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2019秋拍 / 文房清玩·歷代名硯暨古墨專場
藝術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
此生無田食破硯
川公子:久候的西泠「硯遇」
文/ 同古堂
○
西泠「 桃花源 」
朱自清說,西湖的冬天有點風,月光照着軟軟的水波,像新砑的銀子,而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是的,西湖很美,也很凄怨,在那孤山斷橋旁,偶爾一兩星的燈火,仿似一場醒來的夢,輕訴着白娘子與許仙的別離,或者蘇小小青樓紅顏的暗自神傷。
而湖山最勝地,莫過於西麓處,這個喚作西泠的舊跡,那是多少文人為之魂牽夢縈的桃花源。東風客每攜壺過,落日人還喚渡無?百年如斯,依舊一如往常的靜謐,沒有朝堂腥風,沒有俗世紛擾。
▲西子湖畔
▲西子湖畔
○
硯兮歸來
西泠的雨,是多情的雨,長滿青苔的屋檐下,是那多情的女子。
多少次,曾夢想着撐一把油紙傘,就這樣靜靜的漫步在西子湖畔,從古巷走來,在憑闌處徘徊,然後期待着那如詩一樣的男子,徐徐走來。
然而,醉了多少浮生的江南小城,終究是流年易散,繾綣難聚,或許邂逅一場靜對滄桑的「硯兮歸來」,縱然沒有漣漪,沒有錦繡,卻深沉不浮,清雅自尚,也是另一種風景。
凝眸一望,便是千年。
▲硯兮歸來
西泠2019秋拍
○
清乾隆・御銘宋代端石七光硯
以靜為用,是以永年,這是康熙皇帝銘硯的佳句。《文房四譜》亦云:「四寶硯為首。筆墨兼紙可隨時收索,可與終身俱者,惟硯而已。」
可見硯之厚重。
硯傳千載,古往今來好硯者不乏,如歐陽修、紀曉嵐、蘇東坡、沈石友等,皆一時文豪,撰文著述,輯之成譜者亦多。如宋代如歐陽修之《硯譜》,米芾之《硯史》乃至清代紀曉嵐之《閱微草堂硯譜》,吳蘭修之《端溪硯史》以及沈石友之《沈氏硯林》,均是硯學專述。
而乾隆皇帝舉一國之力欽命編纂之《西清硯譜》,更是堪稱群譜之冠。
▲《西清硯譜》
由於古硯得之不易,乾隆命狀元于敏中,嚴格甄選收錄宮內歷代名硯,上起漢唐,下至本朝所制,並令宮內繪圖高手如門應兆等人,將所選硯台加以圖繪,亦作說明,希望這些名硯得以流傳,免至後人因遺失或辨識等各種原因,使得明珠蒙塵。
此譜輯成後,乾隆更是親為作序,並賜名《西清硯譜》,全書二十四卷,目錄一卷,所收歷代名硯,共計二百四十方,端、歙、澄泥、磚、瓦及松花石、紫金石、砣幾石、紅絲石等諸種類無所不包。
這些硯台,每個都摹繪圖形,記錄尺寸,同時再有專門的名家撰寫銘文,力求不差絲毫,現如今多藏於兩岸故宮。
台北故宮館藏《西清硯譜》所載之硯展出時,將硯譜與實物對照參考,發現硯譜所繪可謂精妙傳神,令人驚嘆。然而清末時期,因時局動蕩,多年戰亂,譜中所載硯台,部分遺失民間,難覓蹤影。
所幸,此次西泠2019秋拍,徵得一方佳硯,見於《西清硯譜》之第十九卷,題名曰:舊端石七光硯。硯首所鐫為乾隆御題詩文,殊為難得。
▲清乾隆・御銘宋代端石七光硯
西泠2019秋拍
銘文: 七柱分明朗七光,旋輪九氣玉清祥。設如內景黃庭注,宜贈山陰內史王。乾隆御題。印文:德充符
著錄: 《欽定四庫全書·西清硯譜》第十九卷,乾隆命撰,成書於乾隆四十七年。
銘文著錄: 《欽定四庫全書·御制詩四集》。
說明:已知市場中著錄於《欽定四庫全書·西清硯譜》之孤品。
