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與張大千有「南張北溥」之譽,又與吳湖帆並稱「南吳北溥」,他被慈禧太后評價為「楷書神童」,後被世人譽為「20世紀楷書第一人」,「中國最後一位文人畫大師」。
他就是「北派山水第一人」溥儒(溥心畬)——
花溪漁隱 21x63cm 1937年 溥心畬
在20世紀初期,北京畫壇以學習「四王」技法為宗,溥心畬繞過四王,直接從宋畫中汲取養分。他在繪畫上沒有明確的老師,皇家收藏的傳世書畫作品,都是他的老師。他靠臨摹、靠天分,成為畫壇大師。
溥心畲真實的名字是原名愛新覺羅·溥儒,一聽到這個名字估計有很多人就會腦中一閃而過另一個人的名字,末代皇帝溥儀。
遠山春色 19x54cm 1946年 溥心畬
溥心畲出生於1896年9月2日,是恭親王的嫡系後代,是皇宮貴族。但是與其他八旗子弟不同,他從小就聰明伶俐,愛好學習,對家族中兄弟姐們的貪圖享受嗤之以鼻。
他一直把繪畫當做畢生的愛好,從德國回來之後中國已經開始動蕩,等到辛亥革命後,隱居北京西山戒台寺十餘年,再遷居頤和園,專事繪畫。
江樓落日 31.5x54.5cm 溥心畬
他開始與張大千等著名畫家往來,給他們虛心請教,不問政治,兩年後,他在北京中山公園水榭,舉辦了首次書畫展覽,因為繪畫題材豐富多樣,繪畫風格融合了中外之所長,一時間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有人評價他為「出手驚人,儼然馬夏」。
張大千十分推重溥心畬,抗戰勝利後,他到上海辦畫展,期間去了趟北京,回到上海時攜帶了幾件溥心畬的書畫,特地拿出來給篆刻名家陳巨來分享,還說,溥氏作畫,可以與吳湖帆並美其肩,是他生平最佩服的。
夕陽寒照 手卷 10x110 1932年 溥心畬
1949年,溥心畬渡台,與黃君璧、張大千以「渡海三家」齊名,詩文書畫均廣為世人推重。三家中,他「前清遺民、末代王孫」的身份最為特殊,這樣的身份也為他的詩書畫帶來了不一樣的氣質。
進入20世紀30年代,「南張北溥」之名傳遍大江南北,聲名日隆,不脛而走,他們如雙子星座般照耀着中國畫壇,成為當時畫壇最具影響力與知名度的畫家。隨着二人在中國主流畫壇的影響及在畫壇地位的確立,最終使他們無可置疑地成為這一時期中國山水畫壇的兩座重鎮。
繁英故枝 65×32cm 溥心畬
溥心畬得傳統正脈,受馬遠、夏圭的影響較深。他在傳統山水畫法度嚴謹的基礎上靈活變通,創造出新,開創自家風範。溥心畲的清朝皇室後裔的特殊身份使他悟到榮華富貴之後的平淡才是人生至境,因而他在畫中營造的空靈超逸的境界令人嘆服。
溥心畬的畫風並無師承,全由擬悟古人法書名畫以及書香詩文蘊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內許多珍藏,自然多有觀摹體悟的機會。他曾經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畫家的山水手卷,細麗雅健,風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種大氣清新的感覺滿布畫面,溥氏的筆法幾全由此捲來。
戎人駿馬 成扇 18.5x47cm 1942年 溥心畬
溥心畬不僅書畫好,且從小即通詩詞及典籍,晚年常對弟子說,稱他畫家,不如稱他為書家,稱他為書家,不如稱他為詩人,可見他對自己詩心的看重。
溥心畬對「皇室後裔」這段生活的懷念,例如許多作品上都印有「舊王孫」的印章。他對於對筆墨紙硯十分挑剔,繪畫使用的絹綾都是上好粗紋熟絹,質地堅實。另外,溥心畬一生的書畫作品,都使用干支紀年,從來沒有出現過民國或者任何其他紀年方式。
遠軸寒江 成扇 18.5×48cm 1939年 溥心畬
溥心畬浸淫書畫,臨摹王府舊藏,體悟名家經典,揣摩山水態勢,將一腔抱負化於筆端毫末,心追手摹。
書畫和鑒賞家謝稚柳評價他是繼王維、蘇軾、文徵明、鄭板橋之後,唯一詩書畫三絕者。
溥儒(1896年9月-1963年11月),字心畬,號西山逸士,初字仲衡,改字心畬,自號羲皇上人、西山逸士,北京人,著名書畫家、收藏家。為清道光皇帝曾孫、清恭親王奕訢之孫。自少學詩、文、書、畫。篤嗜詩文、書畫,皆有成就。抗日戰爭期間,以賣畫為生。曾任教於台北師範大學美術系。
溥心畬的山水畫宗法宋元,以淡雅見長,較少烘染,注重線條鉤摹。溥心畬的山水畫在北京被推崇是「國畫北派青綠山水正宗首座」。1949年移居台灣,與張大千、黃君璧三人,成為台灣畫壇中最傑出的國畫大師,被稱為「渡海三傑」。著有《四書經義釋言》《爾雅釋言經證》《經籍釋言》《寒玉堂論書畫》《寒玉堂詩文集》《華林雲葉》《琅嬛紀余》等。
溥儒篆隸行楷草各體兼備,尤擅行書
素艷消春雪 垂枝動曉風 溥心畬 恭王府藏
千山樓閣 溥心畬
水月觀音 水墨紙本 88x39cm 溥心畬
《西遊記》二郎神奉剌降妖 29×20cm 溥心畬
松下賞月 溥心畬 台北故宮藏
帚生菌 溥心畬 台北故宮藏
《鬼趣圖》之群鬼圖 溥心畬 台北故宮藏
竹屋柴門七言聯 溥心畬
小楷書法 溥心畬
草書千字文 溥心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