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杜牧,你想到的是他哪首詩?
是「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還是「聘聘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或是「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從這些詩句表象看,杜牧就是一個典型的風流人物,常流連於煙花之地,整天有詩酒相伴、美女相陪,堪稱唐代「吳亦凡」。
但杜牧真的是如此不堪嗎?
(一)
杜牧出生於京城名門望族,系當朝宰相杜佑之孫。
近水樓台先得月,小杜在祖父杜佑的指導和培養下,從小就文采出眾,不僅擅長書法繪畫,而且熟讀文史典籍、各類兵書,按照這個發展方向,小杜將來必成大器。
但上天給誰的都不會太多。杜牧10歲那年,祖父、父親先後離世,只剩下母親和杜牧兄弟二人相依為命。
父輩多年累積,給杜牧留下了不少錢財,按理說應該夠他們衣食無憂好一陣子。但小杜畢竟從小就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的,從來沒有過苦日子,由奢入儉難啊,所以那點家產很快就敗光了。
杜牧一家生活徹底陷入困境以後,受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他對國家、社會的現狀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公元824年,16歲唐敬宗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還處於青少年叛逆期,喜歡到處玩樂、打夜狐,不思進取,更不理朝政。
除此之外,唐敬宗也很會享受,大興土木修建行宮。
杜牧聽說了這件事情以後,既憤慨而又痛心,寫了一篇,通過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希望當朝統治者能吸取歷史教訓,勵精圖治、富民強兵。
《阿房宮賦》構思精巧、文筆華麗、見解獨到深刻,長安城霎時間洛陽紙貴,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杜牧這小子才20出頭就能寫出這種文章,以後肯定是朝廷棟樑啊!」
(二)
杜牧看到街頭巷尾都在議論自己少年才俊,心裏不禁喜滋滋「看來我是個做官的料,我得參加科舉考試。」
公元828年,杜牧要參加科舉考試的信息傳遍了京城,許多讀過《阿房宮賦》的朝廷要臣爭先恐後給小杜寫舉薦信,都想把小杜攬入自己麾下。
太學博士吳武陵作為杜牧的鐵杆粉絲,更是拉下老臉跟當時的主考官溝通,給小杜要了個保送的名額。
但杜牧真才實學也不是吹的,他在同年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考試中,以高分通過了考試,不費吹灰之力就吃上了國家飯。
就業有了着落,小杜忙不迭給家人報喜:
《及第後寄長安故人》
東都放榜未花開,三十三人走馬回。
秦地少年多釀酒,已將春色入關來。
不得不說,年紀輕輕就有此成績,的確是有資本炫耀,小杜也不例外,都有些飄飄然了。
有一次,杜牧給幾個朋友去鍾南山的蘭若寺遛彎,遇到了一位僧人,僧人見他文質彬彬、談吐不俗,便問他叫什麼名字。
同行的基友答:「你連他都不認識啊,他就是名震長安城的杜牧啊!」
看來寺里可能還沒有通網,高僧滿臉的問號,讓杜牧有些不自在。
但他轉念一想:佛門中人一心向佛,早已不問世俗和朝政,哪裡會去關注社會新聞。想到這裡,小杜作了一首詩送給僧人:
《贈終南蘭若僧》
北闕南山是故鄉,兩枝仙桂一時芳。
休公都不知名姓,始覺禪門氣味長。
(三)
考上公務員後,杜牧官任弘文館校書郎。
公元833年,杜牧被淮南節度使牛僧孺授予推官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負責節度使府的公文往來,他的工作重心開始向江南地區轉移。
眾所周知,揚州地處江南,商賈往來頻繁,經濟的繁榮也帶動了文化的發展,揚州夜生活十分豐富,生性愛自由的杜牧很快就墜入了揚州的溫柔夜夢中。
牛僧孺對杜牧好到什麼地步呢?給他安排的工作都是最簡單輕鬆的,杜牧便有大把時間流連於煙花之地。此外,牛僧孺還曾安排保鏢暗中保護在青樓玩耍的杜牧。
就這樣過了3年,杜牧的任期結束,調回長安擔任監察御史。他十分不舍揚州的姑娘們,並給兩位姑娘分別寫了贈別詩:
《贈別二首·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贈別二首·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多年後想起這些風流歲月,杜牧滿懷感慨:年輕的時候不懂得珍惜,整日沉迷聲色犬馬,現在想起來那些日子就像不堪回首的夢境一樣: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四)