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舊藏。
20.9×12.5×9.2cm
據譜中所載,此硯為宋式太史樣,平堂,一字池,硯額處有高眼一顆,硯底抄手內留眼柱七枚,高下參差,石眼燦然,故名七光。
▲清乾隆・御銘宋代端石七光硯 局部
西泠2019秋拍
▲《西清硯譜》P348
▲《西清硯譜》P349
《西清硯譜》中所載尺寸,為清代營造尺,用如今的計量單位,所徵得的七光硯,二者相差的誤差在一毫米以內,極其精準。
硯台為自然之物,一物一品,殊不可復。七光硯硯面石品花紋與硯額之活眼及覆手內七枚眼柱,與硯譜所記載,應為同一物無疑。
橫理對比
銘文對比
硯額、形制對比
眼注對比
此方硯台,是乾隆皇帝御賜予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父子情深,文人相惜,號為「十全老人」的乾隆,將名硯賜予以書法聞名的兒子,可謂佳話一段。
成親王永瑆,號少廠,一號鏡泉,別號詒晉齋主人,為清代著名書法家,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稱。
▲清乾隆・御銘宋代端石七光硯
西泠2019秋拍
○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審定宋硯
乾隆皇帝與紀曉嵐的逸事諸多,一部《鐵齒銅牙紀曉嵐》的電視劇中,君臣三人的相知相惜,廣為流傳。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
乾隆欽定《西清硯譜》與紀曉嵐之《閱微草堂硯譜》相比,前者顯見皇室長物無所不包,後者則盡得文人格調逸趣,二譜比肩,同列於「四大硯譜」之中。
《閱微草堂硯譜》載硯126方,初版為嘉慶本,1916年徐世昌主持重刊付梓,親自作序。由序中可知初稿來自紀氏裔孫堪謹所藏拓本。
▲左:《閱微草堂硯譜》民國石印本
▲右:《閱微草堂硯譜》湖北美術出版社影印本
紀曉嵐痴硯,室名為「九十九硯齋」,其「每見罕奇,必欲刻意求之」。
《閱微草堂硯譜》中黻文硯有硯銘,言「余與石庵皆好藏硯,每互相贈遺,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幾樂,殆與後來之佳與」。
劉墉亦篆銘文「曉嵐愛余黻文硯,因贈之,而書以銘曰:石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相當。壬子二月。石庵。印文:墉。」
硯中另有蔣師爚、桂馥和伊秉綬等人銘文,可見其每得名品佳硯,則相約好友共賞。
而紀曉嵐所藏硯台,無不材質上好,製作精良。如《閱微草堂硯譜》著錄之「觀弈道人」款紀氏自用硯,質地柔嫩,石色微紫,硯堂處可見青花,魚腦碎凍及馬尾紋火捺,可謂雅緻,此次也現身西泠十五周年慶典秋拍「歷代名硯專場」。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審定宋硯
西泠2019秋拍
硯盒銘文:宋青州紅絲硯。河間紀昀藏。印文:陳叔通記 王福廠書 吳朴堂刻
銘文:觀弈道人審定宋硯。嘉慶壬戌長至日識。
出版:
1.《九十九硯齋硯譜》,紀曉嵐藏,紀樹馨輯,清嘉慶時拓本(據民國五年石印本)。
2. 《閱微草堂硯譜》,紀曉嵐藏,紀樹馨輯,民國五年北洋印刷局石印本。
3. 《閱微草堂硯譜》P30, 廣陵書社,1999年。
