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出了很多紀律嚴明的軍隊,比如「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岳家軍,「有擾民行為一律斬首示眾」的戚繼軍,「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解放軍。當然也出了更多為禍百姓,四處劫掠的亂軍,而且這些亂軍並不都是戰亂時期的雜牌軍,很多都是名將統帥的正規軍。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歷史有縱兵劫掠之名的名將、名帥!
第一位:霍去病
眾所周知,霍去病曾三次孤軍深入漠北出擊匈奴,而他採取的戰法就是「閃電戰」和「以戰養戰」,在幾乎沒有什麼後勤補給的情況下,每次轉戰匈奴腹地都長達好幾個月,不縱兵劫掠匈奴是不可想像的!
第一次是在元朔六年,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於漠南,《史記》記載,霍去病「與輕勇騎八百直棄大軍數百里赴利,斬捕首虜過當。」此戰霍去病斬獲匈奴2028人,包括相國、單于的祖父籍若侯產、叔父羅姑比,戰後霍去病以一千六百戶受封冠軍侯。
霍去病第一次隨舅舅衛青出征,就棄大軍於不顧,在不帶輜重的情況下,轉戰數百里,大勝而回,這一次也使霍去病嘗到了甜頭,從此他更是將「閃電戰」、「以戰養戰」的戰法發揮的淋漓盡致。
第二次是在元狩二年,漢武帝又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渾邪王、休屠王部,殲敵4萬餘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
第三次是在元狩四年,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時年22歲)各率騎兵5萬,步兵數十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並舉行了祭天封禮,此戰為漢朝進擊匈奴最遠的一次。
第二位:曾國藩
胡林翼曾送給曾國藩一句話,「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眾所周知,曾國藩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他縱兵劫掠、屠城的行為,他也因此得了一個「曾剃頭」的綽號。
晚年的曾國藩經常在書信及日記中為自己年輕時的屠殺行為感到憂苦,「吾家兄弟帶兵以殺人為業,擇術業已自不慎。」
曾國藩率領的湘軍與太平軍交鋒,一開始是敗多勝少,經常損兵折將,曾國藩眼見身邊的愛將一個個戰死,悲痛萬分。比如,湘軍第一猛將塔齊布,在攻打九江的戰役中犧牲;湘軍重要創始人之一,也是曾國藩的老友羅澤南,在進攻武昌的戰鬥中,因中彈傷重而死。1858年的「三河戰役」中,湘軍慘敗,6000人的湘軍一線部隊全軍覆沒,湘軍提督李續賓戰死,更讓曾國藩痛心的是,弟弟曾國華也在此戰中戰死,最後甚至連頭顱都沒有找到。
可以說,湘軍與天平軍經過十多年的征伐,早已結成死仇,而且以太平天國的蠱惑能力,不徹底從肉體上征服,必將死灰復燃,所以,曾國藩每次攻下一座城池,都縱兵劫掠,甚至屠城。
比如,咸豐八年,湘軍攻破九江城,曾國藩寫信給九弟曾國荃說:「接手書,知九江克複,喜慰無量。只求全城屠戮,不使一名漏網耳。」
再比如,咸豐十一年的安慶之戰,曾國荃率領湘軍攻陷了圍攻2年之久的安慶。曾國藩命令曾國荃:「兵丁大索三日」、「三壘出降,全數殺之」、「初一日一律踏平」,於是,湘軍士兵公開搶劫姦淫,見人就殺,共屠殺四萬餘安慶人,安慶也變成了一座空城。
曾國藩不僅慫恿弟弟曾國荃屠城,而且還在書信及日記中都自稱是「大快人心」,難怪兩湖百姓喊他是「曾剃頭」,皖南百姓喊他是「舂骨灰」。
第三位:劉備
劉備無論是在評書演義中還是在歷史上都是以「仁義愛民」著稱,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也曾經縱兵劫掠。
劉備發動入蜀之戰時,「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所以這一戰打下來,劉備損失頗多。以致於曹魏那邊,甚至出現了「劉備已死」的謠言。《三國志·吳范傳》中記載:「備部眾離落,死亡且半,事必不克。」
