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們提到,五大學科競賽是目前高校普通自招中最為認可也是要求最為明確的競賽活動。以清北為起點,不同層次的高校在獎項要求上形成了一定的梯度劃分。
但實際上,大多數高校的要求都有着明顯的「虛高」成分。以省一為例,僅有浙大、上交、復旦、中科大、北航嚴格要求。那麼,其他高校真實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諸如南大、南開等名校自招初審學生中省一的比例有多少?接下來本文將為你詳細揭秘。
競賽證書樣例
首先我們有必要給大家科普一下五大學科競賽各級獎項的證書樣式,因為部分學生/家長對自己目前所擁有獎項的級別仍不完全了解,最常見的認識誤區即是把『市級獎』錯當成了『省級獎』,甚至還有人會把一些非正規仿冒比賽的獲獎證書錯當成了學科競賽獲獎證書。
鑒別學科競賽獲獎證書級別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兩種:1、看證書上的名稱;2、看頒獎單位(蓋章)。
以數學競賽為例,高校普通自招簡章中要求的『省一』實際是「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頒獎單位是「中國數學會」。
『國三/銅牌』實際為「中國數學奧林匹克三等獎」,頒獎單位是「中國數學會+中國科協」。
▲數學省獎證書
▲數學國獎證書
化學競賽的『省一』指的是「中國化學奧林匹克(初賽)一等獎」,頒獎單位是「中國化學會」。
『國三/銅牌』指的是「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三等獎」,頒獎單位是「中國化學會+中國科協」。
▲化學省獎證書
▲化學國獎證書
生物競賽的『省一』指的是「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一等獎」,頒獎單位是「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生物競賽委員會」。
『國三/銅牌』指的是「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三等獎」,頒獎單位是「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科協」。
▲生物省獎證書
▲生物國獎證書
由於數學、化學、生物三科的競賽在預賽階段都是由各省學會自行組織舉辦,所以各省預賽的具體名稱不一,通常會稱為「XX省競賽/聯賽」,同時頒獎單位是「XX省學會/競賽委員會「,下面兩圖為廣東地區化學和生物競賽的市級獎項證書,可供參考。
▲化學市獎證書
▲生物市獎證書
與其他三科不同的是,物理和信息學競賽在預賽階段就為全國統一命題、統一考試,所以鑒別獎項的級別依靠名稱即可(因為物理預賽的市級獎證書和複賽的省級獎證書同樣由中國物理學會頒發)。
▲物理省獎證書
▲物理國獎證書
▲信息省獎證書
▲信息國獎證書
以下為五大學科競賽各級別比賽的賽事名稱、獎項等級及發證單位的詳細統計。
省一數據解讀
下面,我們詳細介紹2018年各高校普通自招初審通過學生中的省一獲獎比例。
2018年部分明確要省一以上競賽生的高校「初審數據」如下:
註:清北普通自招除競賽生外,主要為學科營優秀營員;通過初審的競賽生也基本都是已提前獲得簽約的考生。
針對上表數據,率先要強調的一點是,清北自招省一比例尚未過半並不代表着要求「虛高」,而是由於兩校的普通自招體系特殊,與其他高校完全不同(具體情況後續單獨再做贅述),直截了當地說,未獲得「國決銅牌」以上的考生不必考慮。
其次,浙大、上交、中科大、北航、復旦這五所高校的「省一」要求十分嚴格,其中復旦省一比例最低的原因是其相較其餘四校招收文科生的比例最高。除去學科競賽省一和部分文科生外,其他能通過初審的還有極少數兩大科創競賽(青少年科創大賽和明天小小科學家)的國獎學生。
除去以上七所學校,其他高校的省一學生比例都十分有限,其中,同濟大學、中山大學在省一人數上仍比較接近,而剩餘的如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廈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初審通過的競賽生充其量都是以省二為主。換言之,它們的省一要求是顯著「虛高」的。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可以認為是這些高校對省一競賽生的吸引力稍顯不足。
相比之下,一部分「競賽要求為省二,但對省一設置了特殊政策優惠」的高校(如山東大學等)卻能吸引不少省一學生報考。這部分高校的「初審數據」如下:
從該表中我們不難歸納出這部分高校「省一優惠」的幾種類型:①免筆試,僅面試;②比省二降分優惠更多;③專業選擇的餘地更大。
因此,儘管大部分高校的自招初審憑藉一個省二即可通過,但手握省一等獎的學生在擇校環節還是有着更可觀的選擇空間(該表中的幾所院校便可作為自招的保底院校)。比如在限報兩所的情況下,某省一學生便可以從浙大、復旦、中科大這一級別高校中選擇一所衝擊降分,然後從華南理工、山東大學、大連理工這一級別高校中選擇一所進行保底。
最後是90所高校的省一數據,供參考。
小 結
以上我們主要分析了各高校對省一要求的虛高現象。實際情況是,除去清北以及浙大、上交、復旦等幾所頂尖高校外,其餘高校的普通自招有一個省二外加一定的綜合成績即有機會通過初審。
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多方面。一部分源於每年競賽省一的人數有限(8000左右),即便考慮一人可報多所院校的情況,總數也遠低於幾十所高校初審通過的人數之和,通俗而言,即「僧多粥少」。
事實上,不僅省一虛高,大部分高校省二的要求同樣存在虛高的現象(但由於部分省份未公布省二省三的獲獎數據,故無法統計出準確比例)。換言之,一個省三外加一定的綜合成績也能通過大部分高校的初審。這正如我們反覆明示的——競賽獎項和綜合成績彷彿動態變化中的兩環,一環不足,便需要另一環來彌補。(完)
轉自:博雅聞道北清培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