4.《閱微草堂硯譜》P32, 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
5.《名硯辨》P302,文物出版社。
刊載:《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04期,P52,故宮博物院編。
說明:配舊漆盒及陳叔通銘、王福庵書、吳朴堂刻木盒。
10.5×6.6×1.8cm
此硯硯背淺開覆手,覆手內刊刻隸書「觀弈道人審定宋硯。嘉慶壬戌長至日識」,甚具金石味與文氣。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審定宋硯 局部
西泠2019秋拍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審定宋硯 拓片
西泠2019秋拍
此硯除原配漆盒以外,另配有一匣,陳叔通記、王福廠書、吳朴堂刻。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審定宋硯 硯匣
西泠2019秋拍
紀曉嵐作為清廷重臣,乾嘉兩朝都蒙聖寵不衰,主持編修的《四庫全書》為中國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所著《閱微草堂筆記》也流傳至今。
乾隆五十一年,其請沈雲浦繪《桐蔭觀弈圖》,題詩云「斷丁丁落子聲,紋楸終日幾輸贏。道人閑坐桐蔭看,一笑涼風木末生。」,「觀弈道人」之別號或即源於此。
不過其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此別號使用時間最長,也可知厭倦仕途,「惟硯作田」的心境。
天津博物館亦藏有紀氏葫蘆形端硯,銘刻「因石之形,琢為此狀。雖畫壺盧,實非依樣。觀弈道人,作斯墨注。虛則翕受,凹則匯聚。君子謙謙,憬然可悟。嘉慶乙丑正月銘,時年八十有二。」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葫蘆形端硯
天津博物館藏
西泠「觀弈道人審定宋硯」刊於嘉慶壬戌仲冬長至日,而天津博物館藏,則是「嘉慶乙丑正月」,兩硯前後相差三年,「長至日」與「正月」皆是佳節,不知與「觀弈道人」別號是否有關聯,暫不考據。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審定宋硯
西泠2019秋拍
紀曉嵐曾言「余嘗與董曲江言,大地山河,佛氏尚以為泡影,區區者復何足雲!我百年後,儻圖器書玩散落人間,使賞鑒家指點摩挲,曰:此紀曉嵐故物,是亦佳話,何所恨哉!曲江曰:君作是言,名心尚在。」
「余則謂消閑遣日,不能不藉此自娛。至我已弗存,其他何有,任其飽蟲鼠,委泥沙耳。故我書無印記,硯無銘識,正如好花朗月,勝水名山,偶與我逢,便為我有;迨雲煙過眼,不復問為誰家物矣!何必鐫號題名,為後人計哉!所見尤洒脫也。」
其藏硯距今早已散佚各處,流傳者可謂鳳毛麟角,而不同於其所言,事實上,紀曉嵐藏每方硯上都愛題刻硯銘,或贊硯,或記事,或抒懷,有跡可循,何不樂哉。
▲清・紀曉嵐銘觀弈道人審定宋硯
西泠2019秋拍
○
清·吳昌碩銘,沈石友藏牧牛端硯
「舊有《西清硯譜》,今有《沈氏硯林》」之說。
據悉,《沈氏硯林》為收藏大家沈石友歿後六年,其子沈若懷將父所藏佳硯編拓而成,共計一百五十八方。
