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多數人來說,60歲意味着什麼?
是暮年,是退休,是老了……
但對有些人來說,不過是人生下半場的開始。於剛,就是這樣的人。
於剛--北京美和眼科院長、
得到大學開學典禮演講嘉賓、
北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
11月24日,62歲的於剛參加了愛奇藝知識 · INK TALKS 第二季,他的演講主題為《征途 | 花甲少年的三次創業斷舍離》。
在演講中,於剛院長分享了自己三次創業的斷舍離,也講述了感人至深的過往。
<<<
▼下面是於剛的演講內容,根據篇幅有所節選:
我是於剛,花甲少年於剛,我做小兒眼科到今年整整40年。
我在60歲那天,宣布成立北京美和眼科,成立中國的第一個寶寶醫生集團。
當天記者為我拍了一張照:左邊的吳倩主任跟我已經31年了,張豐院長也有27年了,他們兩位都是我三次創業的親歷者。
其實,我們的創業團隊應該是四個人,照片的這個位置我們永遠留給了她…….高美琴醫生
這一切,都源於24年前,創業征途上一個悲愴的生死離別的故事。
第一次斷舍離
1989年,第一次創業
國內最先組織眼科醫療大篷車創業的公立醫院
1989年我們就開始了第一次創業,當時沒有小黃車,沒有支付寶,也沒有愛爾眼科,更沒有internet,我們是全國第一家採用大篷車醫療隊的方式創業的醫生集團。
我們的足跡遍布內蒙、河北、山西和北京,我們在40個城市做醫療、做手術。
我們做得非常成功,正當我們把這些醫療網點推廣到全國各地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事故改變了我的計劃,也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
當時,我們分成三個醫療隊到錫林浩特去做巡迴手術,我記得那次病人特別多,手術也非常成功。
可是,在返城的路上突然收到通知:院長,出事了。
那個時候沒有手機,我接到這個輾轉幾座城市的電話後,當天就返到了錫林浩特。
當那非常悲慘的場景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完全震驚了!
我們醫療隊一個院長兩位主任重傷,在ICU病房搶救,一位醫生永遠躺在了內蒙古的草原上。
她就是高美琴醫生,本應該和我們一起創業的第四個醫生。
肇事者逃逸,但死者卻必須按錫林浩特的要求在當地火化。我一想到我的創業夥伴要長眠在內蒙的草原上,我的心都碎了。
高美琴的第一個頭七,我拿着祭品,拿着香蠟紙燭,驅車又回到了錫林浩特和賽汗塔拉交界的草原公路。
我永遠忘不了那個情景:茫茫的內蒙草原,我欲哭無淚,我肝腸寸斷,我只想燒一柱香,我只想和高美琴再說最後的幾句話。
可是,同行的內蒙司機跟我說,院長,錫林浩特有明文規定,冬季是絕對不允許在草原上點火焚香。
就這樣,那一柱香永遠的燃在了我的心裏,我踏上了漫漫的追兇之路。
在內蒙古的草原上,我們一追,整整就是三年。曾經歷過零下42度,忍受着能見度只有5米的白毛風雪,攀過內蒙最陡峭的18盤。
那一年,我榮獲河北省第一屆十佳青年,全省第一次組織十佳青年去巡迴演講。對於38歲的我來說,這是多大的榮譽!
但是,為了正義,為了這份情,我選擇了放棄。
最後,我們抓到了兇手,打贏了賠償的官司。
三年後的一天清晨,在全醫院交班會上,我提議,全院幾百個職工起立默哀,向死者高美琴主任三鞠躬。
1195天,25萬公里,我的創業姐妹——高美琴主任,你安息吧。
這是二十四年來,我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回憶這段往事。
高美琴去世的日夜裡,我的精神幾近崩潰,我每次一閉眼就夢見高美琴臨行前單純的笑臉。
那個時候我想過要辭去院長,我想過棄醫從商,我想過要放棄醫生這個職業。
後來從這種陰影中我走了出來,我放棄了我準備要放棄的事情,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斷舍離。
第二次斷舍離
2004年,我正式辭掉了院長,辭掉了政協副主席,我來到了北京,來到了兒童醫院,我當了一名小兒眼科醫生。
辭任前,我向繼任院長交了一份成績單:近30個眼科醫院、門診部、美容中心。
哪怕經歷了河北省最大的醫務界的交通事故,我們的創業團隊沒有從這種悲痛中沉淪,我們站起來了。
2004年來到北京兒童醫院
放棄舒適生活,為寶寶點亮世界
來到北京的第一年,我游遍了北京所有的博物館、名勝古迹,我過上了貌似退休的生活。
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觸動了我。
一天,一位農村壯漢帶孩子問診。
我詳細檢查完病症後,確診為視網膜母細胞瘤,這個病在當時就稱之為兒童的眼癌,又被稱為貓眼。
當時我們國家對這個病沒有治療方法,來一隻眼睛摘一隻眼睛,來兩隻眼睛摘兩隻眼睛,為了保命。
當我跟家長交代完摘眼球的病情以後,全家抱頭痛哭。
下午,我在出診時接到了保衛處打來的電話:於主任,你趕快到東門。
當時,我就有一種不詳的感覺:他們說有一個棄嬰。
我白大褂都沒脫跑到了東門...
