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檔案】
姓名:葉志強
公司:東莞市樂人谷藏茶葉有限公司
頭銜:昌興.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館長
採訪葉志強的這天午後,窗外電閃雷鳴,「龍舟水」傾盆而下。我們鑽在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的茶室內「嘆茶」,莞香芬芳縈繞,周邊展櫃分門別類地放置的是年代久遠的「老物件」,倚在暖黃的光線中,有一種時光錯落之感。

何許人也?
「藏茶之都」東莞名副其實。大街小巷中,茶樓、茶館星羅棋布,據《東莞日報》報道,東莞民間收藏的各類茶葉約為40萬噸,茶葉交易金額年平均達到50億元。葉志強在高埗鎮昌興茶倉創辦的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近兩年來備受關注,新晉成為網紅「打卡聖地」......
當天下午,即使雷聲轟鳴,仍然有一批從廣州趕來的客人如約而至。身為博物館的館長,只要有空,他必定親自用「莞普」(東莞普通話)講解,一趟下來,大概需要一個小時。作為博物館的收藏者、創建者和運營者,他確實是解說的不二人選。他稱這種「樂此不疲」源於茶文化的魅力,當然也有另外一方面的考量。
「我們正式開館不久,需要不斷在講解中確定一個較準確完善的講解範本,以便以後講解員能快速掌握。」
葉志強今年50歲,精力旺盛。「開茶文化博物館是因為從喜歡茶到經營茶再到分享茶(文化)」,葉志強說。
東莞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創建於2015年,為東莞市樂人谷藏茶葉有限公司獨資創辦的民間茶文化博物館。「樂人谷」這個品牌從經營音響開始到餐飲、地產等多個行業,再到進入茶界,有過幾番較大的跨越轉型。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茶文化博物館從零開始到藏有所專且漸趨規模,凝結了他20餘年的心血。

現如今,博物館佔地1250㎡,藏品總數約8000件(套),從宋代起,跨越元、明、清、民國,新中國建國初等多個歷史時期,藏品主要有茶葉、茶器、茶票、茶罐、茶書、茶報刊、茶文檔、茶飾物、茶傢具、制茶器械等類別。從「一帶一路」到「茶馬古道」,以實物呈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浩遠恢弘。
展館中,你可以見到一卷清代的殿試考卷,看到國家茶葉經濟的重要,看到東莞虎門海防布守的陳策;幾方明清時期的木印和雕版,讓人感受到舊時茶號的品牌意識;一套清末迴流的通草圖,展現了當時外國人筆下中國茶葉從種採到銷售等系列場景.....

清代的殿試考卷

通草圖
家裡有礦?
葉志強成長在道滘鎮一個普通家庭中,進過工廠打工,開過養殖場,與朋友合夥開過酒樓。後來跟着親弟弟一起經營過古董生意,正是這個職業經歷,讓葉志強開始對舊器物產生興趣,折服於「老祖宗」的智慧與藝術水平,也逐漸接觸到一些收藏的前輩以及收藏舊器物的「門路」。直到做地產後,有了更多的資金,才逐漸地加大收藏量。
「東莞自身的歷史條件比不上那些有歷史的古城名城,藏品較多由外而入,也就以收買為主要方式,買家藏家巨多,交易也就比較活躍,為藏品傾盡所有時有發生,砸鍋賣鐵其實還是輕的,舉債收物大有人在。」
「前期確實是要交學費。收10件可能只有幾件是對的、好的,這些既耗錢又打擊自信心,總要從挫敗感中去調整狀態。總是在先苦後甜中逐漸打開局面。
「經常處在『缺錢』的狀態,當收藏量越來越大,家裡人會擔憂多年『只收不出』,怕最終會形成一些難以盤活的負資產而得不償失。」
葉志強感嘆道,其中更需要時間與精力。
「收這些藏品我前後花了20年左右的時間,幾乎跑遍全國各地,還有英國、日本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每次出差必去當地的古玩市場與博物館。」

「藏茶」可以說打開葉志強與茶結緣的大門,也讓收藏與茶文化推廣結合在了一起!2005年,葉志強與友人在西藏旅遊,藏民家的酥油茶一下便「虜獲」了他的味蕾細胞,細細一打聽,原來是由陳年的藏茶製作而成的,年份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主。隨後,葉志強便拿了些茶葉回東莞贈送朋友,沒想到意外獲得許多人的追捧,這激發了他收藏藏茶老茶的興趣。之後的幾年間,他多次入藏,聯繫當地藏民、供銷社與寺廟,獲得為數可觀的老茶。
「因為藏區比較大,而且我們語言也不通,不能和藏民交流。於是我就請了四川阿壩的十幾個朋友一起去藏區那裡,有時開車,有時騎馬,有時走路,挨家挨戶地去回收。」

