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陵山城全貌。(何品佐/攝)
炎陵縣是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革命老區縣。近年來,炎陵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首要責任、第一民生、苦戰硬仗,集全縣之智、舉全縣之力衝刺挺進。全縣建檔立卡初始貧困人口從2014年的8164戶26761人減少到目前的403戶716人,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16.57%降至0.44 %;54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先後獲評2018年、2019年株洲市脫貧攻堅先進縣、2019年湖南省脫貧攻堅先進縣等榮譽。我們圍繞「四個問題」,精準施策,定向發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脫「貧」 關鍵是發展綠色產業
解決「發展什麼產業」的問題。立足生態優勢,堅持綠色發展,構建了以綠色農業、生態工業、文化旅遊為主導的產業體系。
激發「內力」,做優綠色農業。從2011年起開始建設的「一帶八基地」正日益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主陣地」,帶動全縣19350名貧困人口戶均增收6900元。其中,「炎陵黃桃」入選「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和「湖南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獲央視「國家品牌計劃」支持,累計有4811戶14238名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中村瑤族鄉平樂村貧困戶朱聖洪是全家唯一勞動力,往年全靠種植6畝稻田艱辛度日。在駐村工作隊幫扶下種植8畝黃桃,近3年年均收入超過10萬元,1個勞力養活了全家人。目前,女兒正在求學,全家也住進了新房,生活水平穩步提升。
巧借「外力」,做強生態工業。依託豐富的小水電資源及其形成的優惠電價優勢,大力鞏固老企業、引進新企業,生態工業從「短腿」慢慢變成了優勢。炎陵工業集中區進入全省園區綜合排名20強,入園企業135家,安置就業1.5萬人,帶動2770名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3萬元。其中,2017年依託貧困縣企業IPO上市「綠色通道」政策機遇,引進的歐科億、國聲聲學2家預備上市企業,吸納了大批貧困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成為「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炎陵縣坳頭村優美的生態環境,饋贈了好品質的黃桃。
深挖「潛力」,做大文化旅遊。炎陵文化底蘊深厚,旅遊資源豐富,眾多村民依託炎帝陵、神農谷、紅軍標語博物館等主要景區和旅遊環線,積极參与文化旅遊產業開發,直接帶動就業5608人,其中貧困人口2112人,人均年增收1.9萬元。策源鄉梨樹洲村村民依託優質旅遊資源發展「農家樂」,成功創建「湖南省旅遊名村」,僅鄉村旅遊一項,年人均可增收2萬多元。
解決「以什麼方式發展產業」的問題。多種幫扶形式,引導貧困群眾發展產業。
直接幫扶。縣財政完善「一攬子」以獎代扶政策,投入2.09億元發展生產資金,實現貧困村、貧困戶產業幫扶全覆蓋。
委託幫扶。部分沒有能力直接參与產業開發的貧困戶,通過委託幫扶了產業發展成果。縣扶貧辦與福來喜公司、農商行、鄉、村、貧困戶簽訂「六方協議」,將430萬元貧困戶小額信貸資金統一委託給福來喜公司發展酃縣白鵝養殖,貧困戶按不低於10%的比例分成,戶均年增收4000元以上。
股份合作。對於自身有資金、資源和一定經營管理能力的貧困戶來說,股份合作是更適合的方式。他們選擇了以資金、土地、山林、水面等作價入股,與企業、合作社等結成利益共同體。比如,金紫峰糧油公司以「公司+基地+農戶」方式發展油茶1.12萬畝,吸納89戶、356名貧困人口以油茶林折價或直接投資等方式入股,參與公司經營,戶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解決「用什麼機制保障產業發展」的問題。着眼於可持續發展,理順體制機制,為貧困群眾發展產業提供堅強保障。
政府引導。縣財政克服可用財力不足的困難,每年安排資金用於發展生產。
市場主導。運用市場化手段,鼓勵興辦經濟實體,積極培育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龍頭企業。
「兩老」為主體。注重發揮「老闆」和「老百姓」兩方面積極性,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630家(其中省級以上示範合作社2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8家,5607戶17267名貧困人口與117家扶貧經濟組織建立利益聯結關係,佔全縣貧困人口總數的80.7%。
治「窮」 關鍵是激發內生動力
扶「志」,讓窮人不再志短。從我們抽樣調查的情況看,貧困群眾致貧原因中「失志型貧困」佔36.5%。因此,我們既重視物質上的幫扶,更重視思想上的激勵,引導和幫助群眾從精神上立起來、強起來、硬起來。霞陽鎮龍上村的王新文,女兒遠嫁江西,自己腰部受傷無法外出務工,沒有穩定收入來源,一度對生活失去了信心。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後,他又產生了「倚着牆根曬太陽、等着政府送小康」的心態。在結對幹部的長期幫助下,他重拾信心,村裡成立油茶合作社種植高產油茶林時,他以自家13畝山林入股,每年享受固定分紅,平日里還在合作社務工,日子有了奔頭。
