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2022年12月27日22:22:10 熱門 1231

20世紀70年代末期,台灣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一時間與韓國、香港、新加坡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遙想三十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蕪,目光所及之處均是綿延不絕的農田,絲毫沒有工業化、現代化的蹤跡。

那麼,從1949年一片狼藉到步入工業化社會、實現經濟騰飛,台灣究竟做對了什麼?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從一片狼藉到「亞洲四小龍」

1949年初,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役中再次折戟,大勢已去的蔣介石不得不思考起未來退路。

彼時,國民黨的後撤之路有台灣島海南島、川渝地區,深思熟慮之下,蔣介石決定東渡台灣海峽,在寶島台灣與共產黨形成對峙之勢,以期未來重返大陸。

選擇退守台灣有諸多利處:

解放軍沒有海軍部隊,短時間內無法追擊過來;

共產黨在台灣活動的地下黨員很少,方便國民黨政府的統治。

不過台灣也存在不少弊端,尤其是經濟方面的嚴重滯後。

自古以來,台灣一直是一個以農業為主導產業的地區,小農經濟養活了絕大部分台灣百姓。

可這種脆弱的經濟模式一旦遭遇天災人禍,立刻就會迎來毀滅性的打擊。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國民黨退守台灣)


不幸的是,自從甲午中日戰爭過後,台灣島就一直飽受戰火的摧殘和殖民者的掠奪。

在戰火的洗禮下,台灣的農業發展出現了不可逆的損失,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

戰亂來臨之前,台灣每年的水稻生產能夠達到140萬噸。

然而,當國民黨政府到達台灣後,產量已經銳減到了80多萬噸。

這樣的糧食產量根本無法滿足台灣人民的基本口糧,更不用談經濟發展。

當國民黨大軍到來後,台灣島原本的600萬人口激增到了812萬人。

人口增加帶來的物質生活需求隨之上升,這顯然是台灣島的生產無法滿足的,很多老百姓一度陷入了極度貧困狀態。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國民黨政府抵臨台灣後,蔣介石一心忙於鞏固蔣氏家族政治地位,根本無暇顧及台灣的經濟生產。

不光如此,政治上的動蕩甚至進一步影響到了台灣的經濟發展。

由於通貨膨脹,台灣的物價居高不下,老百姓的消費物價指數上漲了50多倍。

然而,就是在這種不被看好的情況下,台灣島在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裏,從一片廢墟中崛起成為了亞洲地區最發達的經濟體之一,與新加坡、韓國、香港並稱「亞洲四小龍」。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蔣介石在台灣)


或許數據上的對比,更能凸顯台灣這幾十年天翻地覆的變化。

上世紀50年代,台灣地區的經濟生產總值僅為12億美元,2003年這一數字卻飆升到了2956億美元。

這五十年間,台灣的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8.1%。

民生方面,台灣百姓的人均可支配收入50年代150美元,躍升至2000年14908美元。

通貨膨脹、物價起伏不定穩定也早已得到根治,隨着一個個大都市的崛起和一片片工業區的興建,台灣逐漸步入了工業化社會。

相較於蔣介石政府剛剛到來之時,台灣可謂是發生了脫胎換骨般的蛻變。

那麼,在尋求經濟發展的道路上,台灣做對了什麼?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原有的經濟基礎

首先,台灣之所以能實現經濟騰飛,與其原有的社會生產基礎脫不開關係。

清政府在甲午海戰戰敗後,將台灣割讓給倭寇。

而後五十年間,台灣一直處於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之下,不過由於戰爭和生產需要,日本人還是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帶到了台灣。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尤其是全面侵華時期,日本人將台灣島作為進犯中國大陸的跳板,在台灣大肆修建工業、電力、交通等設施。

雖說日本人一開始的動機不純,可從實際結果來看,日本的建設和投資的確成為了台灣後來快速發展的工業基礎。

國民黨從日本人手中收復台灣時,接收了775家規模龐大的企業。

這些企業多少受到了戰爭的破壞,可已經形成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卻牢不可破。

七百多家企業中的大多數實現了公營,它們是後來台灣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外,蔣介石從大陸撤離時裹挾了大量資金、貴重物品,這是蔣氏政權得以在台灣生根發芽的重要來源。

