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北溪」管道泄露事故之後,挪威羅弗敦海底電纜又發生斷裂,相關公司稱目前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次海底電纜出現故障。
這個在以往只能算是一次事故的新聞,從曝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就引起了輿論的諸多猜測,很多人擔心,這可能是此前「北溪」管道被炸後,相關方為了表明自己的立場,進行的報復行動。
不得不說,此前「北溪」管道泄露事件,給歐洲民用基礎設施,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其不僅破壞了俄歐之間的天然氣貿易,更是開了一個極其惡劣的壞頭。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為了逼迫英國退出戰爭,對所有懸掛英國國旗的商船實施擊沉的無限制潛艇戰。
現在歐洲海底天然氣管道,海底電纜這種民用基礎設施,事實上都不再安全了。儘管這次事故的原因還沒有查明,但民眾和媒體對此事風聲鶴唳的態度,證明俄烏戰爭給全球帶來的外溢影響,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所謂「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如果北溪管道真如普京所說,是盎撒人為主的英美炸的,那麼接下來他們將為此承擔嚴重的後果。
一旦雙方關係繼續惡化,英美繼續用這種下三濫的手段,想要逼迫俄羅斯服軟,那麼像挪威海底電纜斷裂這樣的事情,一定會更加頻繁的出現。
這正是攻擊北溪管道這種民用基礎設施的必然結果。
而對於全球來說,歐洲民用基礎設施變得不再安全,只是這場戰爭帶來的外溢影響之一,而且還不是最大的。
隨着烏東四州「併入」俄羅斯,烏克蘭在戰場上不顧一切的反攻,俄羅斯進行部分動員,俄烏戰爭升級已經不可避免,在這種情況下,又發生了北溪管道被炸的事件,歐洲的能源危機愈演愈烈。
一方面是因為本來歐洲就因為制裁俄羅斯能源,導致天然氣供應不足,現在戰爭形勢升級,輸送天然氣的管道被炸,人們的恐慌情緒泛濫。
全面的恐慌下,都不需要真實地購買,僅僅是預期的變化,都足以帶來歐洲天然氣的繼續漲價。歐洲天然氣需求大增,又不能從俄羅斯購買,就只能轉向美國、卡塔爾等國家購買天然氣。
而這些國家的天然氣,以往主要是由亞洲國家購買的,現在歐洲把亞洲的份額買走了,亞洲國家可以購買的天然氣就少了。
供需關係影響價格,可購買的天然氣少了,價格自然也就上去了。最近幾個月,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在內的亞洲國家,向外發起的天然氣長期項目招標,竟然沒有公司去參與,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綜上所述,不管是歐洲民用基礎設施,因為北溪管道的被炸變得不安全,還是俄烏戰事升級預期,帶來的全球天然氣供應緊張,都值得我們警惕。
雖然說中國由於和俄羅斯之間的天然氣貿易,以及在新能源方面的布局,在能源問題上面對的處境比歐洲好多了,但北溪管道被炸足以證明,現在支持烏克蘭跟俄羅斯耗下去的某些國家,已經徹底撕破臉,變得無所顧忌了。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要重視能源基礎設施的安全,避免「意外」降臨在我們頭上。
而能源價格上漲的問題,影響是全球性的,就算我們不會遇到危機,全球其他地方的能源價格上漲了,中國的能源成本,肯定也會隨之升高。
所以就需要我們建立多元化的能源進口渠道,更快更好的部署新能源戰略,儘可能的削弱進口能源帶來的各種風險。
更重要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現在歐洲發生各種以前想像不到的「意外」,根源就在於俄烏戰爭長期僵持,已經影響到了歐洲諸國的生計。
人在挨餓受凍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能幹出來的。眼下歐洲的混亂,代表着歐洲諸國已經快要撐不下去,維持不住文明的「體面」了。
這種混亂,隨着經濟的傳導鏈,最終必然由歐洲蔓延到世界。如果俄烏戰爭不能在短期內結束,那麼一個長期的、區域動蕩的世界格局,就不可避免了。
對此我們也應該有所準備,秉持底線思維,只有我們準備得足夠充分,才能應對這個「意外」越來越多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