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牢記傷痛並懂得反思的國家是值得尊重的。
2014年4月16日上午8時58分許,一艘載有476人的「世越號」客輪在由仁川港駛向濟州島的途中發生沉船。
這次事故造成304人遇難,142人受傷,9人下落不明,其中多數為學生,因為他們本來是要進行修學旅行的,沒想到卻是天人兩隔。
可是,這個看起來是天災的事故,在事件緣由慢慢浮出水面後,看起來更像是人禍。
《尋夢環遊記》中說,人一輩子會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你的心臟停止跳動,生物學上的死亡; 第二次是在葬禮上,隨着人們的鞠躬,你的社會地位死亡; 第三次,也是最後的死亡,是當這個世界上,最後一個人,將你忘記。
正是因為這些家長們的記憶在,他們追求真相步履就不會停,所以我們才會看到一部又一部關於「世越號」的紀錄片出現。
如從技術角度分析沉船原因的《那天,大海》,記錄事故發生後國家與事件經過的《黃金救援時間內毫無作為的國家》;
揭露韓國當局與媒體虛假報道的《潛水鐘》,從倖存者和救援者角度講述事故的《世越號沉沒,生死存亡的101分鐘》。
除了紀錄片之外,第一部關於「世越號」事件的電影《生日》也在沉船五周年之際於韓國上映,並且打敗了橫掃全球的復聯4,觀影人次超過100萬。
主演薛耿求,全度妍,前者憑藉《素媛》摘得百想影帝,後者憑藉《密陽》獲得戛納影帝,有這兩位保駕護航,《生日》成了重磅催淚彈。
但是這部電影並沒有去挖掘真相,去譴責政府的不作為以及媒體的虛假報道,而是緩緩地向我們揭開了了遇難者家屬內心難以癒合的傷疤。
正日( 薛耿求飾演 )是在「世越號」中遇難的秀浩的父親,因工作原因,在越南待了五年,期間還因為罷工被關進監獄三年。
就在這五年間,他錯過了秀浩的成長,對秀浩的記憶也特別少,尤其是秀浩遇難後,他都沒能見上兒子最後一面。
對此,他極其自責,不敢面對妻子,不敢踏進家門。
因為,在他們最痛苦的時候,他都沒有陪在身邊,甚至連秀浩最後的願望他都實現不了。
對於家庭,他更像一個旁觀者,所以在他趕回來時才會招致妻子的懷疑, 而他關於一家人出海玩的歡樂場景,看起來又是那麼的不真實。
他試圖做點什麼去彌補這個早已支離破碎的家庭,包括還小的女兒以及傷痛欲絕的老婆,然而,事實卻總是與之相反。
順楠( 全度妍飾演 )並沒有從兒子遇難的事件中走出來,神經變得敏感,易怒,稍有不注意就會變得歇斯底里。
兒子的房間還保留這離開時的模樣,順楠不允許任何人動房間里的東西,每年她都會給秀浩買一件新衣服。
由於沒有接到兒子的電話,她非常自責,所以無論做什麼都會考慮到秀浩,自然就會忽略到身邊的小女兒。
順楠經常會在兒子的房間里抱著兒子的衣服嚎啕大哭,女兒必須讓自己成長起來,這樣才能讓母親的情緒得到好轉。
她懂事,乖巧,但也有小女生的一點任性,由於吃飯挑食會被母親訓斥,「哥哥連飯都不能吃,你還挑食。」
而且順楠還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外界接觸,哪怕其他遇難者家屬為她加油打氣,她都無動於衷。
正日覺得老婆很奇怪,就去向妹妹訴說,而妹妹告訴她:「經歷過那種事的人還沒事才是不對勁的。」
其實,不止他們一家過得如此艱辛,其他遇難者家屬同樣遭受着痛苦的折磨。
影片的結尾,在為秀浩舉行的紀念生日會上,秀浩的同學、朋友,及其他家屬說出自己的故事後。
在場的所有人再也控制不住的自己決堤而出的眼淚。
他們壓抑了太久了,為了等一個真相,為了不被輿論牽絆,他們莫名背負了太多指責,他們這些活下來的人才是最痛苦的。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生日》的視角過於平庸,相較於韓國其他揭露醜聞的電影,如《熔爐》、《辯護人》等,《生日》確實似小橋流水,過於無聲。
