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到過馬來西亞旅遊,或許會發現馬來西亞的中華文化傳承,對比周邊國家,像是節慶,習俗,祖籍文化,都保留得特別完整!
但這一切的背後都有一個根源,就是教育體制!在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至今和其他源流學校並齊,備受重視!然而,這一切並非垂手可得,而是由前人排除種種波折致力促成!
今天就來回顧5位教育先賢拼華教的事迹!
【第一位】敦陳禎祿 爭取華人公民權
陳禎祿(1883/4/5-1960/12/21),馬來西亞最大的華人政黨—馬華公會的的創始人及第一任總會長。
陳禎祿的祖先來自中國福建漳州,祖父做船務生意。陳禎祿在馬六甲出生,畢業於新加坡萊佛士學院,1902年起在該學院當了6年的校長。1908年他回到馬六甲,投身於橡膠工業。
儘管是當時社群中的人生贏家,他不忘同胞,一致維護中華文化。1922年他被任命為海峽殖民地立法議員後,更努力地為華人的爭取平等權益。
1931年時,英殖民統治者強硬推行「親巫裔政策」,他強烈反對,還發表備忘錄,指出英政府歧視華人的政策。另一方面,他不忘關心華人的文明發展,包括主張華人婚俗合法化,為後代華人公民權鋪下路。
二戰時,陳禎祿避難於印度,但也沒閑着,創立了 「海外華人協會」,並準備回馬後將成立一個華人協會,有組織地爭取華人的利益。
因此,馬來亞華人公會(馬華公會)於1949年正式成立,陳禎祿出任第一任總會長,主張開放黨籍,讓所有有意在馬來亞定居的華人申請加入。
隨後,陳禎祿帶領馬華與友族一起爭取馬來亞獨立,和馬來人的巫統政黨領袖--東姑阿都拉曼出任「聯盟」聯合主席。
過程中,陳禎祿還和校教師會總會(教總)的林連玉聯手,使教育部嘗試把華校變成英校的企圖不能得逞,保全的華校。
1957年,聯盟和英政府談判成功,馬來亞獨立,陳禎祿也成為馬來亞開國元勛之一!
獨立那一年內,馬華公會成功帶領華社爭取讓超過100萬華人成為馬來亞公民!
所謂權利,必須先有權,後有利。陳禎祿爭取到公民權,為華教延續了權利。
陳禎祿
【第二】沈慕羽 不畏強權的教育家
沉慕羽(1913/7/20-2009/2/5)是一位敢怒敢言,不畏強權的教育家。
話說馬來西亞有兩大倡議華文教育的全國團體 -- 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董總),以及華校教師會總會(教總),合稱「董教總」,攜手為華教權益鬥爭超過半個世紀。
而沉慕羽就擔任了長達29年的教總會長,期間多次因為捍衛華教而遭受打擊。
祖籍福建省晉江的沉慕羽,出生在馬六甲,21歲開始成為教師,從此為華教獻身。二戰後他復辦多家學校,包括晨鐘夜學、培德學校,並擔任馬六甲平民學校校長長達27年。
1949年陳禎祿創組馬華公會,沈慕羽也加入了,擔任馬六甲分會義務秘書多年,還在1955年成立馬六甲馬華公會青年團。
沈慕羽在推廣文化工作也是不遺餘力,他創辦過《古城月報》、倡議成立民眾圖書館提升閱讀風氣、推動改革華語簡化漢字、重組馬六甲孔教會,也曾抗議剷平馬六甲的三保山以供商業用途的行動。
沈慕羽傾其一生,不怕犧牲地保衛華文教育,促使華教至今得以守住獨特地位。
沈慕羽
【第三】林連玉 華教鬥士與族魂
早期有名的華教鬥士,非林連玉(1901/8/19-1985/12/18)莫屬。
他推動了教總和董總的成立,致力維護華文教育,主張民族和語言平等,被褫奪公民權也在所不惜。
林連玉在中國福建永春出生成長,中文根基極好。青年時期移居馬來亞,1935年起在吉隆坡尊孔學校任教到1961年。
任何時候,林連玉都以行動捍衛華教。1951年他反對當時對華教不利的《巴恩報告書》,也同時促使教總成立,開啟領導保衛華教的旅程。
1954年,他提出列華語為官方語文之一,還與馬華公會會長陳禎祿聯手,使教育部要在華校開英文班的計劃落空。同年,董總成立了,這是由各州的華校董事會(董聯會)集結起來的總會。
當時馬來亞聯盟當時向英國爭取獨立。1955年,林連玉率領董教總(教總+董總)代表團,與陳禎祿和巫統領導層(最大的馬來政黨)會談。聯盟答應,若執政,將廢除《1952年教育法令》,重新釐訂對各民族公平合理的教育政策。
1956年,林連玉再率領董教總,爭取到華文成為三大源流學校之一,奠定了華文教育不滅亡的基礎。與此同時,他也忙於應付華文中學改制問題、超齡生問題、學潮問題等。
