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航空報訊:「設備修不好,交付不了產品,怎麼向用戶交代?有沒有聯繫廠家?」
2020年12月中旬,在航空工業寶成生產測試現場,分管生產的副總經理周磊正在焦急地詢問質檢負責人。現場的空氣彷彿凝固了一般。
「廠家反饋了一個報告函,需要更換零件,報價140萬,維修周期8個月。」質檢負責人如實彙報。
「我們不能等!咱們自己有沒有能力修復這個設備?」周磊一邊說,一邊回頭向身邊的安保部部長張進生探詢。
「維修測試設備對我們來講跨領域,以前從來沒有干過,難度很大。」張進生心裏毛毛地:「但我們可以試試。」眼看着交付「卡脖子」,關鍵時刻,硬着頭皮也要闖。
張進生非常清楚,眼前的這台某加速度陀螺自動測試系統是2005年投入使用的,從2017年出現故障至今,多次修理,已經達不到測試精度。與製造商溝通,廠家認為該故障維修困難,維修備件缺失,無法採購。而且這種測試設備跨維修領域,技術參數和圖紙資料也不全,要短時間內維修好設備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接到緊急任務後,張進生和管理專家狄亞輝立即進行動員。團隊成員手心裏都捏着一把汗,都知道要修好這台測試設備,必須使出看家的本領,不僅要發揮常年積累的精密設備維修經驗,還要依託團隊中程序專家、機械設備專家的才智。這是第一次跨領域維修設備,維修中到底會遇到哪些難題,都是未知數。他們必須克服畏難思想,精準尋找故障點及時修復設備。
面對急需修復的這台測試設備,安保部維修團隊立即開展了研討。當天,大家干到次日凌晨2點多,才找出了故障原因:主要是設備系統故障,還有主動軸拖台機械故障。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就是維修分工。
「龍健康負責系統程序修改;徐愛民、吳天祥負責電控部分;王剛、魏勁春負責機械部分,請大家儘快完成任務。」張進生和狄亞輝立即「排兵布陣」,進行了任務分工。
維修人的辛苦,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披星戴月,回到家裡,只休息了幾個小時,早上8點又出現在上班的人流中,似乎忘記了前夜的疲勞。
在隨後的兩周時間內,維修團隊加班加點、不分晝夜,與時間「賽跑」。他們每天除了完成正常維修工作外,全身心地投入到設備維修中。不僅要修改設備軟件程序,改造電控系統維修,還要對機械部分電拖台傳動部分精密手工研磨及清洗,潤滑油路,更換損壞元件。設備維修完了以後還要試運行一周,同時還要出試件。
維修設備從來都不是輕鬆活,這次也不例外。在維修過程中有3~4項零配件受損嚴重,需要重新加工。誰來解決這個問題?狄亞輝主動請纓,協調加工車間接活,組織團隊測繪、出圖紙,還要負責促進度和驗收。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團隊不懈努力,終於完成了零配件加工任務。
在維修中還遇到一個難題,有部分元器件是進口元器件,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進行元器件國產化代替。他們考慮到節約維修成本和縮短維修周期,運用精密設備維修經驗,一次性精密裝配、調試達到設備初始精度。並經工藝、檢測部門測試,達到軍品測試工藝要求,有力地保障軍品生產測試按節點交付任務。
維修團隊從接到任務到完成任務僅用了12天,他們每天泡在維修現場10個小時以上,周六、周日都堅守在現場。他們流下多少汗水,從來不說,只是埋頭苦幹。
「僅僅12天時間,這麼快就解決了問題?這真是個奇蹟。」
在下達維修緊急任務的第13天,周磊來到了測試現場,當看到設備測試的結果完全符合軍品驗收工藝要求時,他驚嘆不已。
當維修團隊看到眼前這台自動測試系統在他們的手裡修復後已投入使用,產品交付在望的那一刻,連續多日的勞累和倦意完全被釋懷,每個人心裏都是滿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經過12天的艱苦奮戰,他們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了一個跨領域的設備維修「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