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編者按】:每天,我們在上班或上學的路上都會與無數植物相遇,你可以把它們當作擦肩而過的陌生人,也可以把它們當作向其吐露心聲的摯友。我們幾乎與植物朝夕相處,但我們對它們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人類是一種被植物包圍的物種,或者說人類的生活就建立在植物世界的基礎之上。但是如何定義植物,如何認知植物,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為您送上這份植物書單,一起在春日時光里,進行一場關於植物的探險旅行。閱讀植物的智慧,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
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 [日] 澀澤龍彥 著,袁璟 譯;浦睿文化·湖南文藝出版;2020年10月
說起澀澤龍彥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許多人稱他為「暗黑美學大師」,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鬼才。
他一生寫了大批充滿暗黑色彩的幻想文學作品,是日本現代著名作家、評論家。而他的想像力來源於龐大的閱讀量,從20世紀50年代起,他開始研究法國文學,譯作、著作無數,向日本讀者引介薩德侯爵、巴塔耶、阿爾托等異色作家的作品,轟動一時。三島由紀夫曾評價說:「如果澀澤龍彥這個人不在了,那麼日本將會變得多麼無趣啊。」

澀澤龍彥,在日本文壇上被稱為「暗黑美學大師」。 資料圖
澀澤龍彥鍾愛旅行和博物學,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被稱作西方古代百科全書的代表作)被他奉為「聖經」。在他眼裡,古老的巴比倫人對植物有着濃烈的浪漫情結——
「傳說中,這個如夢一般的空中花園的建造者是大約距今二千七百七十年的亞述王國的女王塞米勒米斯。然而,儘管眾多歷史學者努力研究調查,對於這個被傳奇光輝籠罩的女子的確切信息,人們依然一無所知。在我的隨意假想中,女王塞米勒米斯一定對植物喜愛至深並擁有相應的知識,她甚至具備當時最傑出的審美意識和頹廢主義的靈魂。」

16世紀畫家繒畫的空中花園。 維基百科 圖
而不僅在兩千多年前的巴比倫的傳說里,他發現在希臘神話中,也有無數個人類變身為植物的奇妙故事,如因被阿波羅追趕而向父親求救,繼而變成月桂樹的達芙妮;痴迷於水中倒映的自己,卻因苦戀而死去的水仙花少年那喀索斯;還有阿多尼斯,他因遭受野豬攻擊而死的,血液變成了銀蓮花……澀澤龍彥糅合自己對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方面的理解,為讀者介紹古老文學作品中出現的植物,剖析每棵植物背後蘊含的意義。

傳說空中花園的建造者是大約距今二千七百七十年的亞述王國的女王塞米勒米斯,圖為繪畫《塞米勒米斯的空中花園》,H. Waldeck,19世紀左右。 維基百科 圖
《巴比倫空中花園》是澀澤龍彥逝世30周年(2017年)時,由日本河出書房重磅推出的特別紀念文集。本書梳理澀澤龍彥眾多著作,網羅了以「植物」為主題的經典作品。雖然幾千年過去,我們無法再現空中花園的奇妙景緻,但可以在澀澤龍彥的文字里,一窺植物世界裏那些眼花繚亂的傳說。
植物的朋友圈