就電影而言,導演在擁有一王一後和傷痕題材後所呈現出來的作品顯得誠意不足,整部電影看起來更像是公益片。
電影中的幾次轉場和細節沒有達到及格水平,不合氛圍的硬廣與用力過度的場面看起來極為尷尬。
尤其是最後一幕「生日」聚會,本來是情感的一次升華,卻在一個接一個的講述面前有些收不住。
在這個場景里應該稍許克制,這樣的感情出來後才是最抓人的。
而且如果沒有薛耿求、全度妍的神級演技,以及「世越號」的故事背景,恐怕《生日》會爛片的邊緣不停地試探。
拋開電影不談,現實中那些帶着悲痛活下來的人才是人世間最大的憤怒,只要記憶沒有消除,他們就沒有一天是真正快樂的。
這些遺留的問題,恐怕才是比真相更為重要的存在。
畢竟,關於真相,有太多的不可說,而我們也只能通過一次又一次的事件去總結教訓、吸取經驗。
「 我和我不想要的後半生,我和我不願和解的自己,你們都朝春天走去,就留我在破碎里,又喪又美麗。 」——《海邊的曼徹斯特》。
這份喪在於事件的觸目驚心,這份美麗在於那群花季的青春男女。
事件發生前,原本學生乘坐的船被換成了「世越號」,而且當天天氣惡劣,在「世越號」超載的情況依舊堅持出海。
在大霧的環境下,除了「世越號」強行出航,其餘港口的10艘船全部停運,但船上的乘客並不知情,且原船長也被換
第二天上午,船體發生傾斜。
據官方消息稱,是因為船上的貨物堆積在一塊造成船身無法承力導致整條船開始傾倒。
但是,經過物理學家多次實驗論證,官方的這種說法完全是荒謬之談,不僅欺騙了民眾,還侮辱了牛頓。
按理說,「世越號」事故地點距離陸地很近,而且當天天氣特別好,就算髮生了傾倒也不至於造成這麼大的人員傷亡。
然而所有事情都經不起琢磨,事故發生後,船長告知船艙內的高中學生們待在休息室不要動,等待救援。
聽到廣播之後,沒有任何海上救援經驗的孩子們相信了工作人員的話,以為不會有事情發生的他們還興奮的在船艙內拍起了視頻。
殊不知,死亡已經在一步步地向他們逼近。
時間一點點過去,遲遲等不到救援的孩子們變得急躁、恐慌,他們的哭聲、慘叫聲、嘆息聲、憤怒聲連城一片。
整條船變成困住生命的人間煉獄。
再看看廣播後的船長在幹什麼,穿着一條褲衩趕忙棄船而去,全然不顧其他人的生死,這對於一個正常的船長來說,絕對是匪夷所思的行為。
當然,救援隊的行為同樣令人髮指。
第一波救援之後,只是救起了船上的工作人員和部分逃出去的乘客,在其他人要求再次救援的時候,他們只是點頭應承並無任何行動。
不僅如此,他們還阻撓民間自救的漁船與愛心人士,封鎖「世越號」的消息,禁止所有人靠近或救援。
就連家長們在一旁的哭訴,他們都視若無物。
黃金救援時間就這樣被他們消磨殆盡,家長們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面前香消玉損,自己卻無能無為。
家長們的臉上寫滿了絕望。
本應該秉持追尋真相的媒體此刻也加入了欺騙民眾的行列。
他們在報道中稱:海警將檀園高中學生325人全數救出,並且向所有家長群發這條虛假的短訊,就是為了防止他們產生暴動。
作為韓國的最高領導人,當時的韓國總統卻在事故發生後人間蒸發了七小時,出現公眾面前時第一時間不是考慮救援而是與民眾商討善後事宜。
且在宣讀稿中出現了,他們的「這次高貴的犧牲不會白費,會讓這件事成為大韓民國可以重生的契機……」這樣的話語。
不得不讓人生疑,「高貴的犧牲」和「重生的契機」是否與某教有關。
而她消失的那七小時至今都沒有定論,有說她去整容了,也有說她參加了某種祭祀活動,也有說她就在總統府辦公。
反正每個版本都有理論依據,但歸根結底的是,她確實沒有及時的組織救援,從而造成災難事態更大化。
