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個「剁手族」,能在雙十一的狂歡之夜按捺住「買買買」的心思;也沒有一個剁手族,能十年如一日重複往日的消費激情。在經歷過十幾場雙十一消費大戰後,圍觀者和參與者大概都會由衷感嘆:雙十一變了,套路玩法變多了,價格買不動了。不過,當價格戰的硝煙散去,雙十一存在的意義又在哪?
意義需要不斷去填補,用新的內容為其注入活力,因此雙十一的直播帶貨也將擁有更多新玩法。去年雙十一,李佳琦和薇婭的直播銷售額取到了斷層式的領先。如今,薇婭跌倒,李佳琦復出不久,帶貨主播雙寡頭格局已然缺失一角。與此同時,東方甄選的俞敏洪、交個朋友的羅永浩等頭部主播將引領新玩法,多平台直播或許會在電商直播江湖中熱鬧一時。
說起雙十一的過往,曾經在電商平台上火爆一時的小遊戲如今已無人問津,但類似的遊戲式營銷並未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聽起來更為宏大的元宇宙版雙十一。而在線下,雙十一的觸角已經伸到了本地生活市場,抖音、快手等都在招兵買馬,一場蓄勢待發的流量之爭正在短視頻平台之間暗流涌動。
這些跡象表明,電商正在迅速闖進各行各業。在此過程中,雙十一這個僅有十幾年歷史的購物節會不斷刷新定義。在今年雙十一購物節開啟之際,CNMO將圍繞新變局下的雙十一展開觀察,圍繞各個話題進行深度探討。本文聚焦的話題為「電商大促玩法變了,套路真的會少點嗎?」
淘寶
10月20日晚8點,京東雙十一活動率先開啟,正式打響雙十一預售之戰。消費者也耐不住性子,開啟「頭腦風暴」,精打細算地做起了各種攻略。在微信群和朋友討論什麼值得買、和朋友商量如何拼單、在抖音等博主更新購物攻略、在直播間蹲守等等成為了目前不少消費者的真實寫照。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走過了14個年頭的雙十一也是如此。很多消費者忍不住在雙十一買買買,但無比燒腦的優惠規則、「先漲後降」的貓膩卻給他們的熱情潑了一大盆冷水。在種種吐槽之下,這無疑對商家是不利的。但在今年的雙十一,這些套路發生了些許的變化。為了今年的雙十一,各電商平台想出了不少的新花樣,為消費者讓利。那麼這次套路真的少了點嗎?在這些新花樣里又有多少真心實意的便利呢?
花樣眾多的雙十一新玩法
作為重大的購物狂歡節之一,雙十一的戰績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電商平台整個一年的大部分收入;對消費者而言,他們對雙十一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比往年,今年的雙十一迎來了一些新變化,電商平台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古套路得人心」在如今已經行不通了。從各大電商平台公布的雙十一玩法來看,今年的雙十一牢牢抓住了消費者的心。接下來,CNMO就帶大家一起看看今年雙十一的那些新玩法。
「晚八人登場」:往年的雙十一,電商平台統一將平台和品牌的福利集中在零點開啟,定鬧鐘熬夜等到零點開始搶購成為很多人的日常操作,如果網速和手速不行還搶不到。與以往的熬夜零點開搶規則不同,今年(去年也一樣)的(天貓)雙十一購物節從10月24日晚8點正式開啟預售,10月31日晚8點-11月3日第一波開賣,11月10日晚8點-11月11日第二波開賣。「晚八人」的身份因此而來。時間調整後,不僅整個雙十一的周期縮短了4天,消費者也不用再熬夜搶購,體驗感得到了大大提升。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平台和商家更加註重用戶體驗,雙十一也多了一絲人情味。
和燒腦的優惠計算題說再見:往年的雙十一里被吐槽最多的莫過於各平台的燒腦優惠計算題,這給不少消費者留下了陰影,直言自己是來購物的,不是當數學家的。今年的雙十一,這些燒腦計算題大面積減少,預售和滿減成為各平台的主流。具體來看,淘寶天貓「滿300元減50元」,88VIP會員還可以再領820元大額券,京東「滿299元減50元」「滿1000元減100元」,相比去年優惠力度有所加大。
滿300元減50元
雙11價保服務規則升級:淘寶天貓由原來的付款後15天內價保,升級為了付款/付尾款後至11月11日活動結束後15天內(至11月26日)全程價保。
備戰雙十一,多個APP出招:雙十一向來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是各大電商平台顯露身手的絕佳時刻。在今年的雙十一戰場上又多了一位新人——B站。雖然B站和電商大促扯不上什麼關係,但它的加入也不令人意外,去年12月底B站就開始內測「小黃車」功能,此番加入無疑是盯上了雙十一這塊大蛋糕。另外,其他一些平台也推出了一些新的玩法。比如抖音首次融入了「預售定金」的玩法、小紅書推出了「小紅書買買節」等。
B站雙十一
小紅書買買節
除了上述的一些,淘寶還上線了多地址合併下單功能,該功能最多可以添加20個地址;淘寶對購物車進行擴容,數量上限從120個升級到了300個。
今年促銷套路變少了?
