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2022年10月13日14:08:24 熱門

2012年已經過去很久了,但世界的末日依然在遙遠未來的某個時間點上飄忽不定地躊躇徘徊......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雖只是虛驚一場,但地球上許多人當年為此結結實實鬧騰忙活了一陣,真正是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散盡家財者有之,家儲50年之糧者有之,備槍彈2.5萬發於家中者亦有之。千奇百怪,不一而足。

如此勞民傷財,總要有點收穫才是。在此,筆者發起「思想實驗」,探討末日之後人類的復興之路。如今的文藝作品(特別是科幻影視),描繪世界末日後倖存者生存狀態的,可謂鋪天蓋地,什麼《末日危途》《未來水世界》《行屍走肉》《倖存日》…皆對「末日後生存」這一話題極盡渲染之能事。但是,對於倖存者們如何恢復生產力、重振人類文明,卻沒多少作品提及。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這大概是因為描繪末日求生,不是人類大戰怪獸,就是人類大戰人類,再不就是人類大戰惡劣環境,衝突激烈,血肉橫飛,容易講出精彩的故事。探討很少被提及的災變後文明復興的過程,活躍活躍思維,其實也挺有意思。在此不妨姑妄言之,就選擇最常見的災變後設定,比如科幻題材的美劇《行屍走肉》那樣一因某種災變導致人口損失極大,但器物文明沒受多大損傷。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在這樣的設定中,人類的復興之路,雖然有現代文明遺留的碎片可以利用,屬於「走捷徑」,但依然會面臨巨大的困難,可以說是步步有陷阱,天天有風險。不過,這些困難和風險大致可以預見,希望如果真有末日降臨,倖存的人類能夠順利脫險,以最快的速度振興人類文明。

當然,更希望人類永遠不要有這一天。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聚集人口是復興大業是頭等大事,沒有人口 一切都無從從談起,一個物種面對自然挑戰的時候,種群數量的多寡是種年能否延續的關鍵所在,觀電視劇《行屍走肉),受得人類其實只要能成功聚集上萬人,就完全能立於不敗之地,將地球從喪屍大軍手中解救出來。

數量眾多的人口,不僅能使人類在對抗自然災變時有把握、有底氣,更是文明繁榮昌盛的動力與保證。目前地球上最富裕的地區,大多是人口密度極大的地區;而很多人口稀疏的地區,則一直處於赤貧狀態。人口數量少,或者一直處於分散狀態,人類也許並不至於滅絕,但其文明程度極可能被禁錮在農業時代或游牧時代,難以復興工業文明。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因為在經濟活動中,專業化分工能夠大大促進生產率的提高,專業化分工越細,經濟、科技水平就越高。而能否實現專業化分工,關鍵取決於人口密度和數量,密度低數量少,專業化分工極難形成。另外,人口不多則市場規模也小,交換經濟難以活躍。所以,只有聚集起足夠的人口,才可能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的社會分工,才可能實現繁榮的商業交換,工業文明也才會有重新振興的基礎和希望。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歷史裏都寫得很清楚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這些年描繪末日後,倖存者同室操戈的文藝作品不計其數,看來,很多人都對末日降臨後人類的行為格外悲觀…在此,只能提醒人類:必須竭力防止出現這種內鬥,盡一切可能整合人類的力量,一致對抗災變。如果人類將文明世界所遺留的寶貴資源毫無意義地消耗在自相殘殺上,將極可能錯過快速復興工業文明的機會。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如果文明復興之路的第一步,是一段「波瀾壯闊」、「激動人心」的戰爭「史詩」,湧現出了大量「英雄人物」,那真是百姓的天大不幸,也是文明的巨大劫難,更是人類的莫大悲哀。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哪怕這個新世界是個很糟糕的世界,倖存者們也只有適應它,因為別無選擇。試圖一開始就恢復文明全盛時期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舉動是不正確、不合時宜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典型的例子就是《行屍走肉》中「州長」的選擇。這個陰險狡詐的匪幫頭領,不斷襲擊其他倖存者,四處搜刮各類物資,用以維持一個虛妄的幻象:竭力恢復災變前的生活方式。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在他盤踞的小鎮上,人們的生活看起來和災變前差不多,但這是依靠搜刮搶劫來的寶貴遺留物資進行維繫的,連他們內部有點見識的人都難以認同這樣白白消耗寶貴遺留物資的做法。

