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廣宗縣件只鄉槐窩村的村西頭,有一家磚壘的房子,綠色大門上貼着一張紅色木板,上面寫着:光榮退役、軍人之家,這就是今天故事主人公吳洪甫的家。
今年78歲的吳洪甫,在60年前參軍,成為一名殺傷標圖員。在部隊,吳洪甫曾兩次完美計算出殺傷範圍數據,成功擊落美製「U-2」高空偵察機,被中央軍委、國防部授予個人一等功,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自接見。
退伍之後,吳洪甫嚴格遵守「兩個不能」要求,老老實實當起農民來。即使生活再艱苦,他也沒有泄露任何信息。不要名不要利,吳洪甫始終記得自己是一名人民子弟兵。
■回憶往事,吳洪甫瞬間顯得年輕起來
精準計算數據 我軍首次成功擊落「U-2」
78歲的吳洪甫,背稍稍有些駝了,眼睛從前兩年開始有些花了,早年安的假牙也掉得稀稀落落,頭髮白了,只有眉毛是黑的。說起當兵的那段歲月,吳洪甫的眼睛迸發著光,嗓門也提高了一些,整個人一瞬間顯得年輕起來。
那是多麼久遠的事了?
1959年12月25日,18歲初中沒畢業的吳洪甫背上行囊,走出槐窩村去當兵。次年2月,吳洪甫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地空導彈部隊二營的新兵,擔任殺傷標圖員。吳洪甫的工作是專門針對15000米以上的敵軍偵察機測算殺傷範圍,確保導彈三發上去擊中對方。
當年,美製「U-2」偵察機的偵察範圍可覆蓋整個中國大陸,而我軍地空導彈部隊只有4個營。年紀尚輕的吳洪甫知道責任重大,他心裏暗暗發誓,勢必將「U-2」偵察機擊落在地。
心頭一句暗誓,吳洪甫付出百倍努力完成。當時的日子單調又艱澀,每天除了一日三餐外,吳洪甫的時間全部貢獻在測算上。方位、距離、殺傷範圍,拐彎怎麼計算、直行怎麼計算。戰場容不得一分一厘差錯,更不可錯失任何一次擊落機會。半年時間,吳洪甫已做到心中有數。
1962年9月9日,一架美製「U-2」高空偵察機肆無忌憚闖入江西省南昌上空。吳洪甫所在的二營參與本次作戰。8時多一點,指揮部拉響警報,「發現目標!」所有人員各就各位、蓄勢待發。
8時32分,敵機進入二營的火力範圍。雷達天線打開,抓住目標,範圍操作員、距離操作員、高度操作員分別將收集到的數據快速傳給在早已準備就緒的吳洪甫。顯示屏上,一個類似小火柴棒大小的光標不斷閃動,「一定要把它幹掉!」吳洪甫快速測算數據,準確標出飛機航跡,迅速傳給指揮部。
29公里,指揮員輕喊一聲「目標到」,引導技師做準備,大拇指已經放在了按鈕上。28公里,「放!」一聲號令,三聲巨響,應聲而出的三條火舌精準擊中!「砰!砰!砰!」爆炸聲震耳欲聾,整個二營部隊的心也跟着「砰砰」狂跳!
顯示屏上的「火柴棍」搖搖晃晃墜落下來,我軍首次擊落「U-2」記錄誕生!二營沸騰,吳洪甫內心激動不已。緊接着,時任解放軍空軍司令員的劉亞樓等領導趕了過來,周恩來總理的賀電也傳來,吳洪甫等人榮獲提前晉銜獎勵一次。
沒有人知道,這位樸實的老農曾經是一名戰鬥英雄
「你真是『吳大膽』!真成了導彈上的眼睛!」
我軍成功擊落「U-2」後,敵方開始專門研究對付地空導彈的電子預警裝置——加了一個黑匣子干擾器,當我軍雷達開機鎖定飛機時,敵機就會報警並且發射出好幾個假目標,不得辨認。
引導技師問吳洪甫,「雷達不開,能不能計算航路捷徑?」吳洪甫猶豫了,「讓我再考慮一下。」誰都知道,雷達不開,等於「瞎了一樣」,目標根本抓不到。
幾天之後,引導技師再次問吳洪甫。「能!」吳洪甫考慮再三,說出自己的想法,敵機是針對二營部隊,二營的雷達可以不開,由距離二營最近的其他營地雷達捕捉信號。再三討論之後,部隊決定採用「替身雷達」。
與此同時,部隊專門設計出近乎嚴苛的「近快戰法」,把參數的測算時間由原先的18秒壓縮到6秒,近距離發彈。吳洪甫一聲不吭,悶頭抓緊訓練,飛行高度、航線距離等上百個數據銘記於心,看、算、報,3秒完成!