相比往年複雜的玩法,今年的雙十一簡化了很多。回顧往年雙十一,「被雙十一規則逼瘋的我」「雙十一套路太多」的話題閱讀量達到了幾億。雙十一的套路之所以多,原因或許有這幾個:直接降價無法達到一個持續性的效應;平台之間的競爭越來越大;引流,從淘寶推出「養貓」小遊戲開始雙十一就變成了拉好友的社交遊戲。
淘寶雙十一小遊戲
價格陷阱曾是雙十一最惹人爭議的問題之一,消費者不是遭遇商家變相降價就是價保的限制條件多,套路太多也就成為了消費者對雙十一最大的印象。從今年來看,被套路包圍的雙十一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大大方方讓利成為了一種自覺。那麼這次真的沒有套路嗎?又或者是消費者還沒有發現電商平台的葫蘆里賣的什麼葯?
雖然少了燒腦的計算題,但有心細的網友發現這次雙十一又出現了新套路。直播間個別加購鏈接商品的詳情頁面雖然標註了單獨購買該商品時可以享受跨店滿減「滿300減50」的活動,但是不能和其他商品一起合併付尾款。那麼這意味着如果該商品的價格為355元,的確滿足了減50的要求,但可以合併付款的話就能夠和其他訂單再湊一個滿減。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湊單和拼單的體驗,在部分消費者看來,很多品牌不讓湊單是想通過大額優惠券實現低價優惠。
另外,關於價保期限延長,理論上可以避免消費者出現買貴了的問題,但具體效果最終如何還有待證明,因為價保不等於百分之百保險。比如說商品價格不變,但商家通過發放優惠券等方式進行變相降價,消費者還能否享受價保?或者是否會出現同款商品不同鏈接、提前加價,故意繞開價保的問題?這個問題又如何避免?
淘寶雙11價保服務規則
每年雙十一都是購物的高峰期,同時也是消費糾紛的高峰期。對於今年雙十一的新玩法,消費者樂見這樣的新變化,但他們並不想陷入新出現的套路。
極簡主義成為大勢所趨
說到底消費者選擇在雙十一剁手,只不過是因為雙十一更划算。可如果消費者發現商品的價格比降價促銷前還要高,那這就相當於花錢給自己買教訓。在很多消費者看來,每年雙十一都要和平台、商家鬥智斗勇,時刻提防隨之而來的套路。時至今日,雙十一已經發生了很多變化,很多花里胡哨的活動也都退居幕後,極簡主義成為大勢所趨,這既是消費端理性倒逼的結果,也是電商平台順應市場規律的必然選擇。
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互聯網從興起到壯大,席捲全球,滲透至人們生活和工作的各個層面。與此同時,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網絡購物在消費者群體中也散發出無與倫比的魅力。網絡購物在不斷改變消費者生活的同時,也在不斷重塑企業的商業模式。雙十一歷經十四年浮沉,今年的雙十一更能吸引消費者。原因很簡單,今年的雙十一拋棄了五花八門的優惠規則,更多平台開始簡化營銷規則,走極簡主義的道路。簡而言之就是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讓消費者感受到購物的快樂。
隨着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各電商平台的價格戰也走到了盡頭,讓利空間越來越小,未來比拼的是誠意、服務。以消費者為中心,將消費者的體驗擺在第一位,為其減負,帶來人性化以及多樣化的購物體驗,這樣既能滿足商家的利益,又能給充分調動消費者的消費熱情,雙贏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