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仲麟】
11月11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優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學精準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二十條),對目前執行的新冠病毒防控方案第九版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其中有關入境防疫的幾項措施,在國內疫情尚未消退的情況下,也引發了一定的擔憂。
二十條中與民航相關的有四條佔了20%,這些調整在旁人看來是「利好」民航業的,但在部分群眾看來屬於變相「躺平」。對此我需要指出的是,疫情三年以來民航業作為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行業之一,全行業已經產生了千億級的虧損,並且明顯影響到了從業人員的生活保障,但這並不代表着民航人想要「躺平」。
就我周遭觀察下來,縱使有些牢騷話,但依然不折不扣的執行各項防疫要求和規定,毫無「躺平」的行為。因為大家都清楚,民航是第一道關口,守住了這道關口才有全國人民的正常生活。因此我就二十條中與民航相關的部分進行下分析,以解疑惑。
(五)對結束閉環作業的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由「7天集中隔離或7天居家隔離」調整為「5天居家健康監測」,期間賦碼管理,第1、3、5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非必要不外出,確需外出的不前往人員密集公共場所、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閉環工作是目前高風險崗位工作人員的要求,典型的高風險工作崗位是隔離點與機場國際入境相關崗位。對於高風險崗位的閉環要求是不斷在變化的,現行的閉環工作模式是始於2021年7月南京機場疫情爆發之後的經驗總結,在原有的「四集中、兩固定」的基礎上明確要求閉環人員執行14+7,也即14天閉環工作後7天集中隔離(有些單位使用的是14+7+7,多的7天是指居家健康監測)。
在過去的一年多中,就我所知涉及到國際入境的各單位都是以極高的標準不折不扣的執行這一制度,因此一些偶發的職業暴露感染基本都在閉環之中就發現,沒有造成外溢到社會的現象。
但14+7+7(或者說7天集中隔離)造成的一大問題,就是7天隔離使得高風險作業人員的人員周轉效率下降(非工作期不僅僅只有7天的集中隔離,還要算上回家休息的時間),難以排班並且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問題與家庭矛盾。而隨着國際航班入境數量的逐漸增加,高風險閉環人員7天集中隔離制度所帶來的上述問題也越發嚴重。
在12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疾控局副局長常繼樂解釋這一系列措施時就提到,在閉環管理的高風險人員如果嚴格執行閉環管理措施,陽性檢出率只有1.6/10萬。這個數字有些令人驚訝的低,但作為國家疾控局在發佈會上官方發佈的數字有充分理由相信是真實的,也符合我對承擔國際入境航班任務機場的閉環人員職業暴露感染情況的了解。
例如今年上半年某起閉環人員感染事件,由於該感染人員防護措施齊全、防疫措施(保持間距、休息室也不摘口罩等)執行徹底、活動軌跡極為單一併沒有造成傳播,其流調軌跡堪稱模範。這根本原因是高風險崗位閉環工作人員在防護上的專業性以及時刻繃緊防疫措施的弦,使得陽性率到了足夠低的水平。而且民航的高風險崗位閉環工作人員根據民航疫情防控指南需要每日核酸,足夠在閉環工作期間檢出陽性。在非工作期的5天健康監控中如果嚴格執行五天三檢與非必要不外出,縱使有偶發外溢那依然是可控的。

上海浦東機場,工作人員幫助旅客搬運行李。圖片來源見水印
(七)取消入境航班熔斷機制,並將登機前48小時內2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調整為登機前48小時內1次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入境航班熔斷政策自2020年6月實行以來,與「五個一」一起成為了相當一段時間內民航局對於國際入境航班的核心政策。對於熔斷政策的內容我想大家都知道這裡不再贅述,這裡需要指出的是與熔斷一同實行的「五個一」政策,隨着過去一年多來民航局批准的國際入境航班量逐漸增加早已事實上不執行。而熔斷政策執行兩年多來也已經多次調整,呈逐漸放寬的趨勢,最近的政策修改就是將熔斷標準從一個航班5人調整到4%的乘客,大幅降低了航班熔斷的概率,而如今徹底取消熔斷也屬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對於熔斷政策取消一事眾說紛紜,各種猜測層出不窮,甚至有大V稱是美國政府對熔斷的對等報復把民航局「整瘋了」所以取消,對於這種無稽之談我只能用微笑來面對。美國政府對於航班熔斷是有對等報復不假,但那對等報復的舉動堪稱幼兒園小朋友級,詳細內容本文就不展開了,可以見我年初相關文章。
在我看來取消航班熔斷政策以及對入境核酸要求證明從48小時兩次改為48小時一次有以下幾點原因:
1.此前對入境人員進行嚴格管控實行航班熔斷時,國內疫情防控局面是全國範圍內每日僅有個位數新增甚至0新增,而入境閉環隔離中陽性檢出人員一直處於每日幾十的水平。在這情況下輸入性病例是我國疫情防控的主要矛盾,嚴加管制防止輸入是正常的選擇。而在全國各地疫情高位的當下,國內疫情成為了主要矛盾而入境人員帶來的輸入性病例的風險已經成為了次要矛盾。而且取消熔斷並不代表對入境人員不隔離了,依然執行集中隔離制度(7+3調整為5+3這事後文會詳細說)。
2.由於世界各國疫情防控政策趨向於不加管控,核酸檢測機構也相應隨之減少。此前的要求是兩次核酸檢測需要在不同檢測機構做才予以認可,客觀上給歸國人員進行滿足入境要求的核酸檢測帶來了不小的麻煩。調整為48小時內一次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歸國入境人員,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給予一定的便利。
3.取消航班熔斷可以大幅減少歸國人員因為航班熔斷對歸國造成的干擾。從五個一開始到現在已經兩年半,這兩年半里回國機票有多難買大家也都清楚。我認識的某軍工系統朋友去國外出差後6月開始買回國機票到了8月底才得以回國——這還算運氣好的。在入境航班本來就較疫情前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好不容易買到機票結果遇到熔斷取消,這有多絕望可以自行體會下。
在《如何看待「優化防控工作二十條措施」?》一文中就有分析「7天時間涉及的熔斷航班為10架,約2000-3000人,每天平均300-400人。如果取消熔斷,對國際旅客旅程的干擾會大幅緩解。入境人數會增加3-4%。而這些航班量並不會導致入境環節的風險大幅加大。核酸後到登機前這段時間的感染概率、較短隔離期限漏掉病例的概率對疫情輸入的影響較大。」對於這一分析我是非常贊同的,取消熔斷算是平衡了疫情防控、入境航班接受能力、國際必要交流以及人道主義等因素下綜合考量的結果。
(九)明確入境人員陽性判定標準為核酸檢測Ct值
對於這一條爭議並不大,其本質是基於國外奧密克戎病毒極強的傳染力導致「應染盡染」後大量入境人員實質上多為陽性康復人員,因此將第九版中關於出院(出艙)陽性人員的標準(CT≥35)用於入境人員也無可厚非。且在二十條中強調了在風險評估後確認為既往感染才只執行「居家隔離三天兩檢」。這代表着如果不是既往感染而是新感染,那依然按照陽性病例來對待。

