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從易
(作者從易,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青年文化評論人;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
電影《最好的我們》改編自青春文學小說家八月長安的長篇小說《最好的我們》,該小說是八月長安「振華三部曲」之一,是以振華高中為背景的校園故事,講述了耿耿與同桌余淮高中三年的生活,以及大學畢業後倆人分開,幾年後再度重逢的悲歡離合。
《最好的我們》最先是改編成網劇,並於2006年上線。網劇版由劉昊然、譚松韻主演,播出後引起廣泛關注,播放量突破30億次,好評如潮,目前豆瓣評分8.9分。劉昊然版贏得觀眾喜歡,除了演員與角色的高度契合外,還在於劇版相對成功地還原了小說的精髓:不狗血、很青春。
應該看到,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青春影視劇幾乎等同於「狗血」。2013年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一舉拿下7億多元的票房,拉開了青春校園劇的新帷幕,同類型電影開始扎堆上映,之後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等片也都輕輕鬆鬆拿下5億元左右的票房。趙薇的《致青春》「無心插柳柳成蔭」,開闢了墮胎和車禍的先河,電影中女神阮莞懷了渣男的孩子,渣男嚇壞了,於是阮莞到醫院打胎了;《同桌的你》中,周小梔也不小心懷孕,林一帶她去做人流,沒想到引起了大出血;《匆匆那年》中,方茴為了報復初戀男友而找人一夜情,懷孕後去做了流產手術,為了懲罰自己,她選擇「不用麻藥」……這幾乎是100%的墮胎率。
觀眾很快就對狗血青春劇審美疲勞了,哪來那麼多的劈腿、三角戀、墮胎啊,這根本不符合大部分人的青春體驗。大部分的高中生活,都是在勤勤懇懇學習、認認真真刷題,哪怕有情竇初開的時刻,它都是隱蔽的、細膩的、靜默的、偷偷摸摸的,多數時候也只是一個人內心中盛大的獨角戲。
網劇《最好的我們》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它一點也不狗血,而是非常真實地記錄了耿耿和余淮細碎、平淡同時又充滿朝氣和活力的高中生活,即便他倆互生情愫,也懵懵懂懂,從未說破。因此很多觀眾都能夠從劇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那麼影版《最好的我們》,是否能夠保留原著的精髓,與劇版一樣大獲成功?
不同於網劇20多集的篇幅,可以充分還原小說中很多生動的細節,電影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必須進行大幅刪減,加快敘述節奏,不僅要讓故事的起承轉合自然流暢,也得讓故事具有說服力。現在的難題是,該刪減哪些地方?這直接決定着這部電影的成色。
影版《最好的我們》的優點是,它保留了原著中許多經典的橋段,保留了原著中充沛的青春氣息。像入學時名單上耿耿余淮初次見面,發現他倆名字連起來是「耿耿於懷」;比如余淮說一眼就看出耿耿不是成績好的學生,「因為你包書皮啊」;比如耿耿聽不懂老師講課,又不好意思舉手發問,余淮就舉手跟老師說自己聽不懂,讓老師再講一遍……
陳飛宇是著名導演陳凱歌和演員陳紅的兒子,含着金湯匙進入演藝圈,但也不得不承認,他的確是繼承了父母的優秀基因,高挑、帥氣,少年感很足。何藍逗並不是第一眼美女,看似普通,但又帶着日系的清新、獨特,與原著的貼合度很高。青春靚麗的少男少女出現在大銀幕上,雖然演技生澀,但毫無雕飾的痕迹,反倒有一種青春感。
影版也存在明顯的軟肋。如果說原著和劇版,都不狗血,那麼影版反倒顯得有些狗血。因為電影時長有限,編劇大刀闊斧刪減的是原著中那些平淡無奇的細節——平淡無奇才是高中生活的主流,兵荒馬亂的小愛戀只是偶爾泛起的浪花。這樣一來,主體內容就成了耿耿余淮倆人的愛情故事,他倆是怎麼相互喜歡的,怎麼有矛盾的,怎麼牽手的,怎麼分開的……好好的青春校園故事,又成了偶像劇。結局時耿耿得知真相後的那個反轉,雖然非常催淚,但怎麼都有種韓劇里煽情的觀感——只為讓觀眾看哭,邏輯就無所謂了。
影版《最好的我們》原本定檔6月21日,後來提檔到6月6日,瞄準了端午小假期,也瞄準剛參加完高考的高中畢業生。雖然影版比原著和劇版遜色不少,但它倒挺適合剛剛結束高中生活的少男少女看看的。高中三年緊張、壓力巨大的學習生活,讓他們迫切想要擺脫,想要快快成長,但有朝一日回過頭,他們可能會發現,青春才是最好的年華,那個時候的自己才是最好的自己。不要像成年人那樣在失去時才遺憾懊悔,當你們正值青春時,熱烈地生活,勇敢地相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