當然,傳播度最廣的還是宗教祭祀儀式讓304位鮮活的生命成了陪葬品。
2016年,韓國政壇最大的醜聞「閨蜜」敗露出來後,人們恍然覺醒,原來自己的總統一直被人操控。
而操控她的幕後人便是韓國邪教「永生教」的創始人的女兒。
「世越號」事故的發生時間正好是這位創始人逝世20周年,此前幾十年內,還發生過諸如「世越號」的事件,而且都是年輕人,都是300多人死亡。
在韓國民間流傳着一個說法,用青年男女獻祭,可以使人復生,從而得到永生。
雖然看似不可信但是事後的一切證據似乎都指向這個論點。
「世越號」客輪的船東俞炳彥本就是邪教「救援教」的重要頭目,1987年「五大洋集體自殺」事件導致32人死亡,便是他的邪教所為。
出獄後,他靠着教徒斂財成了世界級富豪,躋身世界權貴,而他的死卻令人捉摸不透。
事故發生後,俞炳彥便消失了。
韓國發動了1萬名警察追捕,在深山裡發現一堆白骨,經DNA鑒定,死者就是俞炳彥。
可事實卻是,俞炳彥失蹤並沒有多久為何屍體就成了白骨,而且當時正值夏天,屍體為何身穿棉服。
種種疑慮,當局從未正面回應過。
對於事故的人以及證據都是草草的處理,民眾的質疑聲不斷,可當局依舊無動無衷。
而且在「世越號」三周年後,才開始打撈,就這還是在中國上海打撈局的協助下才完成,不管是出於何種目的不在當時打撈,就憑這份拖勁兒,當局說什麼都很難洗白。
以「世越號」事件為入口,牽扯出來韓國當局諸多的政治醜聞, 20萬人上街遊行,要求韓國政府給出調查真相。
事故已經過去五年,時間並沒有治癒一切。
即使逃出生天的孩子大多數過得不那麼幸福,他們經常去醫院、吃藥,嚴重者還會割腕自殺,那些慘烈的叫聲、畫面, 在他們心 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世越號」沉沒五周年之際,一位媽媽給自己的女兒寫了一封信,在外人看來時間是治癒一切得良藥,但是對於父母卻是一輩子都無法抹去的傷痛。
「你周歲的時候抓鬮抓到了線,是因為我沒有買新的絲線,而把用過的線放在上面所以才會發生這種事嗎?
媽媽老了才生下你,都沒能懷你久點,就早早生下了你。
要是多懷你一個月,是不是就能改變你的命讓你活下來呢?
媽媽是做錯一切的罪人。
對不起,為了工作多掙幾塊錢,沒能接到你最後打來的電話。
對不起,媽媽不是有錢人。
對不起,讓你誕生在這一無所有的家裡。
媽媽會去地獄的,女兒你去天堂吧。」
另外,在傷害面前,連受害者都無法聚在一起。
拿錢不拿錢,起訴哭鬧,都會引起輿論的談論,甚至是惡語相加,對他們可以享有國家補貼冷嘲熱諷。
這些人沒有經歷過遇難者家屬的情緒起伏,僅憑自己的測度就妄自斷下評論,肆意的大放厥詞。
他們是一個個熱衷圍觀熱鬧的旁觀者,但他們卻是天下最可厭可憎可鄙之人。
「他們隔岸觀火,卻把火光當煙花,視若過節;他們看到溺水者,卻把水花當噴泉,拍手叫好。」——《呵旁觀者文》
比起真相,這些事不關己只愛起鬨的人,更願意相信道聽途說的、更醜陋的、更無下限的。
正如陳冠希所說:「無論我做什麼,人們只會看到那個不好的我。這世界不想讓我做個好人。」
相較於背後的故事,人們更喜歡自以為是的狂歡,旁觀者們總是希望事情可以變得有趣但不願意看到真相後的蒼白。
這樣會使他們的同情心開始發酵,會出現兩幅面孔,所以表裡不一往往都是在內心的惡快要曝光時轉而有目地維護自己的人設。
最後我們會覺察到詆毀與憐憫的大都是同一波人。
畢竟,在現在這個社會裡,鬼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
本文由頭條號 idlemovie 原創
首發於今日頭條,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