新冠疫情防控第九版中關於出艙後檢測陽性人員的相關規定
因此對於這一條我們可以認為是基於國外疫情情況以及人員感染情況,將痊癒人員的診斷標準與國內標準相同步,避免發生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十)對入境人員,將「7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5天集中隔離+3天居家隔離」,期間賦碼管理、不得外出。入境人員在第一入境點完成隔離後,目的地不得重複隔離。集中隔離醫學觀察的第1、2、3、5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居家隔離醫學觀察第1、3天各開展1次核酸檢測。
這一條最讓人關注的莫過於入境人員的集中閉環時間及管理方式從「7+3」調整到「5+3」,將集中隔離時間縮短了2天,也引起了最大的爭議。但需要注意的是,原有的「7+3」中除了集中隔離的7天,附加的3天是居家健康監測。雖然居家健康監測的定義是「居家不外出,每日做好體溫等癥狀測量,三天進行三次核酸檢測」,但實際中居家健康監測的「居家不外出」少有執行,甚至出門逛街都不見得有人阻止。在這種情況下,「7+3」真正能確鑿落實的,只有7天的閉環集中隔離。
而新版的「5+3」中,除了5天的集中隔離外,從3天居家健康監測調整為3天居家隔離。居家隔離與居家健康監測的區別這裡無需多說,社區及基層人員的對隔離人員的關注力度和執行力度也會相應提高很多。因此從實際操作上來說,「7+3」調整為「5+3」的實質是從7天隔離變成8天隔離,只不過有3天是居家,將一定的隔離管理任務交給了社區以減輕集中隔離的負擔。
至於集中隔離五天一事,國家疾控局也在發佈會上做了一定的解釋,也即第九版面對奧密克戎BA2的時候5天陽性檢出率89.1%,7天97.3%因此制定了「7+3」,而目前面對的BA5和BA2.76其潛伏期又縮短了,達到了5天94.5%與7天99.7%的陽性檢測率。可見對於調整依然是有着充分的科學依據作為基礎,而不是拍腦門決定的。

縱觀這次「二十條」調整,給我的感覺是與公眾的認知和期待有一定的偏差,但在進一步公布的詳細數據與解釋之下又顯得頗為合理。「二十條」的各項調整都是基於前階段的經驗、統計數據與研究結論所制定的,是科學的。
而之所以會讓人認為比起之前的防疫政策有過於放開的感覺,其主要原因還是在前階段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國的防控資源總體上是充足的,是有條件如「飽和式救援」一樣執行「飽和式防控」的。但目前全國各地的疫情防控形勢以及現有的資源不足以讓我們在今天繼續執行「飽和式防控」,因此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將防疫資源集中在重點區域並對次要領域進行一定的取捨也是必然的。
作為一個幹了兩年半防疫工作的人,在我看來「二十條」和躺平毫無關係,反而是對疫情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力以赴甚至超水平發揮才能達成預期的目標,而這對基層防疫工作人員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正如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權威回應「二十條」時所說的,重要的是要把措施給落實好組織好,要將二十條措施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貫徹和執行落實。
各地對於落實二十條的細則也在逐漸公布中,但我相信各地政府在執行防疫工作時肯定會本着「人民至上、生命第一」,負責任地做好防疫工作,而這也是二十條措施的根本目的。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