「扶智」,讓貧困不再傳遞。突出抓好教育扶貧,徹底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抓實精準資助。開展「千名教師扶貧大走訪」活動,通過教師進村入戶比對確認建檔立卡貧困學生信息。學生資助政策和各項免費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
抓實控輟保學。近5年來,全縣建檔立卡貧困學生無1人因貧輟學。以前有的農村學生初中沒讀完就外出打工的現象已經完全絕跡了。
抓實條件改善。全縣村裡最漂亮的房子幾乎都是學校。群眾自豪地說,現在農村學校各方面條件都比以前好了許多,感覺比城裡學校也差不了多少。
「扶技」,讓群眾不再苦熬。緊貼市場需求,切實加強貧困人口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培訓一人、轉移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近三年,城鎮年均新增就業1500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分別控制在3.42%、0.65%、2.07%,遠低於湖南省4.5%的控制要求。獲評湖南省農村創新創業示範縣(全市唯一、全省僅十個)、湖南省為民辦實事先進集體、全國就業宣傳工作先進集體。
抓就業援助扶貧。過去,有的貧困戶苦於信息閉塞導致就業無門。近年來,我們大力開展就業援助扶貧,全縣正常農村貧困勞動力總數10120人,已轉移就業8034人。霞陽鎮石玉村鄧家壟組貧困戶鄧艷紅,原本在廣東務工,收入低、離家遠,非常艱辛。2018年春節返鄉,參加短期技能培訓後經縣人社局介紹進入國聲公司務工,月工資2900餘元,企業繳納「五險」。通過就業扶貧,既有穩定收入,又就近照顧正在上初中的兒子和年邁的公公婆婆,為穩定脫貧打下堅實基礎。
抓技能培訓扶貧。結合市場需求,免費培訓農村貧困勞動力和「兩後生」,全縣73.2%的農戶至少掌握1門實用技術,取得職業技能鑒定證8000餘人,取得培訓合格證7200餘人。
抓公益性崗位扶貧。累計開發保潔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崗位598個,帶動貧困勞動力年均增收1萬元以上。扶貧車間總數達到31家,帶動705名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
解「困」 關鍵是精準落實保障
精準落實住房安全保障。全面摸清「家底」,紮實推進「三大工程」,確保貧困群眾無1人因住房問題影響脫貧。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我們堅持定戶、定點、定標、定期、定責、定業的「六定」舉措,全縣1234戶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入住率100%,10個集中安置區實現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全覆蓋。走進壟溪鄉坂溪村坎下組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成生家中,我們還能看到他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遷入新居當天寫下的對聯:「欣逢盛世精準扶貧黨建新宅煥秀色,樂享好日真心濟困民振雄略滿春風」。
貧困對象農村安居工程。按照「分類摸底、分類施策、分步推進」的思路,完成農村危房改造8327戶,其中2017年納入貧困對象農村安居工程的2543戶。
農村土坯房集中整治工程。完成6122戶農村土坯房集中整治,拆除5366棟閑置、廢棄、空心破敗的農村土坯房。以前遍地斷瓦殘垣的衰敗景象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乾淨整潔、井然有序的新農村,做到了「脫貧有脫貧的樣子」。
精準落實生態補償保障。既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又讓貧困群眾實現就業、增加收入。
生態管護參與。選聘268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近轉化為生態護林員,人均年增收1萬元。壟溪鄉龍溪村壘頭組貧困戶羅秉乾,妻子患有類風濕病,殘疾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家庭十分困難。2016年底羅秉乾受聘擔任生態護林員,管護9451畝山林,從未發生過森林火災和破壞森林資源等現象,被評為優秀生態護林員,全家穩定脫貧。
生態效益直補。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省級以上生態公益林按國家、省級補償標準提標40%,參與退耕還林項目建設的按國家補助標準提標25%。
生態產業獎補。發放生態產業獎補資金134萬元,帶動貧困戶發展林業生產,種植、撫育和墾複面積達3.36萬畝。建成和維護林道230公里。實施國有林場委託幫扶,每年為8個貧困村的貧困群眾提供穩定分紅。
精準落實醫療保障。針對農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較為突出的實際情況,着力構建了貧困人口醫療「六重保障」。
基本醫療保障。建檔立卡貧困戶和貧困村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率100%,貧困人口個人繳費部分由政府全額補貼,貧困人口住院就醫費用報銷比例提高10%。
大病保險保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特困人員、城鄉低保對象大病保險補償起付線降低50%。
醫療救助保障。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的非低保對象合規住院費用救助比例提高至20%,低保對象縣內住院自付費用按70%、縣級以上或異地就醫按50%救助。
綜合保險保障。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購買「扶貧特惠保」。
