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
也意味着冬天的開始
俗語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的說法
此時的寒冷就像一把利劍
使得植物停止生長,萬物凋零
所以霜降又叫
「嚴霜」、 「霜刀」、「霜劍」
民間有諺語說
「補冬不如補霜降」
可見霜降進補的重要性了!
不過,補——
並不是大魚大肉拚命吃
科學的養生之道
在於合理用膳
以平補為主
中醫養生學提出「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
此時適宜的平補聖品有梨、蘋果、蘿蔔、栗子、橄欖、銀耳、百合、銀杏、枸杞、蓮藕、蓮子、鴨肉等等,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固腎補肺的功效。
此時應少食辛辣、寒涼之物,以免傷肺引發疾病,辛辣的食物,如姜、蔥、蒜、辣椒等,特別是辛辣火鍋、燒烤食物要少吃,以防「上火」。寒涼的食物如海魚、蝦、各種冷飲等。
生津潤燥是關鍵
霜降之時已進入深秋,中醫認為此季節屬於五行中的「金」,對應肺臟。另一方面,霜降節氣的氣候特點仍以燥氣當令,而乾燥的氣候環境很容易消耗人體的津液,並從口鼻先行入肺。因此,此時飲食養生應講究平補。
烏魯木齊市營養師協會營養師馬秀玲認為,霜降後是進補的好時機,以生津潤燥為主,可多吃些白薯、山藥、蓮藕、百合、蜂蜜、大棗、芝麻、核桃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止咳平喘、固腎補肺的食物。
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辛效毅認為,根據中醫「燥則潤之」的原則,緩解乾燥,除了要多喝水、多吃果蔬、避免辛辣食品刺激之外,一日三餐也可適當煮些滋陰養肺的粥來喝。
秋冬進補要因人而異
霜降時節常用的進補中藥有麥冬、百合、地黃、甜杏仁、玄參、大棗、川貝母、白果、西洋參、党參、白朮、人蔘、茯苓、薏苡仁等。
然而,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葯補要根據個人的體質而定,不能亂補。
按照中醫理論
人體體質可歸納為五種體質
平和體質、氣虛體質、血虛體質
陰虛體質、陽虛體質
平時可根據自身體質選擇進補方式
氣虛者宜以補氣為主
可選用淮山、五指毛桃、黃芪、党參、苡米、芡實、白朮、大棗、枸杞、核桃等。
血虛者宜以補血為主
可選用黃精、阿膠、核桃、桑葚、當歸、熟地、黑棗等。
陰虛者宜以補陰為主
可選用天冬、沙參、生地、山藥、何首烏、龜、鱉、墨魚、黑芝麻、黑豆、黑米等。
陽虛者宜以補陽為主
可選用巴戟天、肉桂、冬蟲夏草、鹿肉、羊肉、羊腎、牛鞭、豬腎、黃鱔、鰱魚、大蒜、韭菜、胡桃肉等。
尤其是老人,由於自身體質較弱,且不少人患有多種疾病,一旦進補不當,不但起不到調養身體的作用,還可能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因此,進補前最好經由醫生指導。
而對於小孩來說,則應順應節氣轉向收斂、降氣、潤燥、增酸減辛的進補方式。
「滋陰潤燥」還需防「濕」
秋季氣候雖然乾燥,但濕邪對人體的影響同樣應當注意。此時,暑氣餘熱未盡,陰氣又較前加重,如遇秋雨天氣,須防濕氣陰邪困傷脾陽,而發生水腫或腹瀉癥狀。
要是秋季脾傷於濕,就會為冬天的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發作種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濕也很關鍵,只是此時養生防濕主要應以祛濕化滯、和胃健脾的膳食為主。如蓮子、苡米、冬瓜、蓮藕、山藥等。
新鮮蔬果都是保健品
霜降時節,可以適當增加肉食的攝入,但也要注意結合本季蔬菜,比如蘿蔔、白菜。適合秋季的食材有冬瓜、栗子、蓮藕、枸杞、桑葚、老玉米、秋梨、百合、蜂蜜、淮山、奶白菜、牛肉、雞肉、葡萄、石榴、泥鰍等。
此外,水果也是潤燥生津的食療方,所以,要多吃蘋果、梨、石榴、葡萄、芒果、楊桃、柚子、檸檬、山楂等。
專家提醒:霜降時還非常適合吃柿子和栗子。
柿子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柿子味甘、澀,性寒,有清熱潤燥、養肺化痰、止渴生津、軟堅、健脾、止血等功效,可以緩解大便乾結、痔瘡疼痛或出血、乾咳、咽痛、高血壓等病症。因此,柿子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痔瘡等病人的理想保健品。
栗子
栗子性味甘溫,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霜降後的進補佳品。食用栗子可防治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禦寒能力。
推薦3款進補食方
【銀耳板栗紅棗羹】
銀耳25克,板栗50克,紅棗20克,枸杞10克。用以上食材共煮熬成羹即可。
【山藥燉黃牛肉】
黃牛肉250克,山藥250克,芹菜50克,大蔥10克,生薑5克,料酒3克,鹽3克。黃牛肉焯水,加鹽、料酒、大蔥、生薑、芹菜油爆,靜置片刻加山藥一起入鍋燉熟即可。
【板栗老鴨湯】
鴨半隻、板栗250克、食鹽5克,陳皮10克。
陳皮洗凈、老薑洗凈切片,老鴨洗凈,斬成大小適中的塊,放入沸水中焯燙去除血沫。將老鴨、陳皮、薑片一同放入湯煲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燉煮兩個小時。最後放入板栗繼續燉煮一小時,喝時根據口味加鹽調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