早在1948年11月,國民黨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就奉蔣介石的命令,將來自故宮博物院的500箱文物運到了台灣。

同時,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的機構的重要文物、資料、圖書被盡數搬到了開往台灣的軍艦上。

據統計,共有玉器、字畫、瓷器1424箱、歷史文獻204箱,共計23萬件頗具價值的文物被運到台灣,這些寶物成為了現如今台北故宮的鎮院之寶。

工業設施、人才,這些關乎未來發展的重要資源,也被蔣介石裹挾至台灣。

上海解放的前幾個月,從這裡運走的機器設備物資就裝滿了1500艘船。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當然,蔣介石從大陸帶走最多的還要數金銀財寶。

1949年1月10日,蔣經國遵照父親的命令找到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要求其立刻將庫存所有黃金、白銀、美鈔運到台灣。

當時的國民政府庫存黃金約有80萬兩、美元外匯儲量超過7000萬,加上白銀、貴金屬、其他國家外匯,共計5億美元。

掌管國民經濟的孔宋兩家,將國民政府的資金一部分運到了台灣,另一部分輸送到了美國的花旗銀行

台灣現如今最大的一百家企業中,基本都是靠着從大陸帶過去的資金髮展起來的。

所以,當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儘管面臨的是一片荒蕪,但其已經具備了迅速發展起來的經濟基礎。

當然,能夠在短短二三十年內成長為亞洲四小龍,這與外部大環境的支持,以及台灣當局的正確戰略決策脫不開關係。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蔣介石、蔣經國)


內外部合力的結果

外部因素上,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段黃金髮展期,台灣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也因此獲益。

新興工業部門的興起,亟需大批熟練、有知識、有技能的複雜勞動力,發達國家就業人口中的白領比例上升,藍領工人減少。

如此一來,工人們的工資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工資成本造成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發達國家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競爭力遭到削弱。

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不得不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大批勞動密集型、能源消耗型產業被轉移至經濟發展一般的地區,台灣就是西方國家的產業轉移區之一。

這些企業為台灣人民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是台灣經濟復蘇的重要因素。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當然,來自美國的援助也是台灣走向富有的一大助力。

1951-1965十幾年時間裏,美國就向台灣輸送了14.82億美元。

這筆錢對台灣經濟最大的幫助是緩解財政赤字、抑制通貨膨脹,幫助台灣走出了最初的困境。

同時,國等西方國家對台灣的扶持形式還有軍事援助、低利貸款、工業投資等。

據統計,蔣介石逃離台灣後的30年間,來自西方世界的各種援助總價值超過200億美元

此外,五六十年代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也給台灣帶來了新的發展機會。

大批來自美國的軍貿訂單如同雪花一樣飄向了台灣,這對台灣的製造業起到了極大的刺激作用,其工業品年出口增長率飆升到了驚人的34%。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內部條件方面,台灣首先選對了正確的經濟發展次序。

在大批台灣經濟學家的建議下,台灣當局並沒有孤注一擲優先發展亟需的工業經濟,而是選擇了發展中求穩定的策略,即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的次序。

五十年代,台灣進行了土地改革。

「公地放領」、「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政策的支持下,台灣農民獲得了土地,且勞作積極性有了很大提升。

1950-1960十年間,台灣的農業產值每年5%的速度逐年遞增,稻米產量達到了每年200萬噸以上的產量。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農業的復蘇為輕工業發展提供了保障和資金,六十年代開始,輕工業成為了台灣的經濟發展重心。

紡織、食品、塑料等傳統行業得到了進一步擴展,新興電子、電器等消費品工業也形成規模,台灣的輕工業迎來鼎盛時期,年產值增長率達到18.5%。

台灣重工業的發展出現在七八十年代,這一時期台灣已經積累了足夠的資本和技術。

根據當下國際經濟環境,台灣制定了「六年經濟建設計劃」。

而後幾年間,台灣建立了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工業集群,同時開始涉足能源、金屬、高級精密機械、電子工業。

至70年代末期,重工業在台灣經濟中的比重已達40%。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根據不同時期發展策略適時進行改革,是台灣經濟復蘇的另一大內因。

