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金丹丹
黃希已經連續兩周沒和婆婆說話了。
她怎麼都沒想到,有了小寶後,原本還算平穩親密的婆媳關係竟跌至冰點。

今年9月,婆婆來杭州接替外婆照顧倆娃。
黃希五歲的兒子經常要去「招惹」五年級的女兒。姐姐正做作業,弟弟就湊上去東看看西瞧瞧,還要動手撩這撩那的。
前幾天,姐姐正用超輕黏土做地球儀,半成品晾在書桌上,去廁所這麼一會兒的工夫,弟弟悄悄潛入,一伸手壓扁了地球儀。
姐姐氣得大叫,一把把地球儀搶過來,弟弟又去奪……最後兩個人扭打在一起。黃希回想起那個「不堪回首」的場面,搖斷頭。
「突然,奶奶出現了,開始安慰弟弟,批評姐姐,說姐姐都五年級了,那麼大個人,還那麼不懂事不知道讓着弟弟。」
黃希看不下去,忍不住跟婆婆說,讓她不要管兩個娃的事。
「沒想到我語氣沒控制好,話重了,婆婆一下子炸了,說她幫着帶娃很累,我還這樣說她,很委屈,還說自己要回老家了。我解釋了幾句,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大的,讓大的讓小的。沒想到『越描越黑』,根本沒法溝通下去了……」
如何處理大寶和二寶的關係,是個永恆的話題。

二寶媽媽許女士最近也很頭疼。
許女士家有兩個兒子,大的初二,小的一年級。「小的剛讀一年級,我忙不過來,外公幫忙帶。」
外公一來,許女士馬上發現了問題,大寶小的時候,外公把大寶寵上天,現在,又改寵小寶。
「可能覺得大寶大了,用簡單的物質無法維繫親密關係,就拚命滿足小寶,買玩具、零食。」許女士說,明顯感覺到大寶的失落,雖然已經初二了,但內心還是渴望有關注的,大寶最近情緒上也比較敏感。
前幾天,晚飯後小寶幫忙收拾碗筷,外公就下意識地說,還是小寶能幹,這麼小就那麼懂事,哥哥就什麼家務都不弄。「大寶就在旁邊,也沒說什麼,但馬上進房間,重重關上了門。」許女士說,自己現在拚命做「和事佬」,想多關心、關注大寶,來爭取一個平衡。
如何處理二寶的關係?平衡大寶小寶的情感投入?
杭州市優秀教師、區名班主任,杭州市濮家小學的余晶晶老師說,這些年聽到過很多溫暖和歡樂的大小寶故事,也遇到一些二胎家庭的孩子產生情緒上的問題。
「兄弟姐妹之間有着競爭心理,害怕父母對自己的愛被分割甚至失去。尤其對於大寶,原來佔據『優勢地位』,享有父母百分百的關注,但第二個孩子的出生從客觀上改變了這樣的格局。如果沒有良好的引導,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的老大,面對弟弟妹妹,會有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如果處理不當,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余老師說,第二個孩子的到來,對第一個孩子來說,可能出現一種「情緒打擊」,如果爸媽給大孩子一種自然、坦然、安全、支持的保護,孩子一般會安然度過「競爭」導致的焦慮和排斥心理,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敵意」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同胞間的情感。「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妥善平衡兩個孩子的愛和關注。」
余老師給了一些建議——
不要讓大孩子無條件地謙讓,承擔照顧小寶的「義務」。
不管是不是打算生二寶,在第一個孩子出生時,就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分享並不會讓自己失去什麼,而是得到了快樂。懂得分享的孩子,在有了弟弟妹妹後,不會感覺到自己的愛被「奪」去了,自己的愛並沒有減少,而是和弟弟妹妹分享爸媽的愛。
家長不要指責其中的一個孩子。
家有二寶,很多時候家長會用比較的方式來教育。家長千萬不要公開指責一方的缺點,比較好的方式是,表揚一個孩子的優點,來激勵另一個孩子。千萬別說「你們誰乖我就喜歡誰」,孩子會覺得愛是有條件的,會缺乏安全感,不敢表露真實的想法和需求。可以多和孩子們說:「你們都是我的最愛。」
「你是哥哥(姐姐)就要懂事,要讓着弟弟(妹妹)。」這樣的說法會讓大孩子覺得自己的權利和需求被剝奪,覺得不被愛,而小的孩子則容易無理取鬧。不要一味要求大孩子謙讓,即便是合理的謙讓,也要告訴孩子是為什麼。
在處理兩個孩子的關係時,除了父母,周圍人對孩子的態度也很重要。
比如去探望朋友剛生的小寶寶,給小寶寶帶禮物時,也要記得給大寶帶一份禮物,在誇讚小寶寶時,也不要忘記誇一誇大寶。如果親戚朋友對大寶開玩笑:「你媽媽有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你了。」「爸媽的財產以後要分一半給弟弟(妹妹)。」千萬不要覺得這只是開玩笑,孩子會覺得是真的,會對弟弟妹妹的到來充滿不安和敵意。如果有親戚朋友這樣開玩笑,請嚴肅制止他們。
在余老師看來,家裡有兄弟姐妹,會讓孩子在學習和模仿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換位思考,學會謙讓、互幫互助,對孩子的身心成長是莫大的幫助;對家庭來說,也是雙重的幸福,加倍的愛。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