為了畢其功於一役,劉備只好採取「蘿蔔加大棒」的辦法。他先是將麾下將士的家屬給扣押起來,然後又給他們「畫大餅」,許以重諾。
據《三國志·劉巴傳》注引《零陵先賢傳》記載:「初攻劉璋,備與士眾約:『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及拔成都,士眾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
作為益州的新任統治者,劉備自然擁有對府庫的支配權,而他放任麾下士卒「競取寶物」,也是理所當然。所以此事算不上是劉備「縱兵劫掠」。
然而,劉備很快便發現:城內府庫中的物資數量,不足以分賞給麾下眾士卒。為填補這個「缺口」,劉備只好放任士兵自取城中富戶金銀。
據《資治通鑒·漢紀五十九》記載:「備入成都,大饗士卒,告之金銀短缺,任其自取,將士取蜀城中金銀,還其谷帛。」史家胡三省注曰:「凡城中公私所有金銀,將士悉取之,至於谷帛,則各還其主也。」
不過,劉備畢竟還算仁義,雖然許諾兵卒任意劫掠,但這是有限度的,只取金銀,谷帛不得佔有。
第四——七位:李靖、徐世績、侯君集、李神通
唐朝應該是歷朝歷代中有史記載的實行「縱兵劫掠」政策的名將最多的朝代,這應該與李世民贊成這項政策有關。
李世民打天下時是否允許士兵「劫掠」不得而知,但其征伐高麗時,確曾以允許「縱兵劫掠」,以鼓舞士氣。
《新唐書》記載,太宗攻打高麗的時候打到白岩城,守軍抵抗激烈,唐軍久攻不下,惹得李世民大怒,隨即下令城破之後,士卒可以劫掠三日,財物女子任將士瓜分,命令下達後,唐朝將士開始玩命攻城,不到兩天,白岩城守將即向太宗請降,李世民當即應允。
然而攻城的眾將士卻不幹了,大將徐世績就帶着幾個部將來與李世民理論。徐世績的原話是:「士卒所以爭冒矢石、不顧其死者,貪虜獲爾;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戰士之心!」說白了就是大家打得這麼勇猛,是因為皇帝你放話城破之後能放開了搶,而眼瞅着要打下城池搶東西了,你這忽然受降,我們搶誰的?
李世民見群情激奮,便安撫手下說:「你的進言很好,但是讓士兵燒殺搶掠,我不忍心。這樣我給你們發點錢,就算是我贖這座城了。」
雖然最後李世民沒有對白岩城「縱兵劫掠」,但其態度已經彰顯無疑,因此唐朝名將大多有「縱兵劫掠」的毛病。比如戰神李靖、淮安郡王李神通、英國公徐世績、陳國公侯君集等。
《舊唐書》記載,武德二年,「淮安王神通攻聊城,化及糧盡,請降,神通不許。安撫副使崔世干勸神通許之,神通曰:『軍士暴露日久,賊食盡技窮,克在旦暮,吾當攻取以示國威,且散其玉帛以勞將士,若受其降,將何以為軍賞乎!』世干曰:『建德方至,若化及未平,內外受敵,吾軍必敗。夫不攻而下之,為功甚易,奈何貪其玉帛而不受乎!』神通怒,囚世干于軍中。」
李神通認為,士兵風餐露宿的目的就是為了戰勝宇文化及後瓜分其財物,以至於不但不聽安撫副使崔世干更有利的建議,反而將其關押在軍中,這說明了用戰利品來激勵軍隊士氣(縱兵劫掠的官面說法)在唐代軍隊中的重要性。
《舊唐書·侯君集傳》中說:「君集初破高昌,曾未奏請,輒配沒無罪人,又私取寶物。將士知之,亦竟來盜竊,君集恐發其事,不敢制。及京師,有司請推其罪,詔下獄。」因為此事,中書侍郎岑文本向太宗上疏,並列舉了李廣利、王睿、韓擒虎之人類似的事迹及其結局,最終釋放了侯君集。
在岑文本看來,侯君集私藏和縱容士兵盜竊戰利品的行為,被認為是古今名將慣常的做法,李世民也表示認可。
李靖作為唐初的著名軍事家也經常有縱容下屬將士殺敵取財的行為,比如李靖在平東突厥之後,御史曾經就彈効他「軍無綱紀,致令虜中奇寶,散於亂兵之手」。為激勵士兵保持高昂的戰鬥力,鼓勵殺敵取財,這在李靖兵法中也有所體現,「取敵之利者,貨也!」、「破敵先入掠;隱欺破虜所收貨者,斬。」
李靖認為,要保持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和凝聚力,大量的賞賜是必備的,所以才會鼓勵殺敵取財,而戰勝敵軍後,為了保持軍風軍紀無所犯,又要求不能隱瞞劫掠所得財貨。
第八位:左良玉
左良玉是崇禎年間著名悍將,官至平賊將軍、太子少保,寧南侯。不過他的主要征伐對象不是遼東的滿洲八旗,而是關內的各路農民軍,其中尤其擅長對付張獻忠,甚至可以講是張獻忠的剋星。
崇禎11年張獻忠攻南陽,左良玉率軍迎擊,兩箭射中張獻忠肩膀,並差點把張獻忠給砍死。再過兩年左良玉又和張獻忠遭遇,這會他直接把張獻忠的妻妾連手下全部包圓。
左良玉雖然很能打,但卻有個非常大的問題,養不起軍隊,這也不能完全怪他。當時明朝財稅一多半在遼東的軍餉上,哪有錢給他左良玉,沒錢怎麼辦?答案就是搶,朝廷不給就搶老百姓。