而吳昌碩與沈石友交契甚深,曾有詩曰:「石友介於右,鐫肝淘俗塵。」,二者金石之誼,始於壬午歲,彼此間唱和三十餘載。
▲吳昌碩繪沈石友《品研圖》
《沈氏硯林》傳閱廣泛,共分四卷,傳拓百部,分別由吳昌碩題籤,鄭孝胥題扉頁,卷首亦有鄭氏隸書題《品研圖》、吳昌碩畫《品研圖》並題詩,詩曰:「石友好硯老成癖,十載搜羅逾數百。蒲團獨坐細品之,不刮金鎞目光射。」,此硯學名著,有硯中「石渠寶笈」之美譽,堪為後世之范。
沈石友去世後,其家道中落,沈氏後人將《沈氏硯林》中藏硯悉數釋出,皆為日本人橋本關雪購攜東去。而橋本關雪過世後,部分硯台又輾轉為他人收購,陸續流出,幾經更迭,《沈氏硯林》中所收錄硯台,多數已毀於戰火,留存者絕少。
歷代古硯專場中所徵得兩件《沈氏硯林》著錄佳硯,一是吳昌碩為沈石友所銘牧牛硯,一為蕭蛻書趙古泥刻鋤硯,皆難得之硯中佳品。
▲《沈氏硯林》著錄佳硯
其中吳昌碩為沈石友銘牧牛硯,形制質樸,高古狷逸,剛中寓柔,青輕溫潤。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牧牛端硯
西泠2019秋拍
硯蓋題字:牧牛硯。
銘文:耕石田,歲有秋。棄而不耕,不如童之牧牛。石友屬銘,昌碩。
出版:
1.《沉氏硯林》P318-319,民國時期出版。
2.《沉氏硯林別冊》圖143,二玄社出版,1982年。
3.《吳昌碩硯銘》,日本紅白社,1966年。
著錄:《沉氏硯林別冊》P53,二玄社出版,1982年。
說明:配紅木天地蓋。
15.5×10.1×1.9cm
關於《沈氏硯林》藏硯,可查,台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六方,出版於《蘭千山館名硯目錄》;日本書法界泰斗青山杉雨藏有八方,2008年其子青山慶示捐贈吳昌碩銘「石友書畫之研」予西泠印社;其他寥寥,甚難得見。
此牧牛硯,雕刻牧童騎牛,橫笛小調,極是憨態可掬。浮雕之上,有缶翁篆銘,銘文「耕石田,歲有秋。棄而不耕,不如童之牧牛。石友屬銘,昌碩。」,運筆如刀,線條老辣,筆意縱橫鏗鏘,如錐畫沙,亦或勁如強弩而穿鋼甲之,金石之味,迎面而來。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牧牛端硯 銘文
西泠2019秋拍
銘文中「棄而不耕,不如童之牧牛」,亦是二人以硯明志,自勉之語。在沈石友去世後,吳昌碩為亡友整理舊詩稿,刊印《鳴堅白齋詩鈔》,並作序,嘆道「夫望塵莫及寧止缶廬一叟而已?」,也可知其心志之堅。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牧牛端硯 拓片
西泠2019秋拍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牧牛端硯 出版
西泠2019秋拍
○
沈石友藏蕭蛻書趙古泥刻鋤硯
《沈氏硯林》中多達一百二十餘方,即由沈石友撰寫詩文,吳昌碩親書硯銘,部分篆刻則由吳昌碩弟子趙古泥操刀,三人珠聯璧合,可謂一硯千金,為藏家所珍。
另有蕭蛻所書銘文,也是文、書、刻三絕,別開生面。
▲沈石友藏蕭蛻書趙古泥刻鋤硯
西泠2019秋拍
銘文:為學猶樹,根深則無懼,種之種之時易暮。石友銘,蛻書,泥刻。鉏研。沉汝瑾。
收藏印:白沙邨荘。
出版:
1.《沉氏硯林》,沉石友輯,民國原拓本。
2. 虹隱樓藏《鳴堅白齋硯譜》第二冊第十二硯,民國時期拓本。
