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科學的研究已是一個很龐大的社會活動,物理、化學、生物和其他各種研究,很少是一個人可以作出很多科學實驗的工作的。——不管他才能多大,智商多高。現代科學活動是集合很多人的專長及才智,彼此互相幫忙,才可作出一點東西。——李遠哲
人物百科:
李遠哲,1936年11月29日出生於台灣新竹。1961年獲碩士學位後,次年去美國深造,1974年加入美國國籍,同年去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1979年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198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
1986年和哈佛大學的達德利·赫希巴赫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約翰·波拉尼三人共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他們應用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李遠哲研究的是:把交叉分子束實驗方法應用於一般的化學反應,特別是研究較大分子的化學反應;利用激光激發已被加速但尚未碰撞的分子或原子,以此控制發生化學反應的類型。
1994年1月15日,他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台灣,擔任原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與科學院、美國國家科學院,以及德國哥廷根科學院等院士。他也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中國台灣人。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