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首屏新聞樂山7月18日訊(記者 李舉濤)17日,樂山岷江東岸,一餐廳因傳出發現恐龍足跡,引發廣泛關注,並快速登上熱搜。專家現場考察認定,系白堊紀早期夾關組的雷龍足跡,同時也是目前唯一一個在餐廳發現的恐龍足跡,距世界遺產樂山大佛僅5公里。
在樂山園藝森林餐廳餐廳,一處幽靜的院壩內,幾處並不起眼的坑凹被圈上了白色的記號。市民歐鴻濤介紹,7月10日,他與朋友在此餐廳用餐,拍照打卡時,意外發現這些奇特的坑凹,出於對科普的愛好與了解,直覺告訴他這很有可能是恐龍的足跡。當晚,他通過微博聯繫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並發送照片進行求證,沒想到竟吸引了專家團前來考察。

被發現的「足跡」(劉婕妤 攝)
7月16日,邢立達副教授與自貢恐龍博物館彭光照研究館員等組成的專家團隊,來到該餐廳考察研究和測量,並對足跡進行了無人機拍攝以及3D掃描。經研究認定,是白堊紀早期夾關組的雷龍足跡,10餘個足跡組成了兩道行跡。據現場信息分析,足跡為兩隻體長約8米的蜥腳類恐龍所留,它們在距今約1億年前的古樂山乾旱環境的河流邊活動,留下足跡。
而有意義的是,這是首次在樂山城區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邢立達表示,能在市區找到恐龍足跡,無論在國內還是世界上都很少見,對當地及周邊生物多樣性具有一定研究價值。此外,恐龍足跡距著名的樂山大佛僅5公里,這套地層是連續的,其沉積物也是日後樂山大佛的基礎,無形中為大佛和這個區域加進了一層背景,有着潛在的科普和旅遊價值。如何保護呢?邢立達表示,恐龍足跡保護是世界性難題,因其有不可移動性,也很難被切割出來放到博物館,他們選擇三維掃描後用3D打印機打印出來,作為科研機構永久留存的一個樣本。而對於現場,建議進行水的疏解或者阻礙,避免動植物、微生物等侵襲而進一步風化,並放上告示牌及科普牌,避免踩踏的同時也讓人增長知識。
聽取建議後,餐廳負責人朱女士決定將走廊圈起來,對這些足跡進行保護。而驚喜之餘,她也有更進一步的打算。「可能未來針對這個白堊紀恐龍主題做一些餐食,會把對恐龍的一些介紹形成文本,把它放在旁邊,來用餐的客人就可以一目了然的科普到這些知識。」朱女士說。
(李舉濤)
(四川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