那種認為末日之後的文明復興之路可以慢慢走的觀點,是非常危險的。其實倖存者的時間非常緊追,實在拖延不起。閑雲野鶴般的生活,是這個時代最奢侈的東西。

原因很簡單,文明世界遺留的資源,其實保存不了多少年,人類從災變之日起就必須無比忙碌,一天也不能浪費。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忙碌些什麼呢?

搜集搶救文明世界所遺留的各類資源,並妥善保存。復興之路的第一步,應是搜集、搶救一切有用的物資和設備。各類生產設備和知識信息,是應最優先被搶救保存的,這是為了保存、復興人類社會的生產能力。

生存問題倒暫時不必擔憂,工業文明遺留的食品、衣服、藥品等能讓倖存者的生活得到保障,甚至生活水平短時間內能與工業時代相差不大。但,這段快樂時光是很短暫的,期限就是直到遺留的食品、藥品變質腐敗的時候(並非包裝上標註的保質期,而是實際變質之時)。工業製造的食品和藥品消耗完以後,人們就必須依靠行獵打漁等自然經濟生產方式求生存了。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所以,復興之路的第一個社會形態,將是漁獵採集社會。團隊中有技術知識的人都要每天出動,四處搜集一切有價值的文明時代遺留物資。食品和藥品等維持生活的必需品自然是首選目標,隨後最重要的就是對工業復興極為重要的機械設備和信息資料。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沒有技術的、因知識水平低而不識貨的、體力差一些的人,就負責行獵打漁,為團隊的溫飽而努力工作。漁獵採集生產方式,在古代產量是極不穩定的,但是在災變後時代,產量卻有保障,因為倖存者們擁有文明時代遺留的高效生產工具,比如高精度步槍、獸夾、精良漁具之類的。在這些高效生產工具逐漸損壞、失效前,人類務必將文明升級到更高級的形態一農業時代。

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就危險了,高效生產工具的失效,將使生產效率大大降低,而產量的急劇下降,則無法供養龐大的人口,人口的大量減少將不可避免,直至減少到集生產方式能夠有效供養的地步,在此期間,很可能爆發戰亂。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鑒於原始自然狀態的漁獵採集經濟模式的不穩定性,人類不能將希望放在學習掌握原始漁獵採集技巧、適應落後生產方式上,而應該全力奔向農業時代。倖存者們在手中尚有大量高效生產工具之時,就應該未雨綢繆為發展農業做好準備。

農業的復興是文明復興過程中無法跳過的重要一環。吃飯是頭等大事,靠漁獵採集進行生產,產量不穩定,即便是高級一些的游牧生產方式,抗風險能力也不強,必須首先復興農業,保證比較穩定的食品供應,才能放手復興工業。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農業復興,面臨的困難是農機設備的喪失,且農藥、化肥也不能再做指望。最嚴重的,是高產、抗病、抗蟲的雜交作物種子和轉基因作物種子因為不能留種(強行留種再播種,就會出現性狀分離現象,其後代良莠不齊,產量品質都會大打折扣)而很快全部消失,倖存者們倒是從此徹底享受「綠色有機」的傳統作物種子了,但糧食產量將大幅降低。另外,畜牧養殖也極可能由於畜用藥物和疫苗的缺乏而出現大規模流行疾病,牲畜甚至人員都可能受到嚴重威脅…依仗工業文明撐腰的現代社會化農業生產方式已然崩潰,倖存者們不得不學會掌握原始、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適應這個退化的時代。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這與漁獵採集階段完全依賴高效生產工具而不復興原始生產方式、拒絕適應退化時代的選擇截然不同。正因如此,對文明復興來說,農業時代比漁獵採集時代要危險得多。漁獵階段對高效生產工具的極度依賴,反而能時時提醒的花拉也須加緊發展,早日擺脫對不可再生的高效生產工具的依賴。