《植物的朋友圈》[瑞士] 埃德里安娜·巴爾曼 著,劉小雨 譯;後浪丨大象出版社;2020年11月
用現在時髦的話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圈子」,那你知道植物也有自己的「朋友圈」嗎?
譬如「偽裝高手」的圈子裡,有不是鴿子的鴿子蘭、神似鸚鵡的鸚鵡花、還有酷似紅唇的嘴唇花;「寄居客」的圈子裡有從樹上吸收營養的槲寄生、絞殺他人的絞殺樹;高達3米的巨花魔芋、長達15米的巨型仙人掌武倫柱和重達30千克的海底椰屬於「巨人圈」;牛油果、佛手瓜、黃瓜既是蔬菜、又是水果,屬於「真假難分的蔬果圈」;植物界的「治療師」有哪些?那就是增強免疫力的松果菊、抗抑鬱的金絲桃、促進消化的紅花百里香等等。
這本書的作者埃德里安娜·巴爾曼,1979年生於瑞士南部的提契諾州。長期致力於圖書插畫、卡通設計製作等工作,出版了一系列深受讀者喜愛的兒童繪本和漫畫。
在《植物的朋友圈》一書中,埃德里安娜細心求證,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按照植物的顏色、生長環境、氣味、社會價值等特點,把世界各地的760種植物分為51個與眾不同的類別,同時展開奇思妙想,給每個 「圈子」都取了一個有趣的名字,給讀者帶來全新的認知。
這是一本適合小朋友讀的植物科普讀物,裏面不僅有充滿童趣的插畫,還隱藏着豐富的科普知識——「銀杏樹壽命可達1000年且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樹種,可有一種叫花旗松的植物,壽命可達6000年!」、「乳香黃連木在古代曾被當作口香糖」、「洋蔥曾被用作金字塔建造工人的工資?」……埃德里安娜邀請讀者一起走進五彩花園,到廣闊的草原和密林深處來一次植物世界的環遊旅行。
如果你厭倦了枯燥乏味的傳統科普讀物?那就看看這樣一本「不怎麼正經」的植物分類書吧!
植物與帝國

《植物與帝國》;隆達•施賓格 著,姜虹 譯;中國工人出版社;出版年: 2020年11月
不管在宏大敘事中,還是關於日常生活的研究中,植物受到的關注遠不能體現它們對人類的重要性。但其實,作為重要的自然和文化產物,植物經常在大陰謀中起着關鍵作用。
19世紀,玻利維亞政府對艾馬拉(Aymará)印第安人曼努埃爾·茵克拉(Manuel Incra)進行嚴刑拷打,並處決了他,因為他參與了走私金雞納樹種子到英國的活動。
別小看這金雞納樹種子,它還有另一個名字「秘魯樹皮」,是提取奎寧生物鹼的主要樹種,而奎寧是治療瘧疾和其他惡性熱病的良藥。20世紀30年代,荷蘭在地球的另一邊——爪哇栽培了走私得來的金雞納樹,從而打破了南美洲的奎寧壟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佔領荷蘭,其首要目標就是控制全世界的奎寧供應,讓同盟國差不多一無所得,這導致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死於瘧疾的人數遠比死於日軍的刺刀和子彈的人數多。
可以看到,植物常常與涉及重大利害關係的政治瓜葛糾纏不清,而這就是所謂的「植物地緣政治學」。

金鳳花。瑪麗亞·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ibylla Merian, 1647—1717)曾在《蘇里南昆蟲變態圖譜》一書中寫道,沒有得到荷蘭主人善待的印第安人,為了不讓子女像自己一樣淪為奴隸,他們用金鳳花的種子墮胎。而幾內亞和安哥拉的黑奴則以拒絕生育為威脅,以爭取更好的待遇。時至今日,加勒比地區很多地方依然將這種植物的各部位作為墮胎之用。 中國工人出版社 圖
《植物與帝國》是一本從植物學角度回看政治與歷史的書。作者隆達•施賓格,是斯坦福大學歷史系教授、著名的女性主義科學史家,著有《奴隸的秘密療法:18世紀大西洋世界的人、植物與醫藥》、《自然之體:現代科學發展中的性別》等作品。
作者回望15至19世紀的歐洲歷史,從航海家的歷程出發,剖析植物學與奴隸制、好奇心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隱秘關係,探討植物命名的重要意義。而在這背後,你會發現,那些帝國的航海家,冒着生命危險去勘探異國的植物,與他們的君主一起創造了植物學的全球文化,裏面混雜着殘酷和悲情的殖民歷史。
玫瑰之吻

