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
——曾國藩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國內名牌大學南遷到古城長沙,聯合組成「長沙臨時大學」,簡稱「長沙臨大」,是為「西南聯大」的前身。

「長沙臨大」校址——湖南聖經學院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日本鬼子鐵蹄的踐踏下,中華大地硝煙瀰漫,滿目蒼痍。根據國民政府指令,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國內名牌大學不得不南遷到古城長沙。當時的校總部就設在長沙市韭菜園聖經學院內(今省政府二院),合組成長沙臨時大學。這個校名是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三位校長在南京教育部開會時商量確定的。當時的教育部頭頭們認為抗日戰爭不會太久,也許一年半載,故以「臨時大學」命名,一切都是做臨時打算。
1600多名來自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後,其中朱自清、聞一多、陳寅恪、馮友蘭、金岳霖、潘光旦、吳有訓、顧毓琇等一批教授最早趕到。

「長沙臨大」各學系教授會主席一覽表
1937年10月25日,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學。可遺憾的是,報到的學生僅1452人,不到三校原有學生總數的一半。其中,北大學生342人,清華學生631人,南開學生147人,新生和借讀生232人。文學院設在離長沙100多里的南嶽,工學院三、四年級在湖南大學借讀,理學院和法商學院學生住在協操坪的舊營房內。當時社會上很多人對這個新成立的臨時學府表示懷疑:不但在物資上喪失了原有的優勢,更擔心三校各有不同的傳統作風,能不能合作辦得下去。
其實細究起來,三所名校「異不妨同」,有着長期合作的思想基礎。北大在文史哲方面特別優越,而清華的若干文史哲學科不亞於北大。清華在理科方面特別發達,而北大的若干理科不亞於清華。南開以經濟研究所特別知名,而北大、清華在經濟理論方面都不亞於南開。另一方面,三校有「山、海、雲」之稱,意即南開穩定如山,北大寬容如海,清華智慧如雲。各有特色,但都有着濃郁的現代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好學風。
為了增強「臨時大學」的社會影響力,校方邀請了一批社會名流來校講演。這些人物包括湖南省政府主席張治中、大公報總編張季鸞、國民黨高級將領白崇禧和陳誠、前中共總書記陳獨秀以及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等,他們的演講既深受學生歡迎,又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三校百餘名教授「辭卻了五朝宮闕」北平,「暫駐足衡山湘水……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西南聯大校歌)。他們不是戰時古城的難民過客,而是抗戰烽火中的文化傳人。南嶽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在《懷念金岳霖先生》一文中說:
從表面上看,我們好像不顧國難,躲入了象牙之塔。其實,我們都是懷着滿腔悲憤無處發泄,那個悲憤是我們的動力……金先生的《論道》和我的《新理學》,都是在那裡(南嶽)形成的……有人問:為什麼要用這個陳舊的名字?金先生說:使為了讓它保留一點中國味。那時,我們想,哪怕只是一點中國味,也是對抗戰有利的。
「臨大」南嶽文學院容肇祖教授曾以3首絕句概述了文學院教授們對抗戰的態度。其一說:
久旱蒼生望岳霖(金岳霖先生),
誰能濟世與壽民(劉壽民先生)?
其二說:
養士三千江上浦(浦江清先生),
無忌何時破趙圍(柳兄忌先生)?
其三說:
從容先着祖生鞭(容肇祖先生自稱),
未達元希掃虜煙(吳達元先生)。
南京失守後,京滬漢奸粉墨登場,漢渝親日派和恐日派大唱投降論調。這時正如清華馬文珍先生所說:
南京炮火震漢湘,吳楚東南半壁亡。
江山萬里輕拋棄,巷尾街頭議戰降。
臨時大學政治系浦薛鳳教授見此情景,曾在課堂上大書「火燒到眉毛尖上來了!」並引用兩句唐詩說:「漢兒盡說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兒!」表達了他對投降派的憤恨。
國難當頭,災難不斷。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一個月後的12月13日南京又相繼淪陷……消息傳到長沙臨時大學,群情激憤,在校學生1067人舉行抗日誓師大會,不少同學淚水沾巾,紛紛要求上前線殺敵。臨時大學黨支部及時組織40多人參加「湖南青年戰地服務團」。地下黨員熊向暉、許建國、張華俊組成領導小組,傅國虎率領一個小隊,池際尚率領女生隊,前往陝西鳳翔一帶,從事抗日宣傳、民眾組訓、軍隊教育、社會服務等工作。在「臨大」南嶽文學院的長沙籍學生張生力等獲悉南京失守的消息後,坐立不安,無心讀書,邀集4名同學組成奔赴前線小分隊。因無路費,曾向學校的教師募捐。朱自清先生家庭負擔較重,仍帶頭捐了款。12月14日下午出發前,文學院專門開了歡送會。張生力在會上說:「我們不是茫茫然而來,也不是茫茫然而去,而是要奔赴堅持抗戰的地方去!」他們5個人坐火車到達長沙後,即去找八路軍駐湘通訊處要求開介紹信奔赴延安。通訊處主任王凌次接待了5個學生,當時把張生力留在長沙協助周立波辦《抗戰日報》,其他4位同學通過沿途地下黨組織聯繫護送往延安。
「七七」事變前,北大有地下黨員46人,清華有地下黨員42人,進入長沙臨時大學後的北大黨員只有吳磊伯、關士聰、張生力(張干勝)等6人,清華黨員只有丁務淳(周宏明)、吳繼周、郭見恩等12人。臨時大學吸收了一批積極分子入黨,其中有宋平、池際尚、趙石等9人。當時,長沙市總共只有地下黨員50多人,其中臨時大學的黨員佔了一半多。臨時大學黨支部成立於1937午10月,丁務淳任書記,吳繼周、郭見恩任支委,這是長沙市抗戰期間文教系統成立最早的黨支部,也是戰鬥力最強的黨支部。這個黨支部為了團結湖南大學、湘雅醫學院、民國學院組成抗日救亡陣線,曾由支委吳磊伯負責籌建長沙市大學生抗敵救國聯合會。為了紀念「一二·九」運動兩周年,曾由支委郭見恩動員長沙市各校學生參加臨時大學舉行的講演會。
1937年11月,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成立黨支部時,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是由臨時大學黨支部書記丁務淳擔任的。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組織的「傷兵服務團」和「難民工作團」,都建立了黨小組,在其領導下的讀書會、時事研究會、戲劇社、歌詠隊等共有30多個單位,成為湖南文化界抗敵後援會的主要陣地。1938年2月臨時大學西遷昆明後,留在長沙的丁務淳接任長沙市委書記,吳繼周出任長沙市委組織部長。
1938年元旦,長沙市各團體舉行抗敵宣傳大會,臨時大學劇團在天心閣、經武路、中山路、教育會坪,演出了街頭話劇《瘋了的母親》,後又在「民眾俱樂部」和「青年會」演出了《暴風雨的前夜》,衝破了長期沉寂的長沙劇壇。長沙市第七難民收容所所長黃紹湘是清華學生,他組織了一個「難民劇團」,在臨時大學劇團的幫助下,演出了《中華民族的子孫》《血灑晴空》《後防》等劇目,收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長沙臨時大學當時在長沙十分活躍,不少學生參加了「學抗會寒假工作團」組織的「晨呼隊」。他們黎明即起,奔赴市內幾條主要街道,首先高唱救亡歌曲,然後齊聲連呼口號;「我們不要忘記偉大的南京!」「我們不要忘記敵人的凶暴行為!」「我們不要忘記死難的將士和同胞!」「同胞們,趕快起來,挽救中華民族的危亡!……」歌聲、口號聲此起彼伏,劃破了古城長沙黎明的長空。
1938年2月,春節剛過,曾由南京遷到長沙的金升美玉茶莊的交輜學校(後改名為陸軍機械化學校)提出告示:招收第二期技術學員81人,臨時大學機械系主任庄前鼎動員同學去報考,並承諾清華可以給他們保留學籍,將來可以復學。臨時大學還派戴中孚、陳繼善兩位老師去教機械設計、汽車工程、內燃機等課,清華承認這些課程的學分。這樣一號召,清華機械系11級23位同學中只有5位去了昆明,18人考入了交輜學校,其中有章宏道(章文晉,後任外交部副部長)、李智漢(李匯川,後任外交部研究室副主任)、吳仲華(後為國際葉輪機械三元流動理論創始人)。清華電機系11級考入交輜學校的還有蘇有威(蘇哲文,後任電力部副部長)等10人。學習6個月後,分配到機械化部隊、炮兵部隊、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等單位工作。第一期畢業的清華機械系10級學生張厚英(張自清,女,後任機械工業部司局長),留在交輜學校擔任地下黨支部書記期間,中共湖南省工委軍事部長聶洪鈞曾派張生力與她聯繫過幾次。
第二期畢業的聿宏道、辛智漢、蘇有威、何英(原系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學生,後任外交部副部長)等12人分配到二〇〇師(該師駐在湘潭,師長杜聿明)。聶洪鈞曾派張生力打入到二〇〇師步兵團第三營擔任文書,對這12個地下黨員進行內部領導,後因被副營長(復興社分子)懷疑而離去了。1941年前後,清華10級和11級的同學大都回到昆明西南聯大復學了。
隨着抗日局勢繼續惡化,11月12日上海陷落,一個月後的12月13日南京陷落,武漢告急,長沙的局勢也越來越危急。教育部通知長沙臨時大學準備西遷雲南昆明。經過第一學期學習後,1938年2月下旬,長沙臨時大學開始西遷昆明。
西遷路線之一,是由200多名師生組成的「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韭菜園出發,沿湘江坐船到常德,然後步行經湘西的古丈、花垣到貴州的黃果樹,繼續西行到雲南沾益,最後到達昆明。歷時68天,跋涉3500餘里。