我永遠忘不了當時的情景:垃圾箱中,一個襁褓中的孩子,打開紗布之後,孩子沒有哭,一雙無辜、無助的像小貓一樣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看着我,瞬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靈魂受到了重重一擊……
先後經歷了四次棄嬰之後,我開始尋找能治療視網膜母細胞瘤的方法。
當時,國外有一種特別好的方法叫「化學減容」,就是通過化療的方式讓細胞瘤縮小,然後給孩子冷凍,還有激光治療,保護眼球,保護孩子的性命。
我找到了母細胞瘤專家趙青陽教授,付出了幾年的努力,攻克了這個難題。
這個技術我們現在推廣到了全國106個兒童醫院,現在84%的寶寶不用再摘眼球了,他們可以通過這種新的療法保住生命。
我改變了來北京的初衷,放棄了過舒適生活的人生計劃,我又第二次前行,那,是我人生的第二次斷舍離…….
第三次斷舍離
2017年是我北漂的13年,我們把兒童醫院的眼科由每天30個門診看到了每天1500個門診。
兒童醫院眼科原來每年只有1萬人次,我們看到了22萬人次,我們為150多萬個寶寶門診、手術和治療,這是我交的第二份創業的成績單。
十年一瓢酒,足以慰風塵,我完成了我向老院長許諾的所有的我該做的事情,我們創建了國內最大的兒童眼科,我們完成了兒童眼科的蛻變和升華。
2017年60歲創業再出發
醫生的職責,從穿上白衣那刻起就是一生
在60歲時,我想完成14年前的計劃:把我珍藏的幾千部奧斯卡大片拿出來,一個一個拉片,我想去西藏,我想去看北極光,我想去打架子鼓,我想去養雞、養花、種草,我想去週遊世界……
可是,兩件事讓我放棄了這一切:
第一件事,在我們的患者微信群里。
一天,一個家長發了一張小牛的照片,她說:「我買了三頭小牛,一頭2800塊錢,我要把小牛養成大牛,要把大牛賣了,到北京請於剛主任幫我娃做上眼下垂手術。」
我幫他算了一下,如果小牛不生病,他要養五年才能來北京為他的寶寶做手術。我看完了這條微信,我的心都碎了,
第二件事,我見到一個患者,孩子只有6個月,重度斜視,重度的眼球震顫,孩子還有心臟病。
為了緩解他的壓力,我半開玩笑的安慰她說:你去白雲觀給孩子求個福,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不成想,四天以後我接到了一個快件,裏面有一個福,還有媽媽的一句話:
於剛主任,我們去白雲觀了,我們還給您求了一個福,希望您平平安安的四年以後為我們的寶寶親自做手術
我用微信的語音給她回了話:寶寶先治心臟病,孩子大了,我一定給他做手術,留言中,我幾度哽咽………..
這個福我時時刻刻戴在我的身上。
於是,我又放棄了我第三次的人生計劃。
我60歲那年成立了美和眼科醫生集團,我成立了寶寶眼醫生集團,最前面的吳倩主任和張峰院長,我們三個人一起帶着我們美和的團隊又開始前行。
這就是我人生的第三次斷舍離。
一個醫生,當你穿上白衣的第一天起就承擔了一種責任。
——於剛(北京美和眼科院長)
一個醫生,當你穿上白衣的第一天起就承擔了一種責任。這種無差別的社會責任,正是因為這種責任,讓你的人生才更有意義,這是一份醫生才能夠獨享的殊榮。
有人問我什麼時候退休?
我想用兩位前輩自勉:100歲的張效房教授是中國十大最美醫生,他在98歲時還聽28歲的研究生做彙報;100歲的張金哲教授自30歲起就向患者鞠躬,如今已經70年了。
兩位醫療行業的百歲前輩,依然在為病人,為孩子看病……
我今天62歲了,按照百歲人生的理念,我還有38年的事要做。
你瞧,我才剛剛上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