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在中關村加油站南側,各矗立兩塊大型的廣告牌子,一個是聯想集團,一個是四通集團。聯想賣漢卡和AST電腦,四通賣自產的一體機MS2401/2403。
三環建好後,有關部門允許給位於中關村的幾座橋命名。經過幾輪競爭,一向財大氣粗的四通拿下中關村大9街主幹道橋樑的命名,成為現在的「四通橋」。而聯想只拿下位於紅民村的一座橋樑命名權,也就是現在的「聯想橋」。
當時IBM還生產微機,十分經典的米黃色機箱,帶3寸和5寸兩個軟驅。其他品牌都叫IBM兼容機,哪怕是COMPAG, AST,LEO,ACER,還是四通和聯想。還有一種品牌叫zero,非常小眾,我只在美國使館見過和修過。
當時微機的「心臟」CPU也花樣百出,先是和主板一體不可拆卸,然後是主板廠家預置CPU卡座,CPU可以後裝,就是為了支持CPU升級。品牌也不只有INTEL,還有AMD和CX等。
後來英特爾公司推出兩項創新活動,一個是在品牌電腦機箱外貼自己的標籤「inter inside.」,表明是高貴的正品。二是推出包裝精美的盒裝CPU,深受配件市場裝機櫃檯業主的歡迎,因為它也是品質的保證。
聯想電腦經過短時間的猶豫,從一開始什麼品牌的CPU都用,到對INTEL的忠心耿耿。後來,更追隨着英特爾的節奏,不斷地推出新品,從而在中國微機市場扎穩腳跟。
但不論是聯想還是四通,對微機主要配件的國產化貢獻不大,聯想主板也是從華碩主板改進過來的。最大的顛覆來自於王之率領的長城電腦,國產硬盤橫空出世,雖然一開始的產品很大,很厚,很沉,散熱不好,還容易產生壞道,但畢竟是國產的,而且容量也不低。
近日,華為全國產化電腦橫空出世。讓中國人終於可以放心的使用電腦,因為它擁有一顆中國心。
我認為沒有必要拿華為電腦與其他品牌,因為根本就沒有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