「長沙臨大」師生三路入滇示意圖
參加步行團的教授只有聞一多、曾昭掄、黃子堅、袁復禮、車繼侗等5人。湖南省主席張治中特派中將師長黃師岳為團長,領導這次「長征」。黃子堅教授為副團長,照顧全團生活。身穿長袍、捲起褲腳的聞一多教授,一路上指導學生廣泛宣傳抗日,進行社會調查,訪問民俗,收集民歌。他想到抗戰生活的艱苦,決心在西遷途中開始蓄鬚,不到抗日勝利決不剃鬚。他對學生說:
屈原的那些愛國愛民的詩篇,是和他長期過着流放生活密切相關的。我們今天讀屈原的書,就要走屈原的路。
西遷路線之二,是由長沙坐包雇的長途汽車,經廣西南寧、鎮南關到達越南的同登,再改乘火車經河內、老街抵達雲南蒙自。梅貽琦校長走的是這條路線。
西遷路線之三,是從長沙乘火車經廣州去香港,再坐海輪到越南的海防,再改乘火車進入雲南境內,走這條路線的大都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女同學。三路學生齊集到昆明的只有875人。
1938年5月4日開學時,已改校名為西南聯合大學。這時,學生宿舍門口貼了一副對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讚揚長沙臨時大學遷校「長征」的勝利。
原標題:抗日戰火中的「長沙臨大」,原載《文史拾遺》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