藏茶
從經營茶莊與廣大茶友分享藏茶的養身益處,再到創建博物館推廣茶文化。作為茶文化的「信徒」葉志強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我認為茶是有粘性的,茶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能夠解決很多問題」。
以文化養文化

置身館內,你很難把這麼燒錢的博物館與「民間博物館」聯繫在一起。
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分為十八個展示專區,有二十個多個展示單元,五個文化主題櫥窗,一個藏書館,一個影視廳,兩個場景不同的年代飲茶空間以及茶文創產品分享和公共活動區。運營團隊有十餘人,在展館的設計方面不吝成本的投入,葉志強為此走訪幾十家博物館,取長補短,請了專業的設計團隊做總體裝潢,利用聲光的作用,加入了智能化裝置,提升了體驗互動的自主性、趣味性和便捷度。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裝修設計獲得過國際設計大獎。
博物館籌建與運營歷時久、跨度大、涉及廣,既耗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也放棄了許多通過其他產品經營獲取收益的機會,經歷並承受了為文化積澱與堅守所付出努力和壓力。
「沒有一個人會為了賺錢去建博物館,當你去建一個博物館的時候就要有這方面的準備,博物館都是在滿足公益的基礎上才可能附加盈利模式。」
商人出身的葉志強稱之為「以文化養文化」的模式。
「只能靠自己造血,這就是我提到的我們正在做的以文化養文化的方式,雖然進展和見效不快,但從去年開始,也已逐漸地看到曙光,也有逐漸增長的收益。」

公道杯
一個清中期的公道杯是到訪樂人谷茶博館必看的器物,茶碗正中一個小瓷人,只要在杯中倒入的茶水漫過瓷人脖子,整杯水就會從杯底流出,一滴不剩。葉志強說,古人運用虹吸原理的智慧,發明了這一「公道杯」,借一個小小茶杯告誡世人過滿則溢、講求公道、切勿貪心的道理。有商業頭腦的葉志強利用古人這個有意思的創意,開發了同款文創產品,只是因地制宜地將中間的小人替換成東莞的市花「白玉蘭」,將在7月份面市,走進尋常百姓家。除了公道杯,還有「福祿壽」茶禮、為廣東人嘆早茶量身定製的「小罐茶」.......

福祿壽茶禮
「這些文創產品普遍售價幾百元不等,普通人都可以消費得起」
故宮文創年收入15個億!在故宮文創產品火了之前,葉志強就一直在思考着怎麼打開市場,讓年輕人喜歡上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葉志強20歲出頭的兒子,現在也是博物館運營團隊的一員。
除了開發以藏品為藍本的文創品,博物館正在做的還有文化服務輸出,主要側重提供茶或其他類型的文化館、博物館、文化空間等的策劃、建設服務,以此增加收益,再優化收藏。
他的願景
貼在葉志強身上有許多標籤,茶商、收藏家,還是文化傳播者?
作為茶商,他滿足於自己愛好,又完成了原始積累。
作為收藏家,他有8000件藏品,而且他並不滿足於此。仍在源源不斷地發現吸納民間藏品,除了茶文化相關,還有包括報刊、字畫、古籍和一些舊時票據。例如1984年5月7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報道了高埗群眾集資修建大橋的事迹,高度讚揚了高埗人的創新精神)、1986年《東莞日報》創刊號等,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的茶票據數量和類型之多,可以媲美大型的茶文化博物館,任何一張票據,都可以講出一段聞所未聞的過往。據葉志強介紹,目前他正在與知名商家籌備聯建第二、三家博物館,分別為與年份1978有關的主題博物館與票據博物館。「已經進入選址籌劃階段,並對多家合作方進行篩選。」
最後一個標籤似乎與葉志強如今做的事情最貼合。
「我的夢想就是讓樂人谷茶文化博物館得到東莞、廣東乃至全國茶界同行的認可,力爭在國內知名的博物館中佔有一席之地」。
除了推廣茶文化,在推廣東莞文化方面,葉志強也有着超乎常人的執念。博物館裏很多展品可見一斑。在顯眼的位置,有一本東莞《茶山鄉志》,其中記載了南北朝時期有僧人在茶山鎮種茶的歷史文字片斷,證明着東莞茶文化源遠流長。
採訪中,葉志強再三提起東莞著名學者楊寶霖老師,「楊老師就是東莞文化的先行者和傳播者」,博物館內收藏着楊老師早期所編的教學教材,是他從很多的書本和資料中選出來,再工工整整地騰刻並印刷出來,供學生寫作參考,其中就有一些關於茶葉的描寫。


「這些教材成為博物館裏獨有的藏品,既是楊老師在教學上辛勤耕耘、育人重教的寫照,也為東莞茶文化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