1963年11月1日,江西省上饒上空,吳洪甫和戰友再次捕捉到「U-2」蹤跡!先發射導彈,再開天線,抓住目標,6秒時間留給吳洪甫,迅速計算好飛機方位及距離,「三發必中一發!」巨響之後,「U-2」再次被擊落!
「你真是『吳大膽』!真成了導彈上的眼睛!」營長岳振華興奮地拍着吳洪甫肩膀。消息再次震驚全國。中央軍委、國防部授予吳洪甫等人個人一等功、二營全體官兵集體一等功。二營被授予「英雄營」榮譽稱號。
1964年7月23日,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二營全體官兵併合影留念。
■老人保留下來的部隊和國家領導人的合影
退伍之後甘當農民,三十多年堅守命令
1965年2月,吳洪甫從部隊退役。帶着一個退伍證和190元的安家費,吳洪甫再次回到槐窩村,脫下軍裝換上莊稼漢的汗衫,把立功證壓在箱子底,緘默不語地開犁種地。
臨走前,部隊提出「兩個不能」:不能因地方沒安排就鬧意見或者給地方添麻煩;更不能泄露國家秘密和軍事機密。從此,鄉親問吳洪甫在部隊幹啥,他笑笑說「沒幹啥」。父母還有剛過門的妻子問他,他還是笑笑不說話。
那個年代,家裡窮,吳洪甫全家靠3畝多地掙工分。戰場上是英勇,地頭上吳洪甫卻不擅長。他只能每年養上一頭豬,到年底換錢補給生產隊。
因為沒錢,家裡的三個孩子紛紛輟學。小兒子被同村孩子誤傷眼睛,不想為難別人的吳洪甫只能自己扛着,但又因為湊不齊醫藥費提前出院,兒子的左眼失明至今。老伴股骨頭壞死,在床上癱了8年。這些事情,吳洪甫心裏難受,但嘴上沒說,也許他拿着自己的立功證到政府一說,就能解決問題,但他知道自己不能那樣做,只能在每個夜晚,翻來覆去睡不着覺。
直到2002年,吳洪甫在一本《世界軍事》的雜誌上看到了「英雄營」的故事,說的就是他們二營,那會他才知道,保密期早過了,而這時,他退伍已經37年。
吳洪甫從縣武裝部查到自己檔案,縣民政部門為他辦理了優撫待遇。也就是從那時起,村裡才漸漸流傳開來,吳洪甫是一個大英雄。
如果重新再來一次, 還選擇去當兵
■老人的退伍證
村裡人看到吳洪甫,把他拉過來讓他講打仗的故事,別人問他一句,他才答一句。「好漢不提當年勇,那段光輝的日子過去了。」別人說他是一等功臣,吳洪甫說就是因為自己當過兵、立過功,才更不能忘本。
村裡有垃圾點,可村民還是隨處亂倒,吳洪甫就專門去那看守;路面不平,他就拉石子把路填平;下大雨,爛樹葉堵住街道,他一人穿着雨衣疏通;鄰居家養羊,他每次從地里回來都稍上一捆鮮草……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直做。「我是一個老兵,我應該發揮我的餘熱。」
秘密壓在心裏,苦了大半輩子,真得沒有任何怨言嗎?「沒有!」吳洪甫每次回答這個問題,都是這一個答案。就像當年一次下大雨,房子被雨衝垮,吳洪甫與毛主席的合影還有立功證書都被衝進了泥水裡。老伴慌亂中把合影撿起來,立功證卻被水沖走。從外面趕回來的吳洪甫得知後,就說了一句,「立功證沒了就沒了吧,命最重要。」
「我是一個當兵的,上戰場打勝仗是我應該做的。打了勝仗,給我榮譽就夠好了,不能拿榮譽當鐵飯碗。不要名不要利,才是人民子弟兵。」吳洪甫說,「政府幫我出資蓋房子,還幫我治好了老伴的腿,這些我都記在心裏。」
吳洪甫的客廳收拾得乾淨,正對門的牆上是毛主席接見二營的翻新照片,原版被磨得有些看不清了,但仍舊被他妥善地和退伍證一起放在包里。上年紀後,吳洪甫不再每天打一套軍體操,他平靜地每天給老伴做飯,吃過飯後出門下下象棋。重外孫來家玩,他一把抱起來,笑眯眯地說,「一看就是當兵的好苗子。」
崢嶸歲月,被吳洪甫放在心底,「若再有一次選擇,我還會當兵。」吳洪甫語氣堅定,亦如當年退伍後將檔案送到縣武裝部時,他告訴人家說,「如果還要有仗打,一定要第一時間通知我,我還回去!」
■文/河北青年報記者胡雅玲
■攝/河北青年報記者王勇博
■編輯/皮雪雁
版權歸河北河青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