崇禎15年左良玉駐守武昌,向當地楚王要糧餉,楚王沒給,左良玉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縱兵在武昌城內搶奪,就連運河過往的船隻都給搶劫一空。當然了,被左良玉霍霍的不止一個武昌,後來他退守九江,一樣是走一路搶一路,地方的各路巡撫總督在他那兒統統不好使,只要不給錢直接就開搶。
但是搶劫這種事無非是飲鴆止渴,老百姓被官兵搶了,肯定就投向農民軍,甚至是南下的清軍,結果就是敵人越來越多,自己人越來越少,這仗也就支撐不下去了。
正因為這緣故,左良玉最終落了一個「勇於虐民」的罪名。
崇禎弔死煤山以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繼皇帝位,左良玉負責鎮守武昌。此時,朝堂中馬士英、阮大鋮掌權,他們排斥東林黨人。而左良玉屬於東林一黨,且懷有個人野心,於是他於順治二年三月從武昌起兵,以清君側為名,進軍南京,想掌控朝政。可惜不久即病死於九江舟中,其子左夢庚率所部降清。
第九位:縱兵劫掠上癮的王鎮惡
提起王鎮惡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提到他的爺爺——被歷代史家所認可的「功蓋諸葛第一人」,前秦丞相王猛,大家就不陌生了。
王鎮惡雖然在歷史上不太出名,但他卻是歷史上罕見的「一生無敗績」的名將!
王鎮惡不同於王猛的清廉如水,他不但是一個貪財好色之人,還是一個「縱兵劫掠上癮」的沙場武痴,史載王鎮惡在征戰中總忍不住縱兵劫掠,騷擾無辜百姓,甚至屢抗帝命,在情急之下竟敢呼罵皇帝小名。也正因為如此志大狂悖,才導致這位絕世戰神功高震主,遭人嫉恨,最後身死宵小之手,讓後世悲嘆不已。
王鎮惡出生在五月初五端午節,當時五月也被稱之為「惡月」,因此王猛給他取名「鎮惡」。
前秦敗亡後,王家家道中落,十三歲的王鎮惡與叔叔王曜南逃至東晉的荊州寄居。此後王鎮惡便跟隨叔叔學習兵法戰策,後來地方刺史就將他舉薦給了東晉權臣、後來的南朝宋高祖武皇帝劉裕,很快劉裕便發現他是個難得的奇才,並對左右親信稱讚他說:「鎮惡,乃功蓋卧龍王景略之孫也!可謂是將門中的將才啊!」沒多久,劉裕便讓他做了自己太尉府的中軍參軍。
在劉裕的看重下,王鎮惡一路順風水水,他先是獨自領軍平定五斗米盧循的叛亂,又率軍擊敗當時劉裕最大的競爭對手、北府兵三大主力的江荊二州刺史劉毅。
王鎮惡作戰非常勇猛,經常身先士卒,受傷更是家常便飯,據《晉書》記載,王鎮惡在擊敗劉毅的荊州之戰中,身先士卒,身中五箭,手中槊也被射斷。劉裕為此嘆服不已,任命他為安遠護軍使、武陵內史,又封漢壽縣子爵,食邑五百戶。
王鎮惡第一次縱兵劫掠發生在討伐南地少數民族的過程中。當時南方蠻族部落首領向博抵根常與晉王朝為敵,劉裕便派王鎮惡去討伐。臨走時,王鎮惡與荊州刺史司馬休之約定,二人互為聲援,司馬休之派其將朱襄率軍助王鎮惡平叛。
沒有想到,不久之後,劉裕便與司馬休之決裂,劉裕先是殺司馬休之子司馬文寶,後又發兵西上,征伐司馬休之。
王鎮惡聞訊之後對麾下諸將道:「劉太尉已經率兵討伐休之了,朱襄助我平蠻的援軍自然也成了逆賊,我們不能心慈手軟,等見了朱襄,咱們二話不說突然襲殺之,不然我們將腹背受敵,必死無疑了!」
諸將雖然覺得這樣對待援軍有失仁義,可軍令如山,又各為其主,只好聽從王鎮惡的安排。鎮惡看出諸將的心思,生怕他們臨場下不了手,就命士兵在朱襄必經之路填塞土石,並引江水來灌,等到朱襄兵馬到來,鎮惡決堤放水,將其人馬盡數淹溺。而後又傳令大軍往溺水的朱襄兵馬放箭射殺,沒多久又把朱襄拖上岸來,就地斬首示眾,同時又誅殺了未被淹死的人馬一千餘人,屍首陳於蠻族部落面前,當地蠻族無不震恐。
斬殺朱襄之後,蠻部投降,王鎮惡得意非凡,於是放縱麾下軍馬四處劫掠,自己也為了搜集各種珍寶玉器,甚至連班師回朝的期限都超出了。
等他到達江陵的時候,司馬休之已經被劉裕趕出了荊州,劉裕因王鎮惡遲來,非常惱怒,也一直不接見他。王鎮惡卻對驚慌不已的部將笑道:「你們放心吧!劉公除非不見我,只要一見我,咱們就沒有什麼好憂慮的了!」
過了幾天劉裕登上江陵城樓,見王鎮惡在城下與人爭吵,聽到彼此對話十分滑稽,而王鎮惡表情又極度誇張,劉裕大笑不止,當即呼他前來拜見,於是就將之前的憤怒都拋到九霄雲外去了。
後來劉裕又趁前秦內亂,對中原進行征伐,任命王鎮惡為龍驤將軍,作為北伐前鋒。
王鎮惡大軍一過長江,迅速向長安挺進,一路上戰無不捷,攻無不克,後秦、南燕、北代的大軍沒有一家能抵擋得住他的尖槍利斧,他從虎牢關殺到柏谷塢,又殺到澠池,五胡十六國諸王在他的劍鋒之下無不仰天長嘆,無可奈何!
