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龐開貴 歷史文化愛好者、自由撰稿人、重慶老街群友、服務于澄江鎮文化服務中心
澄江記勝
澄江江水凈如練,波濤不驚金沙絢。
星分井絡應梁州,支流三千勞禹奠。
天生巨鎮仰渝城,三峽為關鐵鎖橫。
華陽黑水上游涌,邐迤西來匯峽情。
——郭正笏(清朝璧山秀才)
●道路交通
公路:澄江的第一條公路是「澄溫公路」。1940年盧子英和澄江鄉紳極力倡導,準備修建澄江到北泉公園的公路,即「澄溫公路」,當年即成立了建設委員會,3月開工,擬建三公里,但因物價上漲,一年內工程將半,用款達三十萬元(法幣),先期籌集的10萬元遠遠不夠,工程被迫停工。1942年春,藍文彬商同北碚管理局報請四川省政府補貼10萬元、軍政部汽油廠補貼15萬元,工程得以復工,1943年溫泉公園到澄江南橋頭段一條泥結石道路建成通車,隔溪而至澄江。再後藍文彬將公路接通至運河「美齡堂」,共5公里左右。
1952年開始修建渝南公路,澄江段從唐房嘴至炭壩,澄江動員5000人參與公路建設,渝南公路北碚澄江段於1956年正式建成通車。工程量主要在澄江。
建設澄溫公路籌備人員合影(後排左2黎繼光、右1北碚管理局局長盧子英,前排右3胡汝航、右5藍文彬)
大明廠廠長朱已訓(李 P岳父)駕美國吉普行駛在澄溫公路
澄江最早的公交車:1945年12月22日,寶源煤礦、澄江鎮公所、澄江電燈公司、新亞藥廠、復興隆煤礦、和平煤礦和中央測繪學校、立信中學等單位合夥集資籌辦「澄江鎮聯合車」。次年4月12日正式售票,每日上午6時由澄江鎮唐房嘴車站駛往市中區蒼坪街,當天上午11:00開回原地,每天一班。
這種燒炭作動力的老牙車,是舊卡車改造,速度慢且時常出毛病,時人戲稱: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修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澄江大橋:
原澄江大橋
1952年9月21日,修建渝南公路的同時,澄江大橋開始動工,1955年正式建成通車。澄江大橋全長約300米,條石加預製件結構,單車道。之前該處為簡易竹木橋。據傳,該大橋的中間橋礅由於潮泥過深,無法挖到硬底,人們只好用杉木打樁作基礎,當年工匠技術水平非常過硬,至今末出現任何質量問題,由於主跨單車道不能滿足通行需要,大橋改建別處,此橋目前僅供行人行走。
(注:以前澄江去北碚走陸路則通過黃良嘴小橋或附近簡易木橋過河步行,每遇漲水人們則需走石礅子過去(礅子河社名字由此而來),要麼乘「義渡船」。後來運河蓄水,石礅子被淹沒,人們就走運河壩坎過河。1964年川儀九廠遷至澄江,七十年代政府在運河坎上修建了一座小橋,便於群眾通行)。
黃良嘴橋:位於運河與嘉陵江交匯處,這是一座四孔五礅石平橋,高約八米,寬約三米,長約六十米。多次被洪水沖毀而重修,無法考證具體修建年代,是舊時澄江老街通向北碚、縉雲山、蔡家溝的主要通道,特別是末建運河時,是挑煤的主要道路。隨着運河和澄江大橋的建成,目前少有人行走。
澄江碼頭
澄江場自古就是嘉陵江邊一個物資集散交易中心,是包括璧山在內周邊百姓出埠的重要碼頭。上至涪江的遂寧、渠江的廣安、嘉陵江的廣元,下至重慶朝天門匯入長江,這條航線常年運輸糧食、水果、茶酒、煤炭、石材、鹽巴等,百姓出川回家也往來其間。
澄江運河碼頭
澄江早先僅有一個上碼頭(豆芽灣碼頭),供往來船隻停靠碼頭,後因興辦煤礦,夏溪口設有多家煤棧,特別是抗日戰爭後物資運輸繁忙、人口增多,逐步又形成下面幾個碼頭。鼎盛時期,江邊停靠的大小船只有幾百條之多,上至烏木灘,下到馬家沱,密密麻麻排了一公里以上。
澄江口當年船工特別多,也叫縴夫、「拉巴兒」,他們常年走南闖北,上到過廣元的昭化,(昭化是武則天的出生地,傳說姑娘很漂亮,有「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諺語),下到過宜昌甚至漢口。
