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上海也將迎來垃圾強制分類時代。新民晚報記者昨天實地走訪寶山區高境鎮,發現許多小區正掀起學習垃圾分類知識的熱潮,垃圾分類正成為越來越多居民爭相踐行的新時尚。
垃圾分類蔚然成風
據逸仙一村五居委黨支部書記謝素芬介紹,高境欣苑從6月初啟動垃圾分類,目前在小區里設置了1個四分類點位和9個二分類點位,每天上午7:00—8:30和下午18:00—19:30,供居民定時定點投放。「起初肯定有居民不理解,畢竟以前隨時下樓就能扔垃圾,突然要撤桶並點,覺得太麻煩。但我們挨家挨戶做工作,讓大家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現在大部分居民都能自覺按規定倒垃圾了。」

圖說:高境欣苑智能垃圾分類投放點
當然,垃圾分類畢竟剛剛起步,居委和物業也在根據居民的需求及時做調整。「最近有居民反映天氣熱了,晚上吃完西瓜,沒法扔瓜皮了,我們正考慮延遲投放時間。另外,通過智能大數據,我們也在分析各個點位的投放情況,後續會進一步優化整合資源。」
想法設法打消顧慮
相比於高境欣苑還處在垃圾分類的「磨合期」,相隔不遠的殷高路21弄小區,早已是垃圾分類的「模範生」。記者在現場看到,小區內共有4個垃圾分類投放點,每處垃圾箱房上分類標識醒目,外觀也乾淨整潔,沒有異味。規定時間內,前來倒垃圾的居民 「駕輕就熟」,垃圾分類大多準確無誤。
逸仙三村一居委書記孫俊告訴記者,從2017年起,該小區就提前「開跑」,試點垃圾分類,並成立黨員志願隊,每天上午安排一位志願者在服務點宣傳、引導、監督,號召全體居民參與垃圾分類。今年5月,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又在小區率先落地,居委會再次組織志願者,提供「定人、定崗、定時」服務,向居民講解垃圾分類新指南,「有了前兩年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居民們對定時定點投放的新舉措也非常配合,現在小區綠色帳戶用戶註冊率已達100%,平均積分達5000多分,這說明垃圾分類理念確實深入人心了。」
針對居民普遍反映的濕垃圾破袋難題,物業還特地採購了「破袋神器」,打消居民顧慮。記者打開一隻濕垃圾桶,只見桶內安裝了一根帶鋸條的鐵框架,居民倒垃圾時,只需將垃圾袋貼上鋸齒,輕輕一拉,袋子就能撕破,省時省力。
因地制宜科技助力
據高境鎮鎮長高虹軍介紹,目前全鎮62個小區都已開始實施垃圾分類,在推進過程中,由鎮黨委、政府總牽頭,每位鎮領導負責1個小區,居委物業作為責任主體,志願者和居民共同參與,同時考慮到人群分佈和居民投放時間等差異,各小區因地制宜,做到垃圾分類「一居一方案」。
在前期宣傳推廣上,高境鎮成立了一支由「黃馬甲」組成的垃圾分類宣傳隊,通過快板、小品等形式深入社區、園區、校園、營區巡演,提高公眾對垃圾分類知識的知曉度和認可度。前不久,鎮政府還通過抖音等新媒體平台,製作垃圾分類小視頻,播灑「垃圾分類從我做起」的環保理念,深受年輕市民歡迎。
居民分類意識提高了,配套設施也要「與時俱進」。高境鎮為轄區內6萬戶居民統一發放家庭垃圾二分類桶,根據分類標準為居民小區購買乾濕垃圾桶2000多個,為無垃圾箱房小區建造簡易垃圾箱房33個,實現分類設施、垃圾箱房全覆蓋。
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為提高居民對垃圾分類的參與度及志願者日常台賬管理的便捷度,高境鎮還攜手科技金融企業,以大數據技術為支撐,試點將居民的綠色賬戶卡與門禁卡、充電樁卡「三合一」,未來還能利用賬戶積分抵扣物業費,真正做到「一卡在手、生活無憂」。
新民晚報記者 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