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中國科學院在北京召開新聞發佈會,發佈「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階段性成果和《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報告(2021年)》。新京報記者獲悉,科技會戰鞏固和強化了我國在國際黑土研究上的領先地位,中科院黑土退化阻控的理論研究已躋身國際第一方陣。
黑土地退化「變薄、變瘦、變硬」,中科院啟動科技會戰
據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姜明介紹,黑土地是地球珍貴的土壤資源,是指擁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質表層的土壤,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適宜農耕的優質土地。「全球有四大片黑土地,包括北美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烏克蘭-俄羅斯平原、中國東北和南美潘帕斯草原。」

9月18日,遼寧康平,黑土地上即將收穫的玉米與蔬菜,呈現出一幅鄉村豐收美景圖。圖/IC photo
黑土地是我國「耕地中的大熊貓」。東北黑土地區域面積達109萬平方公里,包括黑龍江和吉林兩省全部、遼寧省北部和內蒙古東部。黑土地區域總面積位列全球第三位。黑土地也是我國糧食安全「壓艙石」,商品糧基地糧食產量佔全國1/4,商品量佔全國的1/4,糧食調出量佔全國的1/3。2021年,東北三省及內蒙古地區合計增產達188億斤,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率達70.3%。
然而,黑土地面臨退化問題,主要表現為「變薄、變瘦、變硬」。
姜明說,黑土有機質衰減「變瘦」。東北黑土地土壤有機質降幅高達21%。中科院海倫農業生態試驗站監測表明,在長期施用化肥條件下,土壤有機質顯著下降。土壤侵蝕導致黑土層「變薄」。在水蝕、風蝕和凍融侵蝕作用下,黑土可由初墾時的70厘米降至40厘米以下;60%以上的旱田發生水土流失。機械化作業導致土壤壓實變硬,作物難以破土出苗,導致農業減產。
「把黑土地用好養好」是國家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2021年3月,中國科學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科技會戰針對東北黑土地保護與利用需要破解的關鍵科學技術難題,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和示範,致力於設計出用好養好黑土地的系統解決方案。
建立空天地一體化監測與感知系統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針對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問題,解析了黑土區主要侵蝕過程的臨界地貌特徵,闡明了黑土有機質演變特徵及積累機制。研究通過實測和高分辨率遙感調查,首次得出黑土區侵蝕溝有49.6萬條的數據,高於普通遙感監測數據的1倍以上,摸清了黑土侵蝕溝的空間分佈,被水利部採納。

2019年4月15日,內蒙古興安盟,春天來了,東北地區開始翻地,遍地都是肥沃的黑土地。圖/IC photo
姜明說,2021年至今,針對黑土變瘦、變薄、變硬等退化的主題檢索表明,中國研究處於領先地位,佔全球所有論文的52%。「機構發文量顯示,中科院排名第一,佔全球30%,在變薄、變瘦和變硬研究領域遙遙領先於其它研究機構。」
針對不同區域的農業資源稟賦與氣候特徵,科技會戰構建了「梨樹模式2.0」「龍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灣模式」等具備區域適宜性的黑土地保護與利用技術模式。
「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建立了空天地一體化監測與感知系統,創建了「地理學+大數據+現代農業」的「黑土糧倉」全域定製模式。
據姜明介紹,未來,「黑土糧倉」科技會戰將圍繞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層構建開展科技攻關,發展土壤健康與產能協同提升理論,強化生物、信息、空天遙感等多學科技術與農業的有機融合。
案例1:
脂肪含量高、早熟、抗鹽鹼,東北地理所培育「東生」大豆新品種
大豆是最重要的糧油飼料作物,提供了我國約1/3的脂肪、3/5的植物蛋白。然而,我國大豆進口量超過總需求量的85%,大豆的穩定供應面臨嚴峻考驗。2021年,我國大豆種植產量1640萬噸,同比減少320萬噸,下降16.4%;進口量為9652萬噸,進口額同比增長35.4%。
「大豆具有根瘤固氮、培肥地力的作用,而東北黑土地是國家大豆主產區。因此,擴種大豆、開發和應用優質大豆種質資源不僅對推動我國大豆振興、提升種業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對於黑土地退化阻控和健康保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簡稱「東北地理所」)正高級工程師李艷華說。