糖房嘴碼頭
主要有5個碼頭,上碼頭(豆芽灣)、正碼頭(過河碼頭)、夏溪碼頭(下碼頭)、運河口碼頭和糖房咀碼頭。
上碼頭在二郎灘下的豆芽灣,中積壩把洶湧的嘉陵江水阻隔後形成了一個天然港灣,因此此處多停靠需較長時間停留的船隻,如打漁船、生產資料運輸船隻和群眾生活船隻。同時也是船隻過往澄江的「檢查點」和稅費徵收「卡點」,當年峽防局和藍文彬的七師都在些設立過「關卡」。
正碼頭原是澄江到白洋背的過河碼頭,當年因對面有復興和(解放後改為復興隆)、二岩等多個煤礦,其工人及家屬有過河需求,再加上西山坪、草街百姓也需過河,人流量特別大,投運的幾支木船連軸轉。解放後也設有兩支木船交替渡河,隨着陸路交通的興起,渡河下移,碼頭停用。
夏溪口碼頭是澄江最大的客運、貨運兩用碼頭,上游為瀝鼻峽,下游溫塘峽,對面是西山坪的白洋背和張飛古道。寶源煤礦、遂川煤礦煤炭運輸,以及嘉陵江過往船隻多在此停靠,江面上常年有上百艘運輸原煤的船隻和躉船,蔚為壯觀,每天迎來送往、燈紅酒綠,熱鬧非凡。如今,夏溪口碼頭仍為渡河碼頭,保留了渡船,供兩岸群眾往來。
除此之外,澄江境內沿嘉陵江還有何家沱、吳粟溪、炭壩、騎龍穴(老渡口)、三花石等多個碼頭,它們構起了澄江水上交通體系,為當年澄江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義渡會:民國19年(1930年)3月15日,澄江鎮義渡會成立,由周硯余充任會長,在馬家沱置田產20石,街房3間,購渡船兩隻,請渡工四人,常年推渡行人從澄江鎮到對河白沙沱。每年收回谷7.2石,房屋年租金摺合谷3.5石,支付渡工每月每人力資老兩斗米。另外在桐林鄉堰河(運河)設義渡船,有渡船兩隻,渡工二人,靠堰河漁業收入維持。
民國28年(1939年)10月,重慶慈幼院在北泉設橫江義渡,有渡船一隻,每天有慈幼院派兒童推渡去二岩,不收往返行人渡資。
攔河壩:1927年盧作孚出任峽防局局長後,北碚匪情很快得到緩解,按照盧作孚的「寓兵於工」思路,峽防局成立了許多勞動分隊,有縫紉、打草鞋、織布、做泥工、安電話,其中四分隊負責嘉陵江淘灘。
由於當年嘉陵江上游的二郎灘水激灘險,漲水季節常常船被洪水打沉,而枯水季節許多船又會擱淺,常常出現安全事故,1930年,峽防局四分隊耗時兩年在二郎灘(澄江鎮與草街子之間)的中集壩靠左側(嘉陵江西面)建了攔河壩。攔河壩壩長約一百二十米,高三米、寬五米。攔河壩建成後,枯水期水集中到嘉陵江中集壩右側(嘉陵江東面),大大地提升了通航效率和航行安全。
澄江河壩局部
澄江嘉陵江攔河大壩局部圖(2011年嘉陵江中集壩因建設開採砂石,將部分攔河壩毀壞,而且該河段改道中集壩)
●古遺迹、山寨、墓葬
大土遺址在嘉陵江右岸,上馬台村原吳粟溪四楞碑社(現該處已被淹沒),出土有新石器時代器物,距今4600年。其出土的折沿花邊瘦腹罐、折沿鼓腹、斜腹罐、桶形罐等,在長江邊忠縣哨棚嘴遺址第二、第三期地層中均有大量發現,同時在姊歸、宜昌也有發現。
河嘴遺址在嘉陵江右岸,上馬台村鯉魚石社。出土是唐、五代、宋遼金多時代文物,根據調查勘探,遺址地層堆積物可分為六層,是一處古代嘉陵江流域人類燒制陶瓷器的遺址。
覺化城石塔是一個六角形石塔,距縉雲村黃焰溝復興寺100米處,塔高約2.4米,六角形,寬約1.6米,正面有石門一道,石門高0.8米,寬0.6米,石柱雕刻有對聯:「塔相千里固,真容萬載常」,橫額「覺化城」。塔內空心,內有一米高的六梭石柱一根,上刻「大清乾隆陸年子秋月穀旦立楚湘衡陳克昌刊」字樣,整個石塔做工精細,為清初乾隆年間修建。「覺化」即佛的化身。佛教認為佛的真身是法身,世人不能見,能見的是佛的化身,故稱釋迦牟尼為「千百億化身」。覺化城塔的頂部還有六角形塔頂已損壞。
