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10月18日訊:據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南投縣文化局為鼓勵傳統表演藝術保存團體,自行織布製作演出時的傳統服飾,日前整合張鳳英與賽德克傳統文化藝術團,在仁愛鄉辦理傳統織布工藝傳習,並在文化局陳列室舉辦原鄉傳習計劃成果展。
張貴珠(左)及張鳳英一家三代織女,傳承賽德克族織布技藝。(廖志晃攝)
南投縣是漆藝重鎮,王清霜、李榮烈及黃麗淑老師,都是台灣指定的著名大師;賽德克族人從張玉英、張貴珠到張鳳英老師,一家三代織女,傳承精湛技藝。當地文化局長林榮森表示,漆藝與織布都是珍貴資產,因此出版專書傳世。
文化局為了讓更多民眾了解賽德克織布及傳統漆藝技術,委託張鳳英及雲林科技大學黃世輝老師團隊,協助編纂《三代織女─一個賽德克家族的技藝與記憶》、《漆采本紀─南投縣漆藝發展史》,15日在文化局舉辦新書發表會,希望透過專書及展覽,讓民眾感受工藝的奧秘。
投縣文化局出版《三代織女》、《漆采本紀》,15日發表新書。(廖志晃攝)
林榮森指出,這兩本書對南投的文化及工藝產業別具意義,希望透過書籍的介紹,讓更多人了解傳統漆藝、賽德克編織,保存、傳承並發揚光大。
張鳳英說,《三代織女》記錄少數民族文化背景及社會變遷,介紹織布技法、材料製作,為珍貴的文化資產留下紀錄,書中展現三代織女的歷程,每代有不同的做法與背景,每個年代呈現與追求的目標也有差異。外婆的年代織布做衣服,家人才有衣服穿;媽媽的年代因經濟起飛,專註在製作觀光地區的商品;她則是從2012年被南投縣文化局登錄為賽德克傳統織布工藝保存者後,不斷進行有系統的傳習課程,希望能為後代織女提供創作及發展的基礎。
南投縣文化局出版《三代織女》、《漆采本紀》,傳承精湛工藝。(廖志晃攝)
黃世輝說,日據時代的漆藝學校培養漆藝種子,讓日治時期的漆工藝,透過這些老師開枝散葉,讓愈來愈多人喜歡漆工藝;《漆采本紀》從漆術源起、漆術原料到漆藝創作、教學發展;更感謝張賽青老師以「頂真」精神撰稿,讓專書順利付梓。(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