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軍先後佔領了藁城賈市庄(趙藁邊界)、晉縣武邱 (趙晉邊界)、趙縣前大章、大安、賢門樓、大夫庄等村,把趙縣東部二、三區50多個村莊變成了掃蕩區。尤其賈市庄之敵,勢力大、軍銜高,並且不分縣界四處頻繁掃蕩,對我縣二三區各村橫徵暴斂,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大安、小寺庄等村,都遭受過賈市庄日軍的瘋狂燒殺。原國民黨十三支隊陳鳳山、王文群一夥率部投降日軍後,分別佔領了賢門樓、大安,在日軍的指揮下,晝夜不停地包圍村莊,搜捕抗日工作人員,廣大群眾整天惶恐不安。由於敵人力量數倍於我抗戰力量,當時環境異常殘酷,群眾情緒低落,農業生產受到很大影響,給抗戰工作帶來了很多困難和不利,地方幹部為避開敵人大搜捕,晚上到樹林深處露宿,有時也難免暴露,抗日工作陷入低谷。
為改變異常被動局面,1941年初秋,在青紗帳業已形成,梨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的時候,上級黨委和趙縣縣委在分析了東部敵我雙方力量後,一致認為,必須有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到這個地區開闢工作,才能打破僵局,徹底扭轉被動局面。經請示冀中分區黨委,批准派裝備相對精良的冀中軍分區二團(約三個營、九個連、千人左右)來到趙縣東部二區找抗戰二區區長米書章聯繫情況,商討開闢敵後戰場工作。米書章區長派人經過周密偵查,刺探到藁城梅花、賈市庄、趙縣城內、前大章四處日軍集中要來東部梨區(適合我軍打游擊的地方)進行「分進合擊」式大掃蕩,並有大安、賢門樓日偽軍協同配合的情報後,立即將信息向二團團長彙報。團長表示要集中力量、主動伏擊,堅決打敗敵人這次「合擊大掃蕩」的圖謀,提振人民群眾抗戰的信心。
8月20日早飯前後,在南庄村北、董庄村南交界處茂密的梨樹林里,一場精心準備的伏擊戰打響了。敵我雙方的槍聲、炮聲、輕機槍的短叫聲、和重機槍的長叫聲、手榴彈的爆炸聲交織在一起。戰鬥異常慘烈,一直打了約7個小時,日軍在我軍的強力攻擊下才丟下屍體、狼狽逃竄。賈市庄日軍傷亡最重,董庄群眾親眼日睹拉走了兩大車,約40餘具屍體。倖存下來的日軍嚇得驚魂落魄,慌忙逃回賈市庄,南門緊閉,長時間不敢出門。賢門樓、大安的偽軍前來配合夾擊我軍,沒想到遇到我軍埋伏,只一接火,沒打幾槍,就夾着尾巴逃回炮樓,龜縮在炮樓里閉門不出。這次反掃蕩的戰利品有:歪把機槍3挺「三八」大槍140支,擲彈筒8個,迫擊炮2 門,手槍15支,各類子彈數萬發。
董庄南庄伏擊戰的勝利,群情激昂,群眾無不拍手稱快,歡欣鼓舞。這次戰鬥,不但在軍事上取得了重大勝利 , 威懾了敵人,也大大推動了我區地方工作的開展。
董庄南庄伏擊戰戰後,大大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抗日救國熱情。廣大青壯年積極參軍入伍,除參加正規部隊外,二區小隊達到滿員(30人),還有許多青壯年找米區長,要求參軍入伍。為了壯大抗日力量,經請示縣委批准,二區又組建了一個農青小隊,由大東平農會主任米丙辰脫產擔任隊長,為抗日國,保衛生產,做出很大成績。
董庄南庄伏擊戰的勝利,增強了廣大群眾與敵偽鬥爭的信心。為了堅持抗戰,大、小東平、大、小寺庄、范庄、楊戶、東朱家莊、大安、秀才營、大夫庄等村之間的大道和田間路都挖成了戰壕式通車道溝。這樣,即有利於我軍打游擊戰,又便於群眾在敵人「包圍掃蕩」時安全撤走,大大增強了軍事機動靈活性。到現在,大寺庄村梨園裡還保存一段抗戰時期的地道。
董庄南庄伏擊戰的勝利,使廣大群眾積极參加到反封鎖、反分割的「破擊戰」鬥爭中去。當時,大安與賢門樓之間,賢門樓至前大章之間,順着汽車路,敵人都挖成了一丈五深,一丈八寬的封鎖溝,再加上東邊有趙(縣)、晉(縣)界限溝,南邊有趙(縣)、寧(寧晉縣)界限溝,把二區22個村分割成了4個片。封鎖溝中間通道上設有碉堡14個,有偽軍把守,專門搜捕我抗日工作人員。敵人這種分割村鎮的毒辣手段的確給我抗日活動造成很大困難。我區乘董南戰鬥勝利的時機,在上級的支持下,廣泛發動群眾,在范庄至楊戶這段封鎖溝上開展「破擊戰」鬥爭。把封鎖溝填成平地,把汽車路挖成溝壕,並砍斷電杆,搗毀電話線。敵人白天修復,我們晚上破壞,風雨不停,連續幹了40餘天。起初,我們只能發動25至45歲身體健康的青壯年參加。不久,發展到20至50歲的健康人參加。每次破路填溝,都是在敵人(據點內或崗樓上的)槍炮聲中進行,由於部隊負責安全警戒,群眾膽大氣壯,越干情緒越高。有一次破路時,我們警戒部隊與埋伏之敵開槍交戰,子彈從頭頂上嗖嗖飛過, 破路群眾毫不退縮,並異口同聲隨部隊齊聲吶喊「捉活的,跑不了!」,千人齊鳴,響如巨雷,嚇得敵人膽戰心驚,暈頭轉向,夾着尾巴逃回據點閉門不出。
這次破擊戰,不僅在政治上、心理上戰勝了敵人,還拔掉電杆900多根 ,收回電線4000餘斤。一直斗的敵人路不修,溝不挖,電杆不裁,徹底取得了「破擊戰」的勝利。
可以看出,董庄南庄伏擊戰是趙縣東部梨區抗戰時期最著名的戰例,值得永久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