特殊醫療保障。對各類醫保支付和醫療救助後仍有較大困難的貧困對象進行特殊醫療救助。
便民服務保障。對3484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人員實行分類管理、分類救治。村衛生室全覆蓋,組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12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簽約率達100%。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及「一站式」結算服務。
精準落實兜底保障。實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脫貧,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定期開展複核比對,加強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的有效銜接。全縣認定農村低保對象1392戶3100人(含社會保障兜底323戶57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166戶2604人,佔全縣農村低保對象的84%。適時提高農村低保保障線標準,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360元/月,農村低保人均救助水平提高到230元/月。
精準落實「兩個完善」保障。大力實施「六大工程」,着力提升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
交通扶貧工程。完成國省幹線公路提質改造161.51公里,農村公路建設808.22公里,危橋、渡改橋25座,客運站場建設224處。
水利扶貧工程。解決農村飲水安全77466人,完成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及面上農田水利項目190處,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37平方公里,河道治理37.28公里,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2座。
通信和電力、光伏扶貧工程。實施「光網村」建設和「電信普遍服務」項目,完成54個貧困村農網升級改造和光伏電站建設。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扶貧工程。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整縣推進,重點解決水、垃圾、廁所的問題。
文化扶貧工程。建成鄉鎮綜合文化站10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03個,人均文體設施面積2.07㎡。
鄉村旅遊扶貧工程。大力發展鄉村旅遊,39個貧困村納入全國旅遊扶貧重點村,全縣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00萬人次,綜合收入3億元。
擔「責」 關鍵是「身入」「心入」「深入」
「身入」。發動全縣黨員幹部開展「大走訪」,「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訴求。一是「兩個覆蓋」普遍訪。貧困村、非貧困村幫扶工作隊全覆蓋,向54個貧困村、66個非貧困村選派120支工作隊、308名隊員;貧困戶、非貧困戶結對幫扶幹部全覆蓋,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選派3641名幹部,兼顧所在村非貧困戶。二是「五類對象」重點訪。在「地毯式」走訪基礎上,由縣、鄉、村幹部和工作隊員、結對幫扶幹部負責,針對清退戶、臨界戶、爭貧賴貧戶、矛盾意見戶、老上訪戶等重點對象開展集中走訪。三是「分級包干」深入訪。縣委書記、縣長走訪全縣所有貧困村和聯繫村所有貧困戶,其他縣級領導走訪聯繫鄉鎮所有貧困村、非貧困村和聯繫村所有貧困戶;鄉鎮黨政主要領導走訪本轄區所有貧困戶;村支「兩委」和幫扶工作隊員走訪全村所有農戶;行業扶貧部門幹部職工走訪本行業扶貧政策覆蓋的所有貧困戶。67名市縣領導牽頭,各級幹部在120個行政村召開脫貧攻堅「屋場會」,開展「大走訪」21.46萬人次,收集1000餘條意見和建議。霞陽鎮大源村曾昭華老人一席話道出了群眾的心聲:「以前覺得領導離我們好遠,現在工作隊員三天兩頭和我們拉家常,又是問又是做,比自家親人還親。」
「心入」。用真心換真情,通過「同吃同住同勞動」等方式,和群眾傾心交流、做真朋友。首先,做到多說「百姓話」。印發脫貧攻堅《工作手冊》《口袋書》《政策告知書》等4萬餘份,組織「以會代訓」120餘場,學習扶貧政策和群眾工作知識。幹部走村串戶用的是群眾語言,沒了「場面話」,少了「外行話」,老百姓自然而然產生了親近感。其次,做到常進「百姓家」。幫扶幹部按照融洽好感情、宣講落實好政策、核算好收入、實現好「微心愿」、清潔好環境衛生的要求,每年與貧困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5次以上,「零距離」摸清群眾「家底」、感受群眾喜怒哀樂。幹部自帶食材,和群眾一起生火做飯、同桌就餐,成為最動人、最亮麗的「風景線」。
「深入」。注重「實打實」解決問題,既守住底線,確保實現「一超過兩不愁三保障」;又促進提升,想方設法滿足群眾合理需求。按照「貧困戶所需、幫扶幹部所能」,每月幫貧困戶實現1個以上「微心愿」。累計開展「三同五好」4.3萬餘人次,幫助貧困戶實現「微心愿」1.52萬個。沔渡鎮獅頭村貧困戶劉世衍聽說省脫貧摘帽驗收核查組要來村裡,難掩激動之情,連夜寫下一首14行98字的打油詩,「上級派下工作隊,幫助我家來脫貧;工作同志很負責,經常來往踏上門……」,詳細列舉了自家和鄉鄰們受益的內容,表達了對幫扶成效的充分認可。
(中共炎陵縣委、炎陵縣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