鬥爭未止步於此。獨立之後的1960年,林連玉表明不能接受當時的教育報告書,以防華校被改製為馬來中學。他很肯定,1956年時曾經爭取到時任教育部長拉薩答應不把對華教不利的「最後目標」列入教育法令中。
可結果卻是在1961年被內政部褫奪公民權,理由是林連玉故意歪曲政府的教育政策等等。
為了華文教育早已將個人利益置之度外的林連玉,過後隱居在吉隆坡二十多年,1985年溘然長逝于吉隆坡。出殯日出現上萬人空巷的送葬場面,為這位被公認為華教「族魂「的先賢致敬。華人從未忘記他為華教做出的犧牲與奉獻,換來華校能安好屹立至今。
林連玉
【第四】陳修信 為華裔子弟,堅持辦大學
陳修信 (1916/5/21-1988/3/17),是第三任馬華公會總會長,曾擔任馬來西亞財政部長達15年。在他任馬華會長期間,促成了拉曼學院成立,讓千萬名華裔子弟得以在可負擔的情況下,獲得高等教育機會。
陳修信是馬華公會創黨領袖敦陳禎祿之子,早年在倫敦攻讀法律,之後返國打理家族的橡膠園,是妥妥的世家之子。他不但繼承父業,而且延續父親的政治理想,希望通過政治提升華人的地位。
他在1948 年起就先後擔任立法議員長達26 年,早期當選馬華馬六甲支部秘書、馬青支團團長等職位。1959 年大選後,他出任財政部長。1961 年,陳修信被選為馬華公會會長。
在任期間,陳修信致力於平衡華人社會的訴求與政府的政策!
1969年,教總一心想要辦中文「獨立大學」,陳修信認為當時的大環境不太實際!
為了解決當時華裔子弟深造和出路問題,陳修信提出另一種辦法,選擇設立以英文為主的大專。
並且,這所學校應有學院的地位,能頒發廣受認可的文憑給畢業生。同時,馬華應該努力設法取得校地和資金來源,以及專業師資人才。
陳修信致力和政府對接,結果政府同意以「1元對1元」的原則承擔一半經費,成立「拉曼學院」,以國父的名字命名。
有政府半資助,拉曼學院得以廉宜的學費提供優質教育。1968年7月,拉曼學院正式成立,為無法踏進國外和政府大學門檻的華裔子弟提供高等教育,無分政治背景。
2013年拉曼學院升格為大學,2022年4月再升級為拉曼理工大學,享有每年數千萬令吉的政府撥款!
如今拉曼學院的教學素質,不僅獲得華社,也包括土著和大馬其他族群的認同。這些成就,都是陳修信的高瞻遠矚所留給後人的最佳遺產。
陳修信
【第五】郭鶴堯 為華人社會奉獻一生!
郭鶴堯是亞洲糖王郭鶴年的堂兄,3歲從福州下南洋,定居馬來西亞新山。
雖然早期接受的是英文教育,但卻受到父親郭欽端的影響,對華人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後來更是獲得了「陳嘉庚精神獎」,可見華社對他的貢獻的認可與尊重!
父親郭欽端曾任寬柔學校董事,而郭鶴堯就曾多次代表父親出席寬柔學校董事會議,在他的推動下,寬柔中學為學生建起了宿舍,也在校內開創了「董事不干預教學」的先例,為寬柔中學和其他獨中樹立了典範。
另外,是郭鶴堯還將畢生儲蓄的100萬令吉捐獻給「寬柔基金」用以協助清寒子弟升學,甚至提供退休福利金給教師。
郭鶴堯還曾擔任國光華小的董事長。學生規模從數百人的規模發展為數千人,暴漲的人數讓兩次擴建的學校也容納不下。
於是,郭鶴堯將自己的私人財產抵押給銀行作為融資條件,極力推動學校擴建,同時也帶領董事會申請分校,歷時多年,從中協調取得興建批文到確定國光二校選地。
郭老曾經歷兩次綁架。當時很多寬中學生到操場拉起布條,要求綁匪『盜亦有道』,儘快釋放董事長,而普通民眾,如計程車公會還印刷紙條,希望儘早找到郭老的下落。可以看出郭鶴堯在民眾心中的地位以及大家對他的尊重和愛戴。
郭鶴堯作為南方大學學院的發起人之一,也是積極地擔任起該校第一任和第二任董事長,共同促進了華社高等教育的發展。
此外,在他年屆96歲高齡時,在行動不便及視力不佳的情況下,仍心繫母校——寬柔中學,並出席校慶活動,而他的第一句話就是關心寬中董事會是否能籌得該校的建設計劃資金。
大半生熱心華文教育、文化與慈善事業的郭鶴堯,無形中塑造了華社一些重要的觀念和生活方式,促進了馬來西亞華人與時俱進。
郭鶴堯
最後想說的是,我們今天能夠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能夠自由學習中文,以母語來學習,並非理所當然!
先賢的自我犧牲,成就了華教的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