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的緣故在家隔離,晚了一個月提貨,發現預定的愛馬仕竟然漲了5萬元;絕版手袋一包難求,二手平台加價數千元才買得到……

最近,隨着各大奢侈品品牌如同約好一般一個接着一個漲價,「投資不如買包」的相關話題被炒得火熱。
「奢侈品理財」真的靠譜嗎?
記者獲悉,即使對於有着豐富經驗的從業者來說,掌握所謂「理財密碼」也需要不斷在「打怪升級」中慢慢摸索總結。在當前絕大部分奢侈品進入二手市場後都會大打折扣的情形下,不虧便可以算作是賺了。
隔離1個月後提貨,愛馬仕包包漲了5萬元
熱衷於在二手奢侈品平台淘寶的金女士在近5年中購入了4款大牌包包,其中竹子綠和國旗紅愛馬仕Birkin在購入時分別為13萬元和12萬元多。如今再去二手市場上去看價格,至少有2萬多元的漲幅。不過對於日常自用的金女士來說並沒有實際意義,「我平時會一直背出去的,如果是打算漲價出手的收藏者會很注意保護,五金件等部位會做一些專門的保護。」
和她有同樣「淘包包」愛好的朋友李小姐前年在同一平台,在專櫃價格的基礎上加價約5000元購入了一隻CHANEL的迷你CF金球包,不同的是,這是一隻「全新未使用」的熱門款。「有些熱門款一般我們是買不到的,配貨也買不到,必須是門店有大額消費記錄的VVIP客戶才有資格拿貨。所以看中了之後,我也只能在二手平台上加價買。」

在李小姐看來,雖然她的這款自用手袋在一年多的時間裏已經從38000多元漲至45000元,但如果現在出手,算上使用後的磨損折價也並沒有「賺頭」,「一定要說理財的話,那當年這個包的賣家才是實實在在地賺到了錢,但她的前期投入也是很可觀的。」
在記者採訪的過程中,許多奢侈品買家乃至二手奢侈品市場的從業者都對「奢侈品理財」一笑而過。在她們看來,所謂的「理財說」,更多地是一種調侃或是茶餘飯後的談資,最多也只能算是從自身愛好中找到樂趣的一種「小確幸」。

上海老牌中古店Aloooooha Vintage的運營總監Sissi加入這一行至今已有4年,在與客戶的交易和交流過程中,這種驚喜的出現頻率其實是很高的。
例如在2020年5月時Sissi就曾以5萬的價格,把一隻生產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愛馬仕鱷魚皮古董包賣給了一名老客戶,結果2個月後就在佳士得拍賣行看到一隻一模一樣的古董包最終以22萬元的價格成交。「我馬上就打電話給這位顧客報喜了。其實這個小姐姐也不一定會把包包賣了,但我們都產生了一種』我眼光不錯』的自豪感。」
最近一次驚喜發生在去年年底,一位顧客訂購了一隻愛馬仕並完成了付款,卻因為西安的疫情不得不在家隔離,最終提貨晚了一個月。到手時,這隻Kelly的二手價格已經提升了5萬元。
邊「打怪升級」,邊掌握「流量密碼」
身處二手奢侈品行業,每天要經手成百上千隻包包,Sissi也會在工作之餘練練自己的眼光:挑選喜歡且有一定保值能力的二手包,過一段時間再出手,4年里也完成了手頭部分閑置二手包的流動。
在這一過程中,只要不虧,對她而言便算是賺了。
第一隻讓我賺錢的是LV的常青款KEEPALL,當時在中古店買的時候很便宜,才3000多。大概過了一年吧,因為疫情的緣故,出差和旅行有所減少,覺得放在家裡有些佔地方,就乾脆5000多元賣了。
Sissi笑言,如果憋到現在,這隻旅行袋在二手市場的價格至少可以開到7000元。而她如今背的一隻CHANEL的中古款CF也屬於目前市場上的「保值天花板」,專櫃出售的復刻版幾乎每年都會有20至30%的漲幅。
她把這種從工作發展出來的個人興趣愛好稱為在二手市場中的「打怪升級」。
第一階段是選擇在二手市場淘一些較專櫃更便宜,且品相不錯的包包;如今她處於的第二階段則實現了「有進有出」,選購時着重考慮保值、升值可能或是明星效應——因為明星帶貨而成為爆款的包包一旦在專櫃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已流入二手市場的同款就會馬上成為「香餑餑」,定價也將隨之水漲船高。
比如谷愛凌背過的 LV DAUPHINE最近就如同坐上了火箭,熱度直線上升。

第三個階段要求會更高一些,有些買家會有的放矢地去搜羅稀有皮、限量款的包包進行收藏,這不僅需要專業的眼光和知識儲備,更需要一定的財力基礎。
記者獲悉,奢侈品二手店或平台在對出售商品定價時會綜合考慮多個因素,包括成色、皮質、五金配件等等。例如經手的工作人員會仔細檢查包包是否做過養護,不然就說明之前可能已經出現過一些瑕疵;五金配件的氧化程度、光澤度,內外皮層是否有劃痕、磨損以及身份卡標是否齊全都會影響最終的價格。
因此,實際使用過的包包進入二手市場後,價格自然會打折扣,且除了愛馬仕、LV、CHANEL等頂級品牌的經典款之外,其他皮具、手袋的二手價與專櫃價都拉開了很大的差距,部分知名品牌的包包更很有可能跌破2至3折,甚至更低的「骨折價」。
消費者「買漲不買跌」,能堅持多久?
進入2022年起,各大奢侈品品牌紛紛調整價格的消息就不斷在社交平台上刺激着人們的神經。於是我們看到了,LV預告最高漲幅超過了15%,各門店前排起了長龍。

隨後GUCCI宣布2月18日漲價,人們又一窩蜂地研究起了「經典推薦」。即使漲價後,芮歐百貨的品牌門店中依然人氣高漲,Marmont系列中號價格提升了500元、1955小號漲了1000元,在很多人眼裡其實還有些無關痛癢。
這兩日CHANEL即將於3月再度漲價的傳言又甚囂塵上,雖然並未「官宣」,但無論在專賣店還是二手中古店裡,都已成為熱議的焦點。
以LV為例,此前官方對漲價理由的解釋是「與全球製造和運輸成本上升有關」,但事實是,奢侈品本身的成本其實是很低的,消費者看重的其實是其有一定象徵意義的附加屬性。兩者相加,就能給奢侈品行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增長率。
消費者「買漲不買跌」自然無可厚非,近期「買奢侈品當理財產品」的吆喝也為奢侈品行業賺足了營銷噱頭。值得注意的是,在奢侈品的價格變動之下,購買趨勢陷入了越貴越買的怪圈,卻並非長遠之計。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中國奢侈品零售行業的新常態將是一個以本土化消費為主的市場,年輕消費者必然日益成為主力。而這一群體不僅想買大牌,且希望有更多樣化的選擇、更豐富的時尚調性,而這一理念卻明顯與擁有「保值增值」屬性的奢侈品款式有很大的衝突。「年輕消費者正在重塑中國的奢侈品市場,並將繼續對市場發揮影響力。在真正的年輕化、個性化比拼中,奢侈品的競爭力其實並不算太強。無限制的漲價總有一天會突破已有受眾的心理底線,甚至激起逆反心理。」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