但王鎮惡千里奔襲,又行軍過快,導致他的大軍到達長安第一要塞潼關時,已是相當疲乏,加上後勤補給跟不上,士兵缺衣少食,多有怨言,王鎮噁心煩意亂之下,便又縱兵弘農郡,搶奪軍糧。
但潼關天險豈是旦日可下,沒幾日劫掠的糧草就已用盡,不得已王鎮惡派人向被北魏阻住道路的劉裕本部大軍催促糧草,劉裕遣人回復道:「我早說沒有等我來到洛陽,不要這麼快挺進深入關中,現在我被魏軍阻在黃河南岸,如何給你遣兵派糧?」可王鎮惡「戰癮」上頭,還是不停派人催糧,待劉裕不再理會他時,他竟一時氣憤,當著使者面就喊起劉裕小名罵道:「寄奴言我失信!我卻要怪他劉寄奴誤我也!」
後來王鎮惡不斷四處劫掠,且潼關守將姚紹恰好病死,王鎮惡趁機激勵將士,玩命攻城,最終千古雄關就這樣被他用蠻勁攻破下來。
劉裕擊敗北魏後,本想怒責王鎮惡擅違軍令之罪,但見他這般拚命攻城略地,又轉怒為喜,對他百般褒獎。
後來,王鎮惡又擊敗北方五胡大軍,攻破長安城,助劉裕一統中原。
公元417年,劉裕怕江南出事,便決議東返。大軍回師之前,劉裕命次子年僅十二歲的桂陽公劉義真為安西將軍、雍秦二州刺史;王鎮惡為征虜將軍、領安西司馬、馮翊太守,與劉義真一同駐守長安。
王鎮惡一向與一同留守的中兵參軍沈田子不和,沈田子也曾多次在劉裕面前說王鎮惡的壞話,因此王鎮惡對其甚為厭惡。
劉裕走後,河西之地的匈奴大王夏國主赫連佛佛、後秦王姚興世紛紛前來攻打長安,劉義真派沈田子帶兵前去抵禦,不想夏主佛佛軍馬太過強悍,沈田子不敵,於是派人向王鎮惡告急救援。
王鎮惡一向瞧不上沈田子,自然不肯出兵相救,沈田子無奈,只得暫時向王鎮惡低頭,他一面對王鎮惡千般哀乞,一面又投其所好,與他相約至部將傅弘軍中,說要將自己在關中擄取的所有珍寶盡數奉上。
王鎮惡平生唯有一個「貪」字過不去,一聽沈田子如此卑躬屈膝,便答應見面收禮之後,再作區處。於是便前往赴會,到了傅弘營中,沈田子又請示屏退左右之人,再開箱驗寶。
王鎮惡大喜之下,沒有防備,將左右之人棄於帳外,獨自入內。這時沈田子突然喝令帳幕下所伏刀斧手齊出,將王鎮惡當場斬首,一代名將就這樣半空隕落,時年只有四十六歲。
之後,沈田子又將王鎮惡堂兄弟七人全部斬首,這才派人前往長安城中向劉義真報告說王鎮惡造反,已被就地正法。劉義真得知之後,又驚又怒,在王鎮惡長史王修、部將王智的百般哀求之下,才將沈田子誘入城中,當場斬首以祭王鎮惡之靈。
後來劉義真守不住長安,棄城南逃,回到建康,將所有變故稟報劉裕。劉裕也非常痛心疾首,向東晉朝廷奏請,追贈王鎮惡為左將軍、青州刺史。後來,他自己開國稱帝,建立劉宋王朝,又念及王鎮惡的赫赫武功,再一次追封他為龍陽縣侯,賜謚號為「壯」。