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今年四川省需要重點監視的地震風險區域
我方綜合分析了四川省境內歷史上強震分佈和各個斷裂帶上出現的地震空白區域得出的以下2個風險區域。
建議有關部門提高對四川省境內的鮮水河斷裂帶和安寧河斷裂帶的地震前兆監測。
1、鮮水河斷裂帶
鮮水河斷裂帶位於四川省西部,地質構造上鮮水河斷裂帶位於巴顏喀拉地塊和川滇菱形地塊的交界,鮮水河斷裂帶是四川省境內7級或者7級以上地震頻率最高的斷裂帶,也是四川省境內強震最活躍的斷裂帶。
鮮水河斷裂帶西北起自西北起自朱倭鄉西北,經旦都鄉,雅德鄉,爐霍縣縣城,斯木鄉,仁達鄉,孔色鄉,麻孜鄉,道孚縣縣城,格西鄉,龍燈鄉,八美鎮,塔公鎮,雅拉鄉,康定市,燕子溝鎮,磨西鎮,得妥鎮,直至石棉縣西北田灣鄉附近。整個鮮水河斷裂帶全長約300餘千米。
另外鮮水河斷裂帶是四川省境內7級或者7級以上地震頻率最高的斷裂帶,資料數據顯示1700年至今322年的時間裏鮮水河斷裂帶上發生了9次7級或者7級以上的地震,下列是鮮水河斷裂帶歷史上7級或者7級以上地震信息。
1725年8月1日四川省康定市以西發生7級地震。
1748年8月30日四川省康定西北,道孚縣東南發生7級地震。
1786年6月1日四川省康定市南部-瀘定縣磨西鎮之間發生7.75級地震,地震導致大渡河沿岸發生大規模山體滑坡形成了堰塞湖,震後強餘震導致堰塞湖潰壩,洪水沿着大渡河一直衝到現在的湖北宜昌,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地震次生災害,地震和洪災共造成約10餘萬人死亡。
1816年12月8日四川省爐霍縣縣城附近發生7.5級地震。
1893年8月29日四川省道孚縣乾寧附近發生7級地震。
1904年8月30日四川省道孚縣縣城附近發生7級地震。
1923年3月24日四川省爐霍縣和道孚縣一線發生7.25級地震。
1955年4月14日四川省康定市折多塘附近發生7.5級地震。
1973年2月6日四川省爐霍縣附近發生7.6級地震。
按照鮮水河斷裂帶歷史上7級或者7級以上地震頻率來看鮮水河斷裂帶自1700年以來這322年間一共發生過9次7級或者7級以上的地震,平均每35.77年發生一次,值得注意的是鮮水河斷裂帶最近一次7級或者7級以上地震是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縣附近發生的7.6級地震,距今49年。
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強對鮮水河斷裂帶的地震前兆監測工作,特別是鮮水河斷裂帶道孚段附近的地震前兆的監測。
2、安寧河斷裂帶
安寧河斷裂帶位於四川省中南部地區,地質構造上安寧河斷裂帶位於川滇菱形地塊和揚子淮地塊交界。
安寧河斷裂帶北起四川省石棉縣田灣鄉附近,經新民鄉,安順鄉,石棉縣縣城西部,栗子坪鄉,拖烏鄉,彝海鎮,曹古鄉,冕寧縣縣城,林里鄉,復興鎮,先鋒鄉,瀘沽鎮,月華鄉,禮州鎮,興勝鄉,安寧鎮,西昌市區以西,馬道鎮,經久鄉,中壩鄉,黃水鄉,麻栗鎮,德昌縣,米易縣直至金沙江。整條安寧河斷裂帶如果算上雲南省境內延伸段的話長度超過400千米。
歷史上安寧河斷裂帶曾經發生過1480年9月27日四川石棉-冕寧一帶7.5級地震,1536年3月29日四川西昌北部7.5級地震等。
從強震活動頻率上來看安寧河斷裂帶雖然並沒有鮮水河斷裂帶那麼活躍但是其強震間隔時間長導致地震斷裂帶更容易蓄積更大的應力完成更大的應力釋放,而目前安寧河斷裂帶北段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區域。【安寧河斷裂帶北段上一次發生7級以上地震是1480年,距今已經長達542年之久,屬於典型的地震空白區域】
因此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安寧河斷裂帶的地震前兆監測,特別是安寧河斷裂帶北段。
關於未來四川省防震減災方面的一些建議
1、建議提高了一些地震風險較高的區域建築設防標準,特別是對一些具備潛在大地震風險區域或者地震空白區域建築的抗震設防標準需要進行提高,比如一個區域在數百年前發生過7級以上大地震,但是最近數百年甚至近千年沒發生7級以上大地震,這種區域就構成了地震空白區域,需要提高這些潛在大地震風險區域建築的抗震設防標準,做到能防百年一遇的大地震。
2、建議做好群測群防工作,發動群眾,提高群眾的防震意識和對地震前兆的識別能力。做好村鎮鄉村的防震減災方面科普工作。
3、建議有關部門在四川康定,西昌,雅安,成都設立防災物資儲備庫。根據歷史四川省地震活動頻率來看四川省平均每8至10年就會遭遇一次7級或者7級以上的破壞性大地震,由於四川省歷史上破壞性地震頻率較高,另外考慮到四川省歷史上破壞性地震分佈情況所以建議有關部門在以上四地設立防災物資儲備庫【儲備一些應急食品,飲用水,帳篷,鐵鍬,頭盔等抗震物資】。
這樣一旦未來四川發生強震或者破壞性地震的話可以快速調動這些物資用於抗震救災工作。【另外也可以儲備一些抗洪救災物資,比如皮划艇,沙袋等,這樣如果未來四川出現洪澇災害也可以用於抗洪搶險救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