3.《沉氏硯林》,日本二玄社刊行,1981年。
4.《說硯》P1258,P1271,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4年。
說明:
1.沈石友舊藏,橋本關雪遞藏。
2.配紅木硯盒。
13.6×8×2cm
蕭蛻書法,民國時有「江南第一書家」之譽。書風敦厚俊挺,四體皆精,尤工篆書,能融大小二篆為一,行楷豐腴厚重,有林下風;精於書理,謂學書必通小學。
蕭蛻,字中孚,號退闇、退盦、蛻公、蛻黯、又號寒蟬、辠松老人,常熟人,為沈石友同鄉。其人博通經史,尤精小學,清末居上海,晚年寄居蘇州。
▲沈石友藏蕭蛻書趙古泥刻鋤硯 拓片
西泠2019秋拍
此銘文「為學猶樹,根深則無懼,種之種之時易暮。」在行楷之間,書風骨勁朴茂,古雅且具金石氣,筆勢也是清濁分明,甚是難得。而趙古泥的篆刻生辣遒勁,與書法亦是相得益彰。
《沈氏硯林》中屬刻者名款者不多,而趙古泥刻硯,除此譜中收錄諸硯之外,其餘亦不多見,此硯可作補充。
▲沈石友藏蕭蛻書趙古泥刻鋤硯
西泠2019秋拍
細觀是硯形制上斂下豐,平開硯堂,狀若鋤頭之形,可謂天趣自成,與銘文所言「以種樹寓治學」,硯之為鋤,實為點睛之筆也。
據悉,橋本關雪曾精選最為鍾愛之二十方硯自留,每方朱題硯蓋,並鈐有錢瘦鐵所刻「白沙村莊」朱文隸書印。
此硯除見《沈氏硯林》著錄以外,虹隱樓藏《鳴堅白齋硯譜》中亦有載。
▲沈石友藏蕭蛻書趙古泥刻鋤硯 出版
西泠2019秋拍
○
陳端友作村石狻猊硯
而單以治硯而言,陳端友可謂海派硯雕開山鼻祖,享有近代琢硯藝術第一大師之譽。據《陳端友刻硯藝術》記載,其作品少有,一生治硯僅50餘方,除4方流於日本,大多藏於上海博物館,共35方,外界流傳極為罕見。
有人贊謂:「(陳端友)每作硯常傾數年、乃至十數年為之,精工神妙,情趣自然,堪為神功」,其鬼斧神工之技,令後繼者望塵莫及,可與清代琢硯大師顧二娘齊名。
如其所作「村石狻猊硯」,威武大氣,如猛獅作下山狀,有懾人心魂之感。
▲陳端友作村石狻猊硯
西泠2019秋拍
款識:端友制
出版:《古名硯・澄泥諸硯》第58硯,二玄社,1975~1976年。
說明:配紅木硯盒。
20.2×12.7×3.2cm
此硯為㠛村石所制,石色近鱔魚黃。據上海博物館藏陳端友硯可知,多選用端石及㠛村石,此硯用材,與館藏㠛村石硯用材相同,亦屬陳氏常用石材,較少用歙石。
硯台正面為淌池式,簡潔大氣,背面覆手內浮雕山石飛泉,山石之上以寫實之法刻正面下山狻猊一隻,動靜和諧,疏密結合,極為傳神。
▲陳端友作村石狻猊硯 拓片
西泠2019秋拍
▲陳端友作村石狻猊硯
西泠2019秋拍
陳端友十分擅於把握自然物體的細微之處,如被鋸後竹節的糙面、鏽蝕殘破的古錢、池塘戲水的烏龜等。此硯中浮雕山石,狻猊等,亦是得其神髓。
細微處可參考上海博物館所藏陳端友制硯台
▲陳端友制松岩虎嘯端硯
上海博物館藏
▲陳端友制松岩虎嘯端硯
上海博物館藏
▲陳端友制神獸端硯
上海博物館藏
▲陳端友制神獸端硯
上海博物館藏
此硯經日本二玄社《古名硯》著錄,題名為狻猊硯。狻猊,有兩種說法,一為中龍生九子之一,排行五,形如獅,喜煙好坐,香爐之上常見之獸即為此。另一說法,狻猊即為獅子。
另有「清・萬壽祺、趙之琛銘長方端硯」、「清・朱彝尊、王士禎、高兆銘洛神端硯」、「清・楊文瑩銘葉形草蟲紋端硯・行書七言聯」、「清康熙・御銘鸞鳳獻壽松花石硯」、「清・駿犬圖長方夔龍紋松花石硯」等,可前往一窺究竟。