《玫瑰之吻》; [美] 彼得·伯恩哈特 著,劉華傑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1年1月
「據說,一些很美麗的花卻有着醜陋的名字。在莎士比亞的時代,犬薔薇也被稱作潰瘍花(canker bloom)。canker與 cancer(「癌」)有着同樣的拉丁詞源。人們把粉紅色的花瓣比作了流膿的瘡傷或生鏽的廢鐵。那是因為它的花缺少那時人們喜愛的突厥薔薇(Rosa damascena)和法國薔薇(R. gallica)的濃烈芳香。」
「到了伊麗莎白時代,人們用玫瑰給食物、飲料和早期的牙膏增添香味。早在現代洗衣皂、空氣清新劑和感冒藥出現之前,玫瑰就作為其始祖級產品大顯身手。婦女用玫瑰水洗面,因為她們相信玫瑰能夠令她們重返美艷青春。沒有香味的薔薇就像沒有『真』的『美』。」
花,人人都喜歡花,誰會拒絕一朵盛開的玫瑰?花帶給我們美的享受,寄託我們的情感。但關於它,我們又了解多少呢?

山茶花,書內插圖
作者彼得·伯恩哈特是美國聖路易斯大學生物系教授、美國密蘇里植物園、澳大利亞悉尼皇家植物園副研究員,一生專事花花草草。《玫瑰之吻》是一本有趣的植物科普讀物,也是他關於各種花的植物觀察筆記。
他從最熟悉的玫瑰萼片觀察起,介紹花的結構、習性、形態,花何時開放、凋零,花粉與傳粉,一直到花的演化,不僅全方位展現了花的多樣性和適應性,還細緻討論了花與昆蟲的有趣互動、花與人類的密切關係,生動展示了花朵上億年來的演化歷程,讓人驚嘆於自然造物的精緻和奇蹟。

紫藤花,書內插圖
除了花的科學知識,伯恩哈特還結合花的歷史、傳說和神話,穿插奇妙的個人經驗,分享與花相關的奇聞軼事。書中還甄選多幅植物繪畫大師手繪插圖,唯美地展現花的形態和構造,給所有愛花、懂花的人以強烈的視覺體驗。
就像他說的,「花並不是為人而開的,卻帶給了我們愛和美的啟迪。」
植物

《植物》;【英國】蒂莫西·沃克 著 ,張雪 譯;譯林出版社;年月:2021年1月
看了許多花花草草,最終都將回歸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什麼是植物?」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總讓我們一時難以作答。
作者蒂莫西·沃克在《植物》一書中寫道,「植物和愛情一樣,很容易識別,卻很難去定義。」沒錯,我們幾乎與植物朝夕相處,卻往往對其熟視無睹,更不用說對它們了解多少了。
然而,植物是生物圈的基本組成要素,它們的進化直接影響着動物生命的進化和地球氣候的演變。植物對人類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它們不僅可以作為穀類、水果和蔬菜為人類提供食物,還給木材、紙張和藥品等物質資料提供了原材料。
蒂莫西·沃克,英國植物學家,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植物科學系生物專業講師,曾任牛津大學植物園園長。2011年在英國廣播公司第四台主持《植物學:綻放的歷史》系列節目,並著有《大戟屬植物》、《植物保護》等著作。
在《植物》一書中,沃克簡明而生動地介紹了植物的特性、進化歷程和多樣性,以及它們的美學和實用價值,並強調了為子孫後代保護它們的必要性。從原始的水中孕育到在陸地上的艱難生存,從它們的繁殖方式到自我傳播的種種策略,你會發現葉片為何伸展,花朵為誰綻放,種子如何去遠行,植物都自有自己的精妙方案。植物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有智慧。
我們在追尋植物是什麼的答案時,最終要回答的問題就是,我們是誰。而讀懂了植物的智慧,也是讀懂自然給我們的生存哲理。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