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風」行動成功後,「春醒」行動也進入了最後的準備階段。從多瑙河南岸到巴拉頓湖北岸,德軍從北向南部署了一支龐大的部隊。在戰線最北端是德匈混合部隊,分別屬於德國第6集團軍和匈牙利第3集團軍,有5個師,包括德國第6裝甲師;再往南是遭到重創的黨衛軍第4裝甲軍,包括「髑髏」師、「維京」師和匈牙利第2裝甲師,在未來的行動中該軍不參與進攻,只承擔防禦任務;接着是德國第3裝甲軍,下轄第1、3裝甲師和第356步兵師;在第3裝甲軍南面是本次進攻的主力,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在該集團軍正面的北翼是黨衛軍第2裝甲軍,該軍將第44步兵師、第23裝甲師置於第一線完成突破,接着由位於二線的「帝國」師和「霍亨斯陶芬」師進行縱深突擊,而黨衛軍第1裝甲軍在南翼,「警衛旗隊」師和「希特拉青年」師一左一右,將向東南方的多瑙河發起衝刺;在最右翼是第1騎兵軍的2個騎兵師。作為德軍在二戰中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行動,德軍統帥部集中了儘可能強大的部隊,連同其他支援部隊,總共有31個德國師,其中包括11個裝甲師投入進攻,總兵力約43萬人,裝備了800餘輛坦克和突擊炮,其中有500輛屬於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用以達成主要突破。此外,還有10萬匈牙利軍隊助戰。
■在1945年春的匈牙利戰場,希特拉拿出了包括「警衛旗隊」師在內的德軍壓箱底的裝甲力量,以圖最後一搏。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進攻中集中了三個黨衛軍裝甲軍,包括黨衛軍第1、2、3、5、9、12裝甲師,堪稱二戰中武裝黨衛軍部隊最大規模的一次集結,但是其實力已經達不到1943年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時的鼎盛狀態。以「警衛旗隊」師為例,作為黨衛軍頭等主力師,自阿登戰役後就沒有達到過滿編。在「春醒」行動前,該師已經在「南風」行動中有所損耗,雖然得到了部分補充,但到進攻發起時,全師只有12461人,能夠行動的裝甲戰鬥車輛包括14輛四號坦克、26輛「黑豹」坦克和15輛四號坦克殲擊車和三號突擊炮。加強給該師的第501重裝甲營只有4輛「虎王」可用。儘管「警衛旗隊」師的實際坦克擁有量還要多些,但在匈牙利的複雜地形和惡劣路況下,頻繁的機械故障使大批車輛無法使用。
持續下降的兵員質量已經嚴重影響了戰鬥力,部隊中充斥着來自海軍和空軍的補充人員,他們對步兵和裝甲戰鬥知之甚少,最多只能執行些後方勤務。除了裝備不足、兵員素質低劣外,「警衛旗隊」師還面臨著其他一些困難,而其中最頭痛的是匈牙利的泥濘。雖然那些在俄羅斯戰場戰鬥過的老兵們對這個問題並不陌生,但匈牙利的泥濘依舊讓他們望而生畏。當春季到來,積雪融化,田野就變成了齊膝深的大泥沼,而1945年春天和1944年一樣早到了,2月底氣溫就出人意料的溫暖,加上幾場冬雨的浸潤,戰場上頓時成了黑色的泥海,一片看似平坦的地區其實下面是一團漿糊,德軍重型車輛會陷在裏面成為蘇軍反坦克炮的活靶子。在淤泥最深的地方,甚至會淹沒整個坦克車身!派普形容說:「匈牙利的進攻不是在雪地上進行的,而是在水中進行的。」此外,德軍進攻部隊的彈藥供應也很緊張,而且完全沒有空中支援。
■黨衛軍第6裝甲集團軍的擲彈兵和虎王坦克在匈牙利的泥濘中行軍,此時很多德軍士兵都明白,這場戰爭他們早已經沒有了獲勝的希望。
與德軍對陣的蘇軍烏克蘭第2、3方面軍約100萬人,此外還有約20萬羅、保、南等國軍隊,擁有11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是,在戰爭的最後階段,消滅德軍的有生力量已經不是蘇軍作戰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和東進的盟軍搶地盤。因此,蘇軍方面決定將裝甲部隊保留下來用於向捷克和奧地利的進軍,而不是在和德軍精銳部隊的碰撞中消耗掉。面對德軍的進攻,蘇軍又施展在庫爾斯克的老招術:先用大縱深的步兵防禦陣地消耗德軍,再用裝甲部隊反擊。
經過四年戰爭的磨練,蘇軍的步兵防禦戰術已經是爐火純青,設置巧妙的反坦克炮、綿密的雷區、多層次的塹壕體系和有力的預備隊,都使得蘇軍的步兵陣地異常堅固。以面對「希特拉青年」師的蘇軍第233步兵師為例,在該師5千米寬的防禦正面上就挖掘了27千米的戰壕,各類掩體200多個,埋設地雷9000多枚,平均每千米的火炮數量是22門,在重點地段甚至高達67門!德軍將面對的是怎樣一條防線呀!而且,在勝利在即的情況下,蘇軍的戰鬥意志也很頑強,過去德軍裝甲部隊突破一點,整條防線全面崩潰的情況已經非常少見了。另外,蘇軍還享有充分的空中優勢。
■1945年春的蘇軍自信滿滿且已看到了戰爭勝利的曙光,他們將在匈牙利戰場迎擊德國人最後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