2019年10月13日,黑龍江廣袤的黑土地上,大豆即將成熟。圖/IC photo
東北地理所通過長期研究,先後培育「東生」系列大豆新品種31個。她舉例說,「東生79」脂肪含量達24.16%,創黑龍江省近50年來高脂品種脂肪含量新高,同時兼具有早熟、高產、多抗的特點。極早熟新品種「東生202」解決了高緯度地區極早熟品種匱乏的問題,滿足了進一步擴大大豆種植區域的需求。
在常規育種基礎上,東北地理所還在國內率先創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實現了大豆品種「定製化」生產。2018年,東北地理所在吉林西部建立耐鹽鹼大豆篩選和示範基地,成功選育抗鹽鹼大豆新品種「東生118」。2021年,「東生118」實現了600畝中重度蘇打鹽鹼地示範田畝產149公斤的突破,被列為「國家大豆科技自強行動」吉林省主推耐鹽鹼品種。目前,「東生118」已推廣種植5萬畝。
據不完全統計,「東生」系列大豆品種目前的種植面積約為1400萬畝/年,累計推廣5000萬畝,增產20億斤,增加效益40億元。
案例2:
智能農機實現全程無人化「耕種管收」作業
在科技的加持下,農機也越來越智能化。
「目前東北地區小馬力的農機作業幅寬窄、土壤反覆被碾壓,導致黑土地變硬。」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張玉成說,該所研製的「鴻鵠」T300智能農機是面向黑土地定製開發的大馬力電動智能農機。其突破大馬力電驅技術,主驅電機功率達到300千瓦(407.88馬力),通過大馬力帶動更寬幅機具,減少對土壤的壓實作用。

黑龍江黑河,農機正在黑土地上開展耕地作業。圖/IC photo
同時,它採用智能技術,能夠在耕作過程中完成土壤、作物、農藝的數據採集,從而讓人更了解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情況。「它集成了50餘種傳感信息,能夠針對黑土地開展土壤、作物等作業環境和本體狀態的數據採集,使之成為黑土地上的數據『爬蟲』,為黑土地保護提供準確的數據。」東北地區無霜期短、作業時間緊,通過智能化提升,減少或替代人力進行無人作業,可以延長作業時長、提高日作業效率。
「保護黑土地的同時也要保護生態環境。」他說,「鴻鵠」T300突破清潔能源管理技術,開發了滿足農機作業環境要求的「模塊化」電池組,使電池組可在不同馬力段農機之間互換共享,提高開發效率,並通過電源管理系統的算法優化,精準調度能源分配策略。
張玉成說,中國科學院2021年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以來,中科院計算所牽頭組織10餘家科研單位組建青年突擊隊伍,探索構建智能化黑土地保護「大河灣模式」。「用好養好黑土地」的核心是「產量不減少,土地多休息」,「大河灣模式」在農業智能技術的助力下,通過提高畝均單產實現總產量不減少,增加「休養生息」的土地數量。
「保護耕地本質上是保護產能。」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員張佳寶說,中國人口眾多,可種植的耕地資源相對匱乏。「由於人均耕地數量少,所以利用強度高,導致耕地質量在退化。」
他說,東北黑土地每年只生產一季糧食,一季產量就達到了全國糧食年產量的1/4。如今,由於氣候原因導致其生產率較低,所以一定要把土壤的質量提升上來,以提高產量。中科院啟動「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主要着力解決關鍵核心問題,進行前瞻性布局。對於黑土地「變瘦、變薄、變硬」的問題,需要從機理上揭示規律。
張佳寶表示,未來通過智能化技術和智慧裝備的應用,東北地區種地的人將越來越少,實現「在家裡種地」「農機沒有駕駛室」。
新京報記者 張璐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