農業時代則不然,故而其危險程度可能僅次於戰亂,因為人類不得不恢復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與分工細密、協作廣泛、開放型的現代社會化農業生產方式不同,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本質特徵是分散、孤立、封閉、狹小的,極其不利於人類進取精神的弘揚。很多人可能沉迷於自給自足悠閑散漫的農莊生活(《行屍走肉》第二季,瑞克團隊在農場中就出現了這樣的傾向,結果最後幾乎坐以待斃,團隊損失慘重),對未來失去興趣。封閉保守的小農經濟,只要收成尚可,倒也勉強能過得安穩寧靜,故而容易消磨人們的意志,使他們不願意繃緊神經抓緊時間向著工業社會狂奔。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如果在小農時代徘徊太久,會耽誤太多時間,文明社會遺留的器物設備將會漸漸失效、鏽蝕,從而使人類被長期禁錮於小農經濟時代。對這樣巨大的危險,必須給予高度的警惕!

其實,文明復興的最大敵人,就是人類自身的惰性。這期間有幾個重要選擇值得談談。

聚居、發展地點的選擇一災難結束後,倖存者們宜前往北方,因為北方氣溫低,不容易因為死難者屍體腐爛爆發瘟疫,而且在北方低溫、乾燥的環境中,文明世界遺留的機械設備老化鏽蝕得也比南方慢。

人才的選擇一災變後復興大業需要的人才,是技術應用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工人,還有農業種植、養殖高手;而研髮型人才(特別是前沿科學家)則不是急需的,

因為復興時代最需要的是複製人類文明鼎盛時期的發展之路,卻並不是對未知領域進行「試錯」探索。換言之,「末日船票」很可能不會發給霍金

最應優先復興的幾項醫學技術醫學技術關乎生死,極其重要,而重中之重,是應該集中力量和資源儘早恢復抗生素的生產,其他藥物的復興與生產則都不是當務之急。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醫學革命,就是抗生素的出現,抗生素誕生後才有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要想大幅度提高人口數量,恢復抗生素的生產最為急迫。還有生育醫學技術,也必須早日恢復。應保證生育醫療器械的生產儘早恢復,以及高效安全的分娩技術(重點是剖腹產技術)的成熟掌握,這樣才能降低生育死亡率,保證人類繁殖力的強盛。物種的繁殖力是對抗災變的最重要武器,許多物種就是因為繁殖力出現了問題而倒在了漫長的進化之路上。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在這兩項技術復興之後,最應優先恢復的是醫學技術,則是各類疫苗的研製和生產。對機械設備的選擇一大型製造設備因為工業體系的崩潰,產業鏈斷裂,導致動力與原材料缺失,大多無法使用,只能盡量妥善保存,以圖將來複制。家用機電設備是最常見的,搜集的重點應集中在不依賴體系就可獨立運行的設備,比如汽車、船隻、烹飪設備、洗衣機、家用發電機…而不能獨立運行的,比如電視機、手機(沒有信號就是廢物)等,顧不過來時可以放棄、只保存一些樣品,供以後研究複製。

滿地散布的汽車是很寶貴的資源,完好的汽車自燃是最好的運輸工具,就算是損壞的汽車也盡量不要放棄。汽車全身都是寶,發動機是很好的動力源,可改裝為農業機械。其他零件也用途多多,甚至鋼板、螺絲、鋼珠都不能浪費,在工業製造能力恢復前,這些都是寶貴的財富。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信息的搜集和複製—這是極重要的大事。當前愈演愈烈的信息電子化浪潮,極其不利於災變後時代信息的保存與複製,這一危險的趨勢,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搜集過程中,稍有價值的書籍自然都要加以保管,而各類電腦和智能手機、各種電子信息存儲設備(移動硬盤、光盤、U盤)都不能放過,因為其中可能保存有各類實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用知識信息(雖然目前大部分電腦里保存的主要是遊戲和電影)。取回後必須馬上安排人手進行檢索,搜集有用的技術資料。必須將小型燃油發電機提供的電力最優先供應這一工作。然後,挑選文化修養好但體力弱不能參與生產活動的中老年婦女,不停地抄寫電腦中的各類技術知識,儘快將電子化的信息複製到紙媒體上,以利傳承。所以,紙張和筆墨也應是重點搜集的目標。