杜牧離開了揚州溫柔鄉以後,準備回歸政途大幹一場。但沒想到的是等待他的是狂風暴雨。
唐文宗時期,奸臣鄭經和很會拍皇上的馬屁,許多人都說鄭經和很可能要當宰相了。杜牧的好基友李甘氣憤地說:「如果鄭經和當宰相的詔書下來,我就把詔書撕了。」
這話傳到鄭經和耳朵,鄭經和就在皇帝面前告狀,李甘後來被貶出京,不久之後死在他鄉。
杜牧為朋友冤死感到痛心,但卻無能為力,於是他申請調到洛陽任職。
沒過多久,京城就發生了「甘露之變」,許多朝廷要臣被斬殺,杜牧因調離長安反而逃過了一劫。
但小杜對這次事件也是心有餘悸,京城太險惡了,我還是就窩在洛陽好了。
(五)
公元837年,遠在揚州的杜凱寫信給哥哥杜牧,告訴他自己的眼病越來越嚴重了。
時隔多年,小杜再次來到了揚州,但他毫無玩樂之心,帶着弟弟住到了城郊的禪智寺。在這裡,他看到了揚州偏僻幽靜的一面:
《題揚州禪智寺》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但由於請假時間過長,按照《唐制》算是自動離職,小杜一下子成為了無業游民,連給弟弟治病的錢都沒有了。
誰能想到曾經風光無限、美女環繞的小杜,這會卻要厚着臉皮四處求人。
好在認識的人不少,杜牧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到宣徽觀察使崔鄲幕下擔任團練判官。在宣州期間,他有時也會想念家鄉的親人:
《南陵道中/寄遠》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雲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六)
在宣州幹了三年,杜牧被朝廷召回長安,在離開宣州時,杜牧滿懷矛盾寫了一首詩:
《自宣城赴官上京》
瀟洒江湖十過秋,酒杯無日不遲留。
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
千里雲山何處好,幾人襟韻一生休。
塵冠掛卻知閑事,終擬蹉跎訪舊遊。
公元842年,杜牧受到牛僧孺(曾經派保鏢到青樓保護杜牧的那個傢伙)牽連,被派到黃州去扶貧。
在黃州任職期間,小杜也算是兢兢業業,不僅經常下鄉考察,還積極為當地百姓解決稅賦、衣食住行等問題。
閑暇時候,小杜也會外出散心,找找寫詩的靈感:
《蘭溪》
蘭溪春盡碧泱泱,映水蘭花雨發香。
楚國大夫憔悴日,應尋此路去瀟湘。
看來小杜也是有志之士啊,感慨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此後幾年,杜牧又接連被貶到池州、睦州等小地方扶貧。
他在池州扶貧時,還曾經到過杏花村喝酒:
《清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七)
公元848年,杜牧終於回到了闊別已久的長安。但歷經滄桑的小杜已過了不惑之年,早已沒有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只想安安分分混日子。
但無奈京城的工資是越來越低,杜牧一家連吃飯都成問題,他聽說江浙地區工資比京城高不少,於是他又申請調往外地。
沒過多久,杜牧如願以償調到了浙江湖州去當市長,臨行前他到城郊的唐太宗陵墓附近遛彎,心生感慨: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雲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回到了熟悉的江南,杜牧如魚得水,雖然沒有了年輕時候的精力,但生活的愜意程度一點不比在揚州的時候差。
但沒享受多久,杜牧又被召回了長安。
儘管不情願,小杜還是回去了,但他在官場混了這麼久,早已看透了官場的腐敗和險惡,有了強烈的歸隱之心。於是,小杜用畢生積蓄修繕了一下城郊的樊川別墅,這是他兒時的故居。此後,杜牧閑暇之時經常來這裡享受生活。
《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公元852年冬,杜牧因病去世,享年50歲。
結語
有學者評價杜牧的詩:風華流美、清新俊逸。
杜牧出身名門,他天生浪漫、性情飛揚,曾經有過短暫聲色犬馬、詩酒風流的生活。他雖然風流卻不油膩,對於女性總是同情多於褻玩,所以說他是「唐代吳亦凡」是對他的誤解與褻瀆,他的風流行為可能算不上一個君子,但也絕不是一個隨意玩弄女性的小人。
杜牧也曾躊躇滿志,想在朝堂上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卻發現官場的黑暗與腐敗遠不是他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的。
中晚年後的杜牧,性情也由年輕時的躊躇滿志轉變為消極妥協,選擇退隱一隅,也是為了保持自己節操與人格,這也許是杜牧最後的倔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