節度使,劉守忠擔任過左驍衛上將軍,王政忠擔任過解州刺史。除了上述四人外我們來聊聊其他五人。
1、鎮安軍節度使石守信
石守信是河南開封人,後漢時期投軍到郭威帳下,後周建立後,石守信開始建功立業,先後跟隨周世宗柴榮征討北漢、南唐和遼國,因功先後升任禁軍親衛都虞侯、鐵騎左右都校、嘉州防禦使、殿前司禁軍主力指揮官等職。
顯德六年(959年)六月,石守信接替趙匡胤擔任殿前都指揮使,柴榮駕崩後,石守信升任義成軍節度使,仍兼任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是以趙匡胤為首的「義社十兄弟」中,繼李繼勛、趙匡胤之後第三個建節的,而且長期與趙匡胤同在殿前司共事,是趙匡胤的部屬、親信。他作為趙匡胤的副手,與趙匡胤的關係最為密切。
石守信
陳橋兵變時,石守信堪稱是第一功臣,趙匡胤率軍北上時,石守信是殿前司留京的最高長官,是趙匡胤事前安排的內應。趙匡胤於當天晚上準備兵變時,派心腹小校郭延贇馳回京城向石守信報告,石守信立即部署「將士環列待旦」,等待策應趙匡胤兵變部隊回京。由於有石守信等指揮的殿前司禁軍策應,趙匡胤的兵變部隊得以順利進城。
趙匡胤即位後,石守信位列功臣第一位,並升任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並改兼歸德軍節度使。此後他又率軍討平了李筠、李重進的叛亂。自杯酒釋兵權後,石守信專事聚斂,積累了大量財富。
宋太宗即位後,石守信升為兼中書令,後跟隨宋太宗征討遼國。高粱河一戰失敗後,宋太宗將失敗之罪歸於眾將,石守信以「督前軍失律」的罪名,被「責授崇信軍節度使兼中書令」,不久加封其為衛國公。
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追贈尚書令、秦王、封威武郡王,謚號武烈。
2、天雄軍節度使李繼勛
李繼勛是河北大名人,出生於916年,比趙匡胤還要大11歲。後漢時期,李繼勛投到郭威帳下,後周建立後擔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此後跟隨周世宗柴榮參加了征討北漢、南唐等的戰役,高平之戰,因功升任殿前都虞候,後又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使。
李繼勛
趙匡胤發動兵變時。李繼勛遠在邢州擔任安國軍節度使,因此沒有參與兵變。宋朝建立後,李繼勛被加封為檢校太尉,參加了平定李筠叛亂和抵禦遼軍的作戰。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李繼勛被加封,兼任侍中,不久他因病辭職,趙匡胤賞賜了他很豐厚的金銀,並讓他在太子太師的職位上退休,次年李繼勛在洛陽病逝,終年62歲,追贈中書令,追封隴西郡王,謚號「庄武」。
3、忠武軍節度使王審琦
王審琦,祖籍遼西,後來舉家遷到洛陽,後漢年間投身到郭威帳下,後周時期,王審琦先後跟隨郭威平定李守貞,跟隨柴榮征伐北漢,因功先後升任東西班都虞候、鐵騎都虞候、勤州刺史等職。
王審琦
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王審琦因有「翊戴之勛」,擢升為殿前都指揮使、兼任泰寧軍節度使。此後又參與平定了李筠、李重進叛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王審琦交出兵權,出任忠正軍節度使。
開寶七年(974年),王審琦去世,終年五十歲,趙匡胤十分悲痛,追贈他為中書令,琅琊郡王、秦王,謚號「正懿」。
4、彰德軍節度使韓重贇
韓重贇,河北武安人,後漢時投入到郭威帳下,後周建立後,韓重贇先後參加了征討北漢和南唐的戰役,因功先後升任左班殿直副都知、虔州刺史等職。
韓重贇
陳橋兵變時,韓重贇以「以翊戴功」升任龍捷左廂都校、領永州防禦使。後參與平定了李筠、李重進叛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韓重贇升任殿前都指揮使、改領義成軍節度使,因殿前都點檢、副都點檢都已廢罷,所以韓重贇成為殿前司正長官。
開寶七年(974),韓重贇去世,被追贈為侍中。
5、右驍衛上將軍劉廷讓
劉廷讓,本名光義,宋太宗即位後為避諱改名為廷讓,後漢時投入到郭威帳下,後周時期曾任侍衛司龍捷右廂都指揮使。
北宋建立後,劉廷讓參與平定了李筠叛亂,後又參與了平定後蜀。乾德二年(964年)三月,後蜀大將全師雄叛亂,劉光義率部擊敗全師雄,俘萬餘人,同年十二月宋軍平定全師雄。次年正月,劉光義以功改領鎮安軍節度使。
劉廷讓
太平興國二年五月,一批節度使被授以環衛閑職,劉光義被罷節度使改授右驍衛上將軍,雍熙三年(986年),劉廷讓參與了北伐遼軍的戰役,不料宋軍各路大軍慘敗,劉廷讓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僅少數人逃脫,因是李繼隆率部南逃才導致戰敗,宋太宗沒有責罰劉廷讓。
987年,劉廷讓生病後上書請求回京,未等宋太宗批准即擅離治所南歸,因而被下御史台按問,被削奪官爵配隸商州(今屬陝西)。其子劉永德、劉永和亦被貶官,劉廷讓在被貶途中絕食,行至華州(今華縣)時去世,終年59歲,也許宋太宗覺得對劉廷讓處分太重,「太宗念之,贈太師」。
小結:
趙匡胤的這九位結拜兄弟,除去資料不詳的四位,餘下的五位,在杯酒釋兵權後基本上都得到善終,唯獨劉廷讓卻被宋太宗貶到商州,在被貶的路上活活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