與五十年代初期土地改革並行的還有貨幣改革當時台灣當局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開始實行高利率存款政策,加強外匯管理、建立貨幣信譽。

從成效來看,貨幣政策確實取得了良好預期。

第二次經濟改革發生於五六十年代,台灣開始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試圖通過局部開放、自由化實現外匯貿易改革。

1958年,台灣原本的多元複式匯率更改為固定統一匯率,台幣價位逐漸趨於穩定、合理,這次改革對台灣後來的進出口貿易奠定了良好的貨幣基礎。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除此之外,將台灣島內經濟與國際市場相結合的策略,是台灣打破經濟桎梏的關鍵。

台灣資源匱乏、市場狹小,經濟發展存在諸多天然屏障,倘若僅僅憑藉自身力量發展勢必無法長久。

台灣當局也早早的意識到了這點,於是從1964年開始,國民黨政府提出了「出口擴張」的經濟發展戰略方針。

試圖利用海運便利和廉價勞動力優勢,引進國外先進資金、技術,在台灣發展勞動力密集型加工業,依靠外資、外貿、進出口,帶動整個經濟的循環發展。

此舉直接解決了台灣發展面臨的最大困境,提高了其經濟上限。

當然,台灣經濟崛起的二三十年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問題,而對這些問題的妥善處理,正是保持其經濟長盛不衰的原因。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困境中謀求出路

台灣地區的相對貧瘠經濟發展環境以及出口導向型的經濟模式,註定其發展存在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十分依賴國際市場,無論是原料、技術,還是產品、市場。

台灣48%的產品最終都流向了美國,造成的結果就是經濟嚴重受制於美國。

工商界對此有一句很貼切的形容:「美國市場只要打個噴嚏,台灣就會感冒。」

同時,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也給台灣的經濟發展帶來新的阻礙。

70年代的兩次能源危機,威脅到了西方國家穩定的經濟結構,為了儘快走出困境、轉嫁危機,一些國家開始加強本國貿易保護。

美國在這一時期就頻繁利用反傾銷法、抵消關稅法、限制進口等方式維護本國市場,台灣的外向型經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打擊。

此外,隨着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分工中扮演的角色愈發突出,台灣的廉價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這也對其產業結構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為解決經濟上的困境,台灣一直在嘗試解決方法。

針對過度依賴美國市場的情況,台灣開始將貿易重點區域拓展至歐洲、日本,同時加強與亞洲、東歐各國之間的經貿合作。

尤其是臨近東南亞地區,台灣財政部門專門撥付出一大筆資金,專門為經營台灣商品的僑商提供優惠信貸。

至於產業結構上的困境,台灣同樣也在積極促進工業升級。

勞動力優勢逐漸喪失後,台灣將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自己轉而發展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

1982年,台灣「策略性工業發展執行委員會」成立,確定了電子、機械、信息為三大策略性工業發展方向,並從中挑選出170餘項頗具前景的工業產品。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再者,台灣在持續擴大出口、刺激投資。

為了在相對疲軟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得以生存,解決本地區投資者投資意向低落的問題,台灣當局持續提高基礎設施投資,帶動民間資本投資意願,並將投資盈利所得稅降低了10%。

此舉降低了台灣民間的儲蓄意願,緩解了通貨膨脹壓力。

另外,外國人、華僑對台灣的投資也被進一步放寬,投資範圍持續放開。

從一片荒蕪走向富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想要將經濟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似乎更難。

台灣之所以能夠長時間躋身亞洲四小龍行列,與其困境中不斷謀求出路、尋求解決辦法脫不開關係。

台灣省是如何變富的?從一塌塗地到亞洲四小龍,台灣做對了什麼? - 天天要聞


結語

台灣能夠實現經濟崛起,是多方因素合力的結果,這其中既有台灣人民的努力,也有來自外界的援助。

當然,台灣的發展也少不了來自大陸的支持。

實際上自從改革開放以後,兩岸之間的經濟往來就變得愈發密切,大陸成為了台灣地區的重要市場。

1981年到2021年,兩岸貿易額翻了713倍。

為了台灣地區的發展,大陸頒佈了一系列惠台政策,兩岸人民和企業因此受益。

編輯:severn

責編:王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