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台灣網紅「林叨囝仔」宣布第6胎順利分娩,並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分娩過程,受到眾多網友關注。
「林叨囝仔」原名陳佩芬,今年33歲的她與比她大10歲的男友一見鍾情,並在婚後努力備孕,10年內生下了6名寶寶。
早在4月份時,陳佩芬就主動在社交媒體上爆料:「搬家就懷孕」的魔法再次應驗了,搬到新家4個月後,她又懷上了寶寶。
根據陳佩芬透露,分娩這天,醫生還沒有抵達,寶寶的頭就已經探了出來,無奈之下她居然生生把頭塞了回去。
等老公和醫生雙雙進入產房後,在完全沒用力的情況下,不到10秒鐘時間,寶寶就自己「滑」了出來,且體重達2640克,十分健康。
在陳佩芬曬出的照片中,她抱着寶寶看向鏡頭,整個人狀態非常不錯,很難看出剛生完寶寶的痛苦與疲憊。
雖然如今已是6名寶寶的媽媽,但陳佩芬並沒有打算就此打住,而是大方對媒體表示「來幾個生幾個」,相信未來一家八口的規模還會進一步擴大。
10年生6娃,生娃不用「休息」嗎?
從「林叨囝仔」10年生6娃,到著名港星陳浩民的妻子蔣麗莎5年剖4胎,很多寶媽可能都會好奇,她們生娃難道不用「休息」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即便個別女性身體素質比較好,分娩過程順利,胎兒身體健康,產後恢復迅速,但生娃間隔時間過短仍存在潛在危險。
尤其像蔣麗莎這樣5年剖4次行為,稱其在挑戰身體的極限都不為過。
對於順產產婦來說,雖然生二胎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但如果間隔時間太短,一方面自身的身體機能尚未恢復,自身患上妊娠期併發症,胎兒早產、流產的概率都會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產婦既要為已經出生的寶寶哺乳,又要為肚子里的寶寶提供營養,往往很難兼顧,容易同時對兩個孩子造成傷害。
而對於剖腹產產婦來說,時間間隔過短後果會更嚴重。
剖腹產所產生的子宮瘢痕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間隔時間過短,手術切口處的瘢痕會缺乏彈力,因為胎兒不斷發育使子宮不斷增大,新鮮的瘢痕在妊娠末期或分娩過程中很容易脹破,發生原發性子宮破裂或者前置胎盤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而一旦發生子宮破裂,胎兒離開子宮掉入腹腔,短短几分鐘就會死亡,治療不及時還可能導致產婦大出血引發休克,危及生命。
所以綜上所述,固然兩位寶媽10年生6娃、5年剖4胎都很成功,胎兒也非常健康,但只是「偶然事件」,生娃是需要「休息」的。
女性生娃時間該隔多久?
對這個問題,早在上個世紀末就有學者曾做過針對性的研究,他們分析了美國猶他州8年時間裏分娩的17萬多例新生兒,最後得出結論,從新生兒出生孕周和出生體重的角度來考慮,生完前一胎後1年半到2年再懷孕是最理想的情況。
該研究發現,早產和低體重的風險會呈現一個「J型曲線」,在間隔時間1年半-2年時會來到J型曲線的拐點,風險降到最低,且隨時間增加,風險會繼續升高。
而對剖宮產的情況來說,同樣建議間隔至少1年半以上的時間,此時孕產期併發症發生概率較低,且子宮恢復情況也比較理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剖宮產間隔時間超過6年,子宮切口的瘢痕會逐漸變薄,肌纖維也會變成結締組織,張力變差,增加子宮破裂的可能性。
因此僅從產婦及胎兒身體健康的角度來說,懷孕間隔時間在1年半到2年是比較理想的。
當然這只是從醫學、統計學上分析出的最理想化的情況,一方面每個人體質多有不同,另一方面生育還要考慮社會人文和心理因素,所以對於生娃間隔時間不用掐得太准,只要高於1年半的時間,那麼再去生二胎、三胎是完全可行的。
老苗結語:
雖然有「林叨囝仔」、蔣麗莎這樣的「成功案例」,但生娃時間過短仍不值得提倡,普通寶媽不宜效仿。
為了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對孩子的健康負責,寶媽在拼二胎、三胎時,一定要要間隔足夠的時間,確保「萬無一失」。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類似「林叨囝仔」這樣的情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