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相對比,朔爾茨訪華的心情頗為急切,但來自德國國內的阻力又很大。
中資入股漢堡港
中遠集團和股權出售方漢堡港口與物流股份公司達成了收購35%股份的合約,而當時這筆交易並沒有引起德國政府的關注,因為交易的「福地」碼頭是漢堡港四個集裝箱碼頭之一,還是最小的一個。
但在俄烏衝突爆發後,德國經濟部、內政部等6個參與投資審查的聯邦部門突然發聲,聲稱中國可能會利用其經濟影響力來貫徹自身地緣戰略利益,於是對中資入股堅決反對。
但是德國現在情況如何?
能源緊缺,硬着頭皮拿出2000億歐元補貼,寅年吃了卯糧;盟友美國4倍「友情價」售賣能源,一邊不忘忽悠了德國的產業往美國搬;援助烏克蘭,在國內造成頻繁抗議,甚至民調暴跌……
這樣的情況,朔爾茨清楚地意識到中國對德國的重要性,但是「紅綠燈」政府可不是朔爾茨一個人說了算,在德國企業的助推下,朔爾茨力排眾議站在支持交易一邊。
因為如果拒絕,中遠集團或許會選擇將業務轉移到鹿特丹、安特衛普這樣的港口,讓漢堡港毫無競爭之力。
所以在衡量之下,德國內閣批准了中遠海運的部分投資,通過但只能獲得「福地」碼頭24.9%的股份,並禁止超過這一門檻的進一步收購,即便在未來,新的收購也需要新的投資審查程序。
在德國,24.9%的比例意味着無法獲得漢堡港的運營決策權,反之原本的35%則可以。
漢堡市市長辰切爾急切表示,吸納中資入股不會對德國的關鍵基礎設施構成任何威脅,碼頭本身完全由漢堡市政府100%掌控。
朔爾茨訪華是想尋求合作,以擺脫德國目前的困境,但德國內閣如此「折中」的處理方式,讓朔爾茨訪華的滿腔誠意變得有些尷尬。
巴鐵、越共雙訪問
巴鐵和越共的雙雙來訪,則是中共二十大的成果吸引了他們。
巴基斯坦政界普遍認識到,中國現在的成就讓他們讚歎,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巴基斯坦高度關注的方向,巴基斯坦總理夏巴茲就任後首次訪問中國,一是延續一貫以來的積極密切交往,二是希望從中國經驗中學習到在農業、輕工業等勞動、土地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經驗。
夏巴茲希望推進中巴經濟走廊新階段發展,爭取承接部分領域的中國產業轉移,促進巴基斯坦就業機會、提高工業化水平。
而阮富仲作為越共中央總書記,向中共最高領導人發二十大賀電時特別有心,以越共中央的名義、他個人的名義發出了「雙重名義」賀電。
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之間的交流,確實比朔爾茨有更多共同語言。有自己主意的越南,不照搬中國模式,借鑒中國的發展經驗結合越南實際,尋求合適的發展。
越南認識到,與中國的積極往來,是經濟實惠的,更好的中越關係也是互惠互利的。
巴鐵、越共的雙雙訪問,或許會給朔爾茨的訪華帶來些啟示。(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