▲清・萬壽祺、趙之琛銘長方端硯
西泠2019秋拍
銘文:1.聲鏘鏘,度休休,舉世滔滔熟為儔,助我心藏抒我憂,我將依爾千萬秋。乙酉春月萬道人並銘。印文:年少
2.道光甲辰二月,余於湖上雁足山房得此,審為國初遺老萬年少先生壽祺故物,順治二年所作也,摩挲賞玩,完整如新,信可珍焉,泉塘後生趙之琛記。
15.9×9.5×4cm
▲清·朱彝尊、王士禎、高兆銘洛神端硯
西泠2019秋拍
清·朱彝尊、王士禎、高兆銘洛神端硯
銘文:1.青溪白石水雲鄉,古處都應染古香。好共鐫花題小字,第三神女玉巵娘。印文:彝尊 竹垞
2.歲壬午長至,宣城梅雪坪海寧查夏潛江朱悔人重舉鹿原寓齋,撫宣德下岩,寶光四射,大獲奇觀,夙好良舉,一段因緣,堪傳勝事。濟南王士禎識。印文:士禛 阮亭 結翰墨緣
3.(洛神賦)文略。高兆。印文:高兆 固齋
鑒藏印:鹿原林氏珍藏 折芳馨兮遺所思
說明:配紫檀木硯盒。
23.9×15.6×3.8cm
▲清・楊文瑩銘葉形草蟲紋端硯・行書七言聯
西泠2019秋拍
硯台銘文:海蜃噓雲成市,白絳二炁貫之。怳忽中有樓閣,想羽人之來儀,幸艹道人。
識文:松窗試研端溪潤,石鼎烹茶顧渚香。
款識:秋水大兄大人雅屬,雪漁楊文瑩。
鈐印:文瑩之印(白) 楊氏粹伯(白) 我心安得如石頭(白)
出版:《楊文瑩硯銘》原拓本。
說明:硯為端石,隨形雕成秋葉,石色青紫,溫潤細潔,有大片天青,硯背楷書銘文「海蜃噓雲成市,白絳二炁貫之。怳忽中有樓閣,想羽人之來儀,幸艹道人。」書刻俱有佳趣。配紅木硯盒。
另有行書七言聯一對,亦佳。
硯台尺寸:22×14.6×1.9cm
書法尺寸:148×40cm×2
▲清康熙・御銘鸞鳳獻壽松花石硯
西泠2019秋拍
銘文: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印文:體元主人 萬幾餘暇
說明:因松花石出滿清龍脈,故清代推崇倍至,而嚴禁民間開採,留存於世者皆為宮廷所作,其制多文秀工巧。此康熙御銘松花硯質地細膩堅潤,叩如金聲,長方形,飾以鸞鳳口銜壽桃之紋,工藝精雅,文秀可愛。配松花石透雕壽桃紋硯盒。
12.7×8.7×1.3cm
▲清・駿犬圖長方夔龍紋松花石硯
西泠2019秋拍
硯盒題字:乾隆御制雕花細硯。眘微。鈐印:薛慎微印
說明:
1.張群舊藏。
2.松花石硯,舊為清代宮廷壟斷,禁止民間開採,故傳世舊松花石硯多為清宮舊制。松花石常見多色迭生,自康熙朝時即利用這一特徵雕刻紋飾。據台北故宮博物院對於館藏松花石硯研究數據記載,乾隆時,松花硯盒紋飾除承襲康雍二朝仿古或吉祥紋飾以外,還出現了為數不少的類似小幅繪畫的樣式,紋飾風格與清代畫院風格一致。乾隆朝時,內務府造辦處製作內廷用品,常由如意館畫家設計圖案,再交由工匠依稿完成,如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大型玉雕《壽山》(亦名《南山積翠》),就是由畫家方琮和玉匠鄒景德(屬如意館玉作)共同設計完成。此硯硯盒圖樣來自郎世寧畫《十駿犬圖》之金翅獫,郎世寧為康雍干三朝如意館畫師,此硯應該也屬於這種情況。
8.6×5.2×1cm
▲左:駿犬圖長方夔龍紋松花石硯
右:郎世寧畫《十駿犬圖》之金翅獫
▲硯盒題字
硯兮歸來,這場久候的西泠「硯遇」,等您邂逅!
▲ 同古堂堅持原創
感謝關注並歡迎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