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叔的這篇國際評論,來分析俄烏戰爭中美國的態度。
戰爭已經進行了60天,作為西方盟友領頭羊的美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態度可謂舉足輕重。不過木叔注意到,一些政要暗示,美國和一些國家試圖利用烏克蘭來拖垮俄羅斯。
比如土耳其外長4月21日就不點名說有一些國家想這麼做。
過去有一些陰謀論甚至認為,美國政府早就有一個周密計劃,早就想以烏克蘭為圈套和誘餌,引誘俄羅斯最終發動了戰爭,進而陷入了一個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
不過根據美國媒體彭博社引述美國官員的說法,戰爭之初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國並沒有預料到,也沒有計劃會發生這樣的一場戰爭。
幾個例子可以說明:
1)在戰爭爆發最開始的幾天內,美國明確對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說準備給他到國外避難或者建立流亡政府提供方便。
不僅是美國,英國和歐洲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這意味着美國和西方盟友那時候對烏克蘭的抵抗沒信心,也說明他們根本沒為烏克蘭的抵抗做準備。
2)根據美國媒體引述的消息,當時美國官方對烏克蘭戰爭的假設是:俄羅斯軍隊將迅速佔據烏克蘭大部分地區,因此美國需要的是支持烏克蘭的游擊隊進行低烈度的抵抗。
事到如今顯然烏克蘭人的鬥爭意志遠超美國預期,特別是在馬里烏波爾近2個月的戰鬥完全出乎美國甚至俄羅斯的預料。
3)美國試射新武器都不願意公開刺激俄羅斯。比如4月中旬媒體透露在戰爭開始後不久的3月份美國試射了高超音速導彈,但是卻秘而不宣,原因就在於他們不想過度刺激俄羅斯,讓俄羅斯在戰場上變得更兇悍。
4)美國始終拒絕要派北約部隊或者美軍參戰,甚至在給烏克蘭武器時,都不說提供戰機等進攻性武器,只是給零部件。
因此媒體分析認為,美國政府當初沒想過戰爭能如此擴大,然後把俄羅斯置於死地。儘管他們把俄烏戰爭看作削弱俄羅斯的良機。
換句話說,俄烏戰爭的起因當然有美國和北約對俄羅斯的長期刺激,但做出戰爭決定的,只能是克里姆林宮,而不是白宮。
換句話說,拜登不可能遙控指揮俄羅斯人做什麼。
因此木叔認為,我們不能被網上一些陰謀論帶偏了,從而對俄烏戰爭的看法產生根本的影響,這不利於我們正確認知目前的國際形勢。
不可否認的是,美國人對俄烏戰爭的態度有一個轉變過程,已經從過去的那種想當然,甚至試圖超脫的國家,轉變到了如今最積極給烏克蘭提供軍備和經濟支援地國家。
這個轉變有兩個誘因:
第一,烏克蘭人的堅持。
所謂「自助者天助之」這句話用在烏克蘭戰爭上很貼切。如果不是澤連斯基那一句「給我們武器,我不搭順風車離開」的話,恐怕烏克蘭現在的局面早就是一盤散沙了。或許和美軍撤出後的阿富汗有一拼。
既然烏克蘭政府不跑,還在堅守,那麼美國人和西方人當然就有了支持的基礎。
第二,俄軍水平讓人吃驚。
以上木叔提到了,美軍和全世界之前都認為俄軍一旦決定對烏克蘭下手,將快刀斬亂麻一樣佔據大部分地區。但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
在這種戰場形勢下,美國人轉變態度,大膽且持續地給烏克蘭提供武器支持也就沒什麼可顧慮的了。
【所有作品已受版權保護,嚴禁抄襲、轉載,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