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艘超大型集裝箱船GIGAMAX型船和TERRAMAX型船的模型問世,資料顯示,兩者的載箱量分別高達28840TEU的和32230TEU,世界集裝箱船排行榜即將被再一次刷新。
具體而言,GIGAMAX型船船長425米,型寬63.3米,型深33.2米;TERRAMAX型船船長454米,型寬66.1米,型深36米。基於建造成本、燃料成本及其他運營成本(包括通行費、引航費等)和減排效率,GIGAMAX型船及其變化船型(GIGAMAX-25和GIGAMAX-26,分別有25列和26列)可能是適合航運業的最大型船之一。
當18000TEU的集裝箱船成為「標配」,32000TEU的集裝箱船都已近在咫尺,船舶大型化的「天花板」在哪?
為什麼都要造大船?
近年來,全球貨運需求量的激增促使着船舶不斷朝大型化方向發展,集裝箱船的運載能力已從最初的750TEU發展為如今的超20000TEU。據Alphaliner統計,目前約有139艘18000TEU-24000TEU型船在役,另有50艘左右的類似規模運力處於在建階段或訂單狀態。當越來越多的大型船舶投入市場,從中不難看出船舶大型化的優勢十分明顯。
首先是節約成本,一方面,集裝箱船單船造價受載重箱量影響不大,市場上一艘13000TEU的集裝箱船售價在1.2億-1.3億美元,而一艘24000TEU的集裝箱船售價為1.5億美元,價格差不多的情況下,自然是買大不買小;另一方面,大船的油耗量與小船相比差距不大,集裝箱船越大,平均每TEU的油耗量反而越小。
其次是市場競爭,當各大聯盟的船公司紛紛開始造大船擴張運力,運力不足或是船型規模過小的船公司競爭優勢將被逐步削弱,生存空間也將被進一步擠壓。
集裝箱船越大越好嗎?
儘管船舶大型化有很多優點,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船舶大型化「喊停」,這是為什麼?
一是由於船舶越大,對於船長及海員的要求就越高。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海上事故頻發,船員在面對大型船舶發生事故時的處理應變能力尚未成熟,讓開慣了小汽車的人突然開卡車嗎,風險自然隨之而來。
二是由於船舶大型化後,遇到風險時的損失也會隨之擴大。近年來船舶事故導致上千個集裝箱落水的事故頻發,一旦船舶遇到事故無法按時抵達目的地,那麼船上的所有貨物將一併滯留,造成供應鏈擁堵。
三是由於大型船舶對於航道及水深要求較高,因此只能在部分航線投放。以目前貿易往來頻繁的航線為例,蘇伊士運河水面寬度345米-280米,深度22.5米,最大噸位21萬噸;巴拿馬運河寬度304米-152米,高限57.91米,當集裝箱船越造越大,對於航道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旦出現風吹草動,類似蘇伊士運河擁堵這樣的「黑天鵝」事件便會接踵而至。
大船來了,港口準備好了嗎?
5月,蘇伊士運河宣布拓寬航道,在船舶大型化趨勢愈發明朗的今天,這似乎是大部分港口必須要做的決定。
當越來越多的大船靠泊,港口的壓力與日俱增,一些水深條件不夠優秀的港口直接被擠出第一戰場,而剩下的港口則需要迅速解決碼頭設備升級、航道拓寬、堆場擴建等問題。要知道碼頭上的這些「大傢伙」可都不便宜。大船來了,港口雖然捨不得放過這筆大生意,但動輒成千萬甚至上億的花銷,也着實需要深思熟慮。
除此之外,大型船舶的到來對港口的作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經濟效益來看,接卸7500TEU左右的集裝箱船對港口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而一旦超出這一箱量,港口作業將面臨挑戰,貨主的等待時間也會因此而無限延長,從這一角度看,船舶大型化是將船公司的壓力傳導至了貨主與港口兩端。
港口圈(ID:gangkouquan)認為,船舶大型化並沒有錯,在港口的接卸能力與航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大型集裝箱船的投入是應對目前集運熱的最優解,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船舶大型化仍應循序漸進,在靈活的市場需求與未來趨勢之間踩好平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