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西北的日子裏,總是毫無目的,想去哪裡,坐上車就去了。
這一日,來到湟源的丹噶兒古城,雖然是復建的古城,給我感覺也是很好的,來來往往期間,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人物,仗劍走天涯,我非常想換上一身古裝,假扮「錦衣夜行」的樣子。
在西北看到國泰民安四個字,也是非常興奮的,想起自己的家,泰安也,國泰民安。
雖然天有點陰,但完全不妨礙我的熱情。
在拱海門前,看到一隻羊駝,主人給她脖子上戴了一串紅花,煞是喜慶,作為著名的網絡神獸之一,過往行人紛紛摟着她合影,她高昂着頭,一臉漠然,讓她拍照,到也乖乖配合。
"拱"是作揖,"海"指青海湖,意為拱手西海。據說,清政府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都要派遣欽差大臣到青海湖畔,召集蒙藏各部落王公頭人祭海會盟,目的是通過會盟防止戰亂,維護國家的和平統一。這一舉措應當算得上是高明。民國時期這一做法還在延續,見到這樣一組數據,1938年馬步芬曾主持過祭海儀式,有一千多名蒙古族頭人,二百四十四名藏族頭人參加。
這個門比較新,體現不出懷古之幽。
丹噶爾古城位於青海湟源縣,地處黃河北岸,湟水源頭,距離西寧市40公里,黃土高原與青海高原在這裡結合,草原文化與農耕文化在這裡相交,唐蕃古道與絲綢南路在這裡穿越,這裡聚集了眾多的民族,是茶馬商都。
丹噶爾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有600多年的歷史,自西漢以來,這裡便逐漸成為商業、軍事、宗教、民俗等多元文化交融的重鎮。城內寬約6米、長不足千米的主街,連接着城隍廟、文廟、丹噶爾廳署等建築群,展示了湟源歷史發展脈絡和文化特色。
文廟,現在已經變成湟源縣城關第一小學。
這座學校始建於1920年,這所小學是青海最早的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青海的第一批現代知識分子從這裡走出。
當地特色小吃,釀皮、面魚、涼粉、涼麵非常好吃,甜醅是用青稞釀造成的,甜醅醇香撲鼻,既能果腹、又能醉人,堪稱小吃中極品。
我還喜歡吃這裡的酸奶,是丹噶爾城東關的回族同胞製作的專門用來出售的酸奶,頗具特色,酸奶潔白如脂,質嫩味鮮,清涼微酸,加一勺白糖則酸中帶甜,清涼可口,能解渴、消暑、開胃。
看到狗撒尿,當地的一種麵食,非常好奇這個表達所名字的意思,狗澆尿是用菜籽油煎的薄餅,很多年以前,當地居民廚房灶台上多使用陶制的小油壺盛放菜籽油,烙餅時,用小油壺沿鍋邊澆油的動作,猶如狗在牆根撒尿的姿勢,故稱「狗澆尿」;在2010年世博會時,狗澆尿作為青海風味小吃參加世博會,因名字不雅而改為「青海甘藍餅」。但,我們在街上看到的還是「狗撒尿」的招牌,改得了名字,改不了鄉俗鄉音。
湟源特產老陳醋。
老字號魏家奶奶甜醅。
在
在古城裡有一個家曲苑,集河湟茶文化、河湟飲食文化、河湟曲藝文化為一體,以河湟文化人家為風格的休閑場所。
花兒又名少年,河湟花兒是西北花兒的精魂,最美的花兒是用三江最純凈的源頭之水澆灌的聖潔之花。居住在這裡的漢、藏、回、土、撒拉等各族群眾,無論在田間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者路途趕車,只要有閑暇時間,都要唱上幾句悠揚的「花兒」。
在曲苑,喝一杯熬茶,聽着花兒,高亢、悠長、清亮的歌聲,委婉動聽,餘音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