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稱,「所有政治意識都不會是天然的。」文史作家、台灣前文化總會秘書長楊渡指出,不論過去日據時代作家,乃至時下年輕人,其實對中華文化一直沒有認同問題,所有歧異「都是政治性的」。
據台灣《中國時報》4月26日報道,楊渡以台南「鹽分地帶」文學集團代表人物之一的吳新榮為例,「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投降時,吳新榮向一名日本高級特務人員打探:日本真會投降?」當他得知「我們最聽天皇的,一定安靜投降」時,回到家中立刻把神道教的牌子取下,把祖宗牌位重新放上,慶幸台灣光復。「由此可見,不論在什麼政治制度下,政治意識都不是天然產物!」楊渡說。
報道稱,就現下台灣的民間文化來看,楊渡同樣認為不存在對中華文化的歧義,「如繞境的媽祖,如全台的鄭成功廟,即便『台獨派』將鄭成功視為『侵略者』,也無法消除他在全台有上百間廟,已然有其歷史和信仰地位的事實。」他更指出,全台各廟宇多有神農氏、太上老君、關聖帝君……,這些深入民間的價值與信仰,完全不會因1949年兩岸因政治問題形成分治而改變,更可以確知「統獨就是政治問題,不是天然由民間生成的」。
報道稱,楊渡對兩岸在文化上的融合併不悲觀,他以2010年兩岸集數百位學者專家合作編纂的《中華語文大辭典》為例,「剛開始搜集整理兩岸歧異用詞時,歧異詞佔了15%,到2015年底總結髮現,歧異詞已降至7.5%」;楊渡說,一開始台灣的選舉用語如「掃街」「拜票」大陸很陌生,六年時間,「嗆聲」或「小三」「山寨」等原以為需要解釋的用語,兩岸其實都已熟悉。
「網絡世代透過交流,語言歧異大幅降低,隨着兩岸社會發展逐漸趨近,走過共同的現代化歷程,民間文化差距也會愈來愈少。」楊渡認為,儘管政治制度不同,但民間文化尤其當代青年透過網絡快速交流,文化融合度在現下「比過去都高」,從宏觀、長遠時間軸看,他相信兩岸在分治後的文化亦漸趨融合。

2017年4月14日,來自台灣桃園的媽祖信眾到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2017年農曆三月以來,台灣多地的信眾來到媽祖故鄉,謁祖進香,祈佑兩岸和平。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