宋代墓葬群與楊元甲墓在澄江村運河邊,有古墓十多座,為南宋時代墓葬群。因時代久遠,大多已經被埋沒於黃土之下,2013年澄江村公路建設發現。其中有一座是南宋時期曾任合川、江津知縣楊元甲夫妻墓地,該規模較大,做工講究。據考楊元甲為巴岳人,而該墓是一座生前墓,生前墓在修建在澄江,說明祖籍或出生在澄江,因宋代澄江隸屬關係複雜,記載不夠準確,且變更頻繁,按照落葉歸根的習慣推演,楊元甲應該是澄江人。
明、清古墓在縉雲村戴家院社附近,墓葬群方圓近十畝,明清時代所建,全石結構,精緻豪華。古墓大多保存完好,墓碑銘清晰可見。多為寺廟高僧、主持、居士之墓。這與縉雲山寺廟眾多有關,其它地方很少發現僧人墓葬,此處卻多且集中,其中還有雙穴石墓室。
山寨
獅子峰寨在縉雲村縉雲山獅子峰頂,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海拔864米,城門寬94厘米,高198厘米,進深225厘米,城門上方有「獅子峰」三個字,是一處舊時的軍事防禦工事。
青龍寨在縉雲村石華寺社,離石華寺一百米左右的西邊山埡口上,是一座用於防匪的山寨,也是縉雲山上規模較大保存完好的山寨。山寨修建於大清嘉慶年,為圓拱形雙門寨,南北兩個寨門,北寨門頂刻有建造年代「大清嘉慶歲次戊午仲冬月上浣丁卯日」(1798年)。目前較多寨牆仍保存完整。
另外,受地理位置影響以及歷史原因,澄江防禦土匪和外敵入侵的山寨眾多,特別是在清朝修建山寨達到了高潮,縉雲山上除獅子峰山寨外還有九龍寨、青雲寨、雲峰寨等等。
老街寺廟
清民時期,澄江老街有王爺廟和岳王廟兩座寺廟。
王爺廟建於清朝末年,因當年嘉陵江澄江二郎灘、桐子浩、九口鍋幾處河道水災頻發,為祈求平安,當地水把頭、碼頭大爺、船幫們共同集資修而建,為「鎮江」王爺廟,此供奉的並非某位「王爺」而是神話傳說中的龍王爺,凡大江大河邊的城市幾乎都可以見到王爺廟。
澄江王爺廟依山而建,三面馬鞍形高坡,一條小溪繞廟牆流向嘉陵江,溝深水急。寺廟與老街有一小石拱橋相通,因石橋常常被嘉陵江漲水淹沒,街道改造,路面升高,所以又在石拱橋上面重了一層石平橋,因此有「王爺廟建學校,出門就是橋重橋」一說。溪邊十數株百年古樹,遮天蔽日,左右危岩高聳,俯臨嘉陵江流,廟前閣樓,周圍為石砌高牆,兩重大殿走馬翹角,氣宇恢宏,大殿門額「王爺廟」三個描金斗字,寺廟前後,古木參天,寺廟內香火旺盛,寺僧多時達六七十人,每年舉行兩次廟會(廟會同時也是朋友聚會和物資交流貿易會等),特別是每年的六月初六廟會那天,朝覲者充街塞巷,熱鬧非凡。傳說東海龍王這天要洗曬鱗,人們便會在這天洗晒衣服,以求吉利,這天也稱「洗曬節」。
清人郭正笏在《澄江記勝》詩中對澄江「王爺廟」是這麼描述的:「水濱之上山勢陡,中有古寺藏深柳,屋宇依稀繞禪關,一闕之市環左右」,又有「禪林寰日日悠悠,仰瞰峽流幾度秋,因過亥市逢僧話,萬斛塵緣一瞬休」。1942年藍文彬牽頭在此開辦學校後,王爺廟僧人逐漸減少,解放後於1957年拆除。
1953年三峽中學學生在王爺廟前的結業照
岳王廟在澄江口與夏溪口之間,澄江上碼頭處。與澄江袍哥總堂口「同義福」茶館相鄰,廟內供有岳飛、關羽像,無僧人、道士、尼姑之類。岳王廟香火旺盛。每到初一、十五,前來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更是絡繹不絕,每年澄江龍舟賽後的龍頭也供於此,或許岳飛真能保佑,不論在澄江碼頭或者是到北碚碼頭,澄江龍舟每年都會獲得第一。解放後岳王廟被拆除,「同義福」茶館也改為澄江供銷社一門市,因沒有確切地名,大家都叫這裡為「阿彌陀佛」,只要是老澄江人,說「阿彌陀佛」,都知道是指這裡。
澄江歷史悠久,各類寺廟、佛堂眾多,特別是縉雲山比較有名的寺廟就有八個,其中,縉雲寺、溫泉寺更是遠近聞名。
(部分圖片來自文保志願者大隱、網絡,感謝澄江如故)
(澄江往事徵集:照片、圖畫、航拍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