造紙技術也是應首先被複興的科技之一。不過,該技術不必完全依賴工業的復興,可以學習比較原始的古典造紙術,既不佔用工業資源,也可以為沒有工業技術的體力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等人類順利度過重重危機,發展到了工業復興的門檻前,事情其實就變得簡單了。工業復興的核心關鍵其實很明了,就是要儘快建立煤鋼聯合體重工業。具體而言,就是集中資源(特別是搜集保存的機械設備)於煤炭和鋼鐵兩個行業,採煤生產焦炭以鍊鋼,煉出的鋼材又優先供給與煤礦生產相關的工廠,煤、鐵兩部門循環擴大,最終恢復基礎產業。

這一手屢試不爽,非常有效。不僅工業革命以此發端,人類歷史上著名的工業復興案例,也基本走的是這條路,比如二戰後日本和歐洲的工業復興,就是從煤鋼聯合生產開始的。所以,倖存者們一開始就應該把聚居地選在擁有大片肥沃土地以及豐富的煤礦和鐵礦的地區,這樣在農業復興之後就可以便捷順利地發展煤鋼聯合體。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煤鋼聯合生產形成氣候以後,就應儘快具備生產初級動力機械和壓力加工機械的能力,重建裝備製造業。裝備製造業被譽為「工業母機」,是製造業的基石,只要能夠生產機床和基礎製造裝備,其他機械設備的生產自然不在話下。對人們來說,溫飽是必須首要滿足的,所以,農業機械和紡織機械是擁有「工業母機」之後最應該優先生產的,之後則是電力與化肥生產的恢復。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由於資源長期被集中服務於重工業,消費品工業將很久顧不上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短時間內難以提高,這可能是工業復興過程中最痛苦的階段。不過,由於有之前搜集保存的遺留機械設備和家用機電設備,或許這一階段並不會那麼痛苦…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工業生產首先必須解決「有」和「無」的問題,產品的質量和先進程度都不是最關鍵的。依仗前文明遺留的物資和設備,雖然危機重重,人類復興現代工業文明依然把握頗大。復興之路上最寶貴、作用最大的,是信息和經驗。有了它們,發展方向就明確了。因為是複製從前的成功經驗,所以人類不必像沒頭蒼蠅一樣付出巨大代價到處亂撞進行「試錯」,不會走彎路,故復興的速度很快。

但是復興之後,人類文明極可能遭遇一種危機,那就是,以複製往昔經驗為主的發展方式將會形成路徑依賴,造成人類社會的創新能力極度不足,從而使文明恢復到災變前的最高水平後,就會遭遇瓶頸,科技水平將進入長期原地徘徊不前的平台期。而且,路徑依賴會使人類錯過更優選擇的機會。

大災變後一切推倒重建,人類其實可以選擇一些更合理的新技術、新設計和新制度,但路徑依賴很可能令人類錯失這一天賜良機。比如,若復興之始就以電動汽車為主流,到處建設充電站而不是加油站,則燃油汽車將難以推廣,從而實現電動汽車的崛起。但文明時代遺留的燃油汽車數以億計,許多發動機和零部件肯定會被應用在農業機械製造上,而且大量得到妥善保管的汽車隨着人類工業能力的逐漸恢復,會越來越多地被當局職能部門和權貴富翁啟封、使用,公路上會出現馬車與老爺汽車並駕齊驅的奇景,於是,燃料輸送方式最終還是以加油為主,結果人類還是走上了燃油汽車之路…

災難後人類文明的重建 - 天天要聞

有時候,有了先見之明也未見得就能起作用…只能希望那時候的人類能順利克